“一顆石頭被打成兩半,產生了一對符號(symbol);每個碎片,由那些把好客關係(hospitality)聯繫再一起的人的後代保存下來,可以以一種方式與其互補的部分結合起來,已便重建最初的破碎石頭的統一性⋯⋯” Gilbert Simondon, Individuation in light of notions of form and information
作為哲學選物店的第一件,是這樣一個憨厚的段落。一顆裂成兩半的石頭,維繫著古希臘文明中的「好客關係」。
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旅行者與歡迎他的陌生人之間。當離別之時,兩人將一個簡單的物品,如石頭、花瓶、貝殼或珠寶掰成兩半,分別帶走。待未來(可能是好幾世代),這兩半可能重合,以此證明過去建立的關係的真實性。[1]
我們可以想像,有個動作,把原本的現實(完整的石頭)破成兩半,而我們得到其中之一,但這個其中一半,並不是完整的現實(完整的石頭),而是必須要找到其互補的另一半,才可能重合出完整。
裂開後,有個部分顯露出來,甚至成為了符號。我們很可能就主觀的執著於這個部分。就如,有個人從人海中脫穎而出,勾起我們的情感、一本筆記本被我們選中,收納記憶、或如一個紀念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這些從平凡日常中,斷裂而出的,可能被我們珍視,而珍視有可能成為執著⋯⋯認為「這個」就是一切了。於是,我們的生命,被換成一個對象、一個物件、或某一時刻。
在此,這個憨實的石頭段落,像是在提醒著我們,那裂出的一半,只是一半,在尋回另一半之後,所拼起的,才是完整的現實。
於是,生命,不只是那些破碎的部分。
鍾情的人是從細密廣闊的緣分中走來;常伴的筆記本是被還能書寫的時空乘載;那個紀念日,亦由其他日子相繫。
這特定的一個,必須與另一半重合,而重合後,才是完整的現實。
而在這一篇文章中,這一個小段落,亦是從哲學家的整個思想中分離出的。不過,這個小段落反思性的提醒我們,必須去尋回整個思想背景。並且,更為重要的,勿忘完整的現實、最初的統一、尚未裂解的現實。在這樣重構起的,尚未破碎的現實中,我們或許還能夠想像不同的可能性,並且再次斷開,分成兩半,建構起一種好客關係,或許與你。
於是,這顆小石頭,我放置於木櫃中,等待緣份前來,帶走另一半。
[1]引用自Gilbert Simondon,Prolégomènes à une refonte de l’enseignement(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