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朝鮮崛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東漢,對於大中國好棒棒思想而言,是個三流朝代。
因為東漢的政治敗壞,促進了當時學術的活躍。

同樣的,東漢的武功不振,也映照出了那個時代,東亞爭霸圈的樣貌。
這點跟看宋朝大概有87%像。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根據《後漢書》記載,朝鮮是周武王封給箕子的領地。
《史記》記於「宋微子世家」。

司馬遷的說法是,戰國末年,燕國常常跟東方千里外的原住民,真番跟朝鮮爭搶土地。
燕國打下來,就設置官吏,築要塞。

等到秦國滅燕,秦王政基本上不是把這邊當成領土,而是類似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後來,漢初燕王盧綰反漢,遭到征伐。

這時有一個名叫「滿」的人,帶了一千多人,換上蠻夷的服裝,逃出東塞。
三國時代的《魏略》,稱他為「衛滿」。

熟讀三國的人大概都會知道,《魏略》多細節……細到跟別人的記載都不一樣。
《魏略》稱,衛滿出塞之後,加入了箕子朝鮮。

《史記》跟《漢書》則說,衛滿自己建立了政權,抓真番跟朝鮮的原住民來當勞動力,自立為朝鮮王。

那現代朝鮮人怎麼說?
他們認為,阿滿出塞就穿了夷服,而且僅僅一千多人,怎麼可能以武力鎮壓兩族?
朝鮮人更相信,阿滿應該本來就是朝鮮人,在燕國當官。

這個時候,只是戰略性撤退,帶著他從中國學到的東西,建立了新的政權。

大韓民國的看法又有點出入。
他們認為,阿滿是燕國人沒錯,但就像蜀王之子歸化南越一樣,阿滿也歸化了朝鮮稱王。
附帶一提,北朝鮮也有學者認為,阿滿傳說就是中國史家抄南越列傳瞎掰出來的故事。

大家都滿有道理的其實。

但我想有一個基本誤解是:朝鮮對古中國人而言,不是部族名稱而已。
更是地名。

像是匈奴、烏桓、鮮卑。
由於部族的強制力,沒有國家那麼大。
所以像匈奴同時也泛指該地的統稱。

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要用商周的概念來看。
「你可以去朝鮮當一個部族王。」

這是對於「不臣」的一解。
但事實上下一句就是「其後箕子朝周」。

所以去當王這件事,應該是誤解。

大致上看來周武王是敬重箕子之賢,所以跟他說:「你可以有領地,但是不用來朝廷當卿大夫。」
對,沒錯,一切最怪最詭異的就是,你為什麼把一個賢者發配邊疆?

這不是單獨案例:姜太公當年也是受封一個偏遠東方,孤身上任,跟當地原住民打了一陣,慢慢吸收周邊,才建立齊國。
他沒有受封齊國喔,周武王給他的只是營丘。

箕子也好,呂尚也好,他們應該都是周武王的「拓荒者」。

跟已經進入郡國制的漢代不一樣,周朝的封地分配,外圍是派出去打生打死的。
但箕子很可能沒有像呂尚那樣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齊國的強大,某方面是因為管蔡之亂,周朝授予齊國平亂權柄。

也就是說,基本上我認為,箕子朝鮮,只是朝鮮地區原住民其中的一支,不應該是「統一」朝鮮地區的王國。
這完全離題了但是不解一下心裡不痛快。

大概可以看到,朝鮮地區有五大部族:朝鮮、濊貉、句驪、真番跟臨屯。
順便說一下什麼叫做「部族」。
其實烏桓鮮卑傳就已經揭露了:就是好幾個部落合為一族。

當時提到東胡族,是成千上百的小部合成。
朝鮮在中國分類裡,屬東夷族。

東夷本身也有幾個大區:夫餘、濊貊、沃沮、挹婁、朝鮮等等。
這些是後來的名稱,在春秋時代,認為是九大族的集合體,謂之九夷。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的東夷族不是單純的東北地區,基本上包著渤海灣,連山東地區的原住民都是東夷。
東夷是跟著殷商一起起義,反抗夏朝暴政的部族。

這也讓東夷人成為了商朝貴族。
所以,武王伐紂,東邊這場仗,勢不能免,但一般也不太會提了。

箕子呂尚這些人,基本上就是「征東夷」的先鋒。
但東夷中國化的程度,本身就遠超北狄西戎南蠻,所以整個西周跟春秋戰國,東夷跟中國的關係,也很難像其他三方蠻夷分得這麼清楚。

比較粗略來說,就是齊桓公的崛起,把東夷的定義變成了「大東北限定」。
嗯,這有一種人家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了,你也不好把他們掃地出門的感覺。

進入大東北時代後,東夷仍是不會像東胡族那樣,擁有一個大型聯合。
而是像上面說的,分為幾個部族,每個部族下面也有自己的部落,層層疊疊。

有記錄的,比方句驪下有五部。
那麼朝鮮地區應該也有個百來部,跟幾百個落吧。

而衛滿跟箕子不一樣,這是一個見識過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代。
衛滿首先與漢朝遼東太守達成協議,成為西漢東塞警備隊。

緊接著封殺了其他部族晉見天子的道路,並且侵攻附近小邑,慢慢的,其他部族也只能尊奉衛滿朝鮮為地區領袖。
這發展,跟中國,跟西域,跟北亞草原,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套路,可信也不可信,姑且為之。

隨著朝鮮王國壯大起來,就開始不再需要漢朝了。
巧不巧,你遇上了漢武帝。

想脫離大中國的衛滿朝鮮,自然是被漢武帝滅了。

就像南越一樣,漢武帝將朝鮮分為四郡: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單就領土面積跟人口來說,衛滿朝鮮國應是不下趙佗南越國。
真番跟臨屯,都是原本朝鮮地區的「大」部族名稱。

樂浪應該就是衛滿朝鮮的本體區域。
它的郡治就叫朝鮮。
有趣的是,在記錄高句麗,新羅,百濟史事的《三國史記》中,經常以「樂浪」來取代「中國」。

這是一個比中國史書更「正確」的角度。
邊疆地區經常發生一些事,不是中央政府所能管制的……

想當然耳,朝鮮得受到漢朝的重點關注。
於是,下一個搖擺起來的,就是隔壁玄菟郡的部族:高句驪。

嚴格說起來,高句驪不能算是朝鮮族,不過大家久了就民族融合了嘛。

附帶一提,韓族也不是朝鮮族。
北叫朝鮮南名韓,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大韓就下次再說。

高句驪在朝鮮的北方,領土遼闊,不過你一翻地圖就知道整個大山大谷。
句驪人光找地方居住都不容易,更何況種田。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食量也相對的小。
平常都不會慢慢走,是用跑的。

可能也是因為吃得不太好,句驪人的喜好方面比較浮誇。
太陽一下山就唱歌跳舞,經常舉辦祭典,穿著上也求奢華。

句驪沒有牢獄的機制,有人犯罪,就開公評會開完直接殺掉,大家把財產分一分。

好的,看到這裡,史書作者準備給他們來一個「強盜民族」的結論,大概也不會意外了吧。
「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

同樣不出意外的,句驪善作好弓。

不過,在西漢治下,句驪人本來是很乖的,一定是朋友帶壞……錯了。
又是王莽惹的事。

王莽征伐匈奴時,兵源匱乏,就徵召了句驪人。
可《漢書》也說過,王莽方丈為人很小氣的。

句驪人不想去,逃兵,遼西的地方官員就開始追殺,句驪人就憤怒反擊。
套路啊,這跟鄧后時代,西羌崛起的套路一模模一樣樣啊。

不過,西羌出了英雄首領,句驪則出了笨蛋老大,被王莽大將嚴尤騙殺。
王莽更因此下令,改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

好的,句驪人這還不跟匈奴一樣直接翻臉,那個強盜設定都白費了。

對新莽而言,那是又一外患。
對劉秀來說?

當年劉秀在河北大戰赤眉分部,專門就是把賊人趕出東塞。
然後句驪人就會自動收拾掉盜賊們。

這個不謀而合的利害關係,讓劉秀很快的跟東塞外民族達成共識。
句驪人也在非常巧妙的時刻,前往洛陽承認了劉秀共主的地位。

那正是劉秀大軍與隗囂大戰,各地紛亂再起的時候:建武八年底。

面對中原瞬息萬變的局勢,劉秀不敢怠慢,直接就封了句驪領袖為「高句麗王」。
東塞外再次成為了漢朝藩屬,平安的日子過了十五年。

建武二十三年,高句麗內部鬥爭,其中之一的蠶支部落入塞,歸化於樂浪郡。
高句麗王對於漢朝的處理方式不滿,再次派兵寇邊。

所幸,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祭遵的族弟祭肜於遼東任太守。
祭肜善縱橫,重情報,這些年對於鮮卑烏桓的結盟安撫得當,就算再來一個高句麗,他也儘管吞得下。

在祭肜的操作下,高句麗總算是安穩了……經歷明章之治,高句麗的聖王「宮」登上了歷史舞台。

就朝鮮史書《三國史記》來說,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始於西元前57年。
中國是漢宣帝的時期。

但這一段到高句麗太祖「宮」出現之前,基本上跟中國的夏朝也差不多,自己說了算的。

「宮」不但在朝鮮史書上有重要地位,更是第一個出現在他國史冊上的高句麗國王名。
不知道是不是中國古代記名方式的影響,《海東古記》中又稱這位太祖王為「高宮」,「高」句麗的「宮」。

方便起見,以下就用這名稱了。

按照《三國史記》說,高宮是在六十歲的時候,跟漢和帝的東漢發生了摩擦。
這是高宮即位的第五十三年。

是的,高宮是幼主即位,時年僅七歲。
換算成東漢時間,大約是劉秀建武三十到三十一年之間。

也就是以這個角度來說,祭肜壓下高句麗之後,之所以可以一直安穩無事,跟高宮的幼年即位很有相關。
畢竟,太祖王高宮的誕生,很顯然是一場高句麗政變。
「母太后,扶餘人也。慕本王薨,太子不肖,不足以主社稷,國人迎宮繼立。王生而開目能視,幼而岐嶷。以年七歳,太后垂簾聽政。」

出生神異我向來是開無視的,重點分明在於高句麗人廢太子,立新王。

高宮日漸成長之後,要面對的第一個敵人當然不是後漢(這邊比較東,講東漢很奇怪)。
而是朝鮮半島的部落統一戰。

所有的模型都是相同的。

意思是,高宮需要先「一統高句麗」,才能拿到東亞爭霸的門票。
提示一下,高宮在《後漢書》生年不詳,但卒於西元121年。
而照《三國史記》說,他是生於西元47年,卒於165年的120歲人瑞。

也有人認為,在105年對後漢發起戰爭之前,高句麗統一戰時的君主可能不只高宮一個人,只是記錄丟失。

總之,漢和帝元興元年,在高宮的指示下,高句麗跟後漢開戰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六十年前,高句麗撞上了雲台二十八將之祭遵的族人。
如今,又再一次碰上了評價直追韓信的耿弇後代。

高句麗被打了個爽,停下來觀望觀望。
漢和帝隔年死,後漢同樣上演幼帝太后這齣,且連年換帝。

更有西域叛亂。

是你等漢安帝上位就出擊了吧?
高句麗人又沒有衛星,更何況大家自己有自己的問題。

《三國史記》說,後漢最危險的那一年,高句麗發生旱災加掛大型饑荒。
這時候如果還要發起邊塞遠征,高宮也不會有甚麼漂亮的歷史地位……就是個暴君有什麼好嘴的。

高宮不是暴君,且他深思熟慮。
一方面溫養著高句麗的國力,高宮趁著漢安帝元服時遣使進貢,並且提出歸化玄菟郡的要求。

高句麗西漢時就是玄菟郡的部族,漢人完全沒有理由拒絕。
高宮也許不能明白後漢朝廷與西域之變,但面前的事務他還是很能掌握的。
遼東耿夔強不可擊,但他可以等。

玄菟太守姚光絕對是大東北的一個漏洞。
姚光不得民心,而當時的幽州刺史又剛直。
只待耿夔一去,那還不是天高任鳥飛?

歸降玄菟郡過了七年,高宮再次發起襲擊。

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率兵迎戰。
高句麗部隊不戀戰,很快退出塞外。

就在這個時候,高宮派人前來請降。
苛刻的馮煥不信,姚光可是信了。

漢朝大軍停下腳步商議,背後的要道立刻為高句麗人所扼。
同時,高宮派兵潛入遼東玄菟,開始進行劫掠。

等到漢朝內部郡縣調兵迎戰,高句麗人早就撤得無影無蹤。
漢遠征軍好不容易撤回,高宮再次與鮮卑的小部族聯合攻打遼東。

一肚子火沒處發的遼東太守憤而迎擊,結局卻是為國捐軀。
另外兩位呢?
不知道誰偽做了詔書,遼東都尉信以為真,抓捕了馮煥與姚光。

姚光欲抵抗,遭就地正法。
而馮煥本欲自殺,他的兒子卻認為其中有鬼,要父親上訴到底。

但無論如何,漢朝已無力抵抗高句麗。

就在這時候,高句麗北方的夫餘國,五十年來與後漢相處甚歡,更得最高待遇。
眼看高句麗的勢力如此膨脹,夫餘王主動點了兩萬兵馬支援後漢,終於擊退了高句麗。

而高句麗也沒有再發起下一波攻擊。
高宮過世了。

《後漢書》這裡有個小BUG,寫冬天姚光上書說應該趁勝追擊,但朝廷認為要「以德服人」。
反正大中華以德服人論的包裝也是常常看到,就無視掉吧。
總之高宮的兒子「遂成」決定降服,此後在漢朝史書上,就跟其他外族一樣,時降時叛,也是常態。

上面提到,如果以《三國史記》來看,高宮應該還沒死。
高句麗之所安定下來不再跟漢朝打鬧,是因為遂成圖謀篡位,最終逼退高宮。

誰錯誰對?就說了漢朝史書那一段是瞎掰的,高宮當時未死,但高句麗內部因為鬥爭而混亂的機會,我想是比較高的。

朝鮮族的第一個「國家」,高句麗的漢代故事,大概就是這樣了。
認真說起來,高句麗並不是「韓國」。

會採用朝鮮隸屬於韓國的說法,我想就跟中國隸屬於中華民國,是同一個思維邏輯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東亞國際史第二彈,烏桓與鮮卑。 沒有像匈奴那樣「深植人心」,所以多增加了一些他們傳統文化習俗上的描述。 其中,鮮卑更是即將取代匈奴,成為草原霸主,未來入主中原北部地區的新秀。 怎麼能錯過呢?
只要稍微對三國時代有點認識,應該都會知道袁紹袁術這對兄弟的主要看板吧? 「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袁家不算袁紹他們那一輩,傳了四代。 代代有人當上「三公」。 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 在光武傳奇中,未建尺功的袁家,憑什麼橫跨整個東漢,成為歷久不衰的霸主? 一字記之曰:「儒」。
東漢的歷史,比起關注宦官與外戚的套路,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可以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北朝時期人。 對於東亞地區的「國際觀」,要來得更豐富和敏銳一些。 東亞地區,除了「漢國」之外,各個國家的發展,絕對是《後漢書》重要的史料環節。 就從一般從關注的西域跟匈奴,展開這段旅程吧。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東亞國際史第二彈,烏桓與鮮卑。 沒有像匈奴那樣「深植人心」,所以多增加了一些他們傳統文化習俗上的描述。 其中,鮮卑更是即將取代匈奴,成為草原霸主,未來入主中原北部地區的新秀。 怎麼能錯過呢?
只要稍微對三國時代有點認識,應該都會知道袁紹袁術這對兄弟的主要看板吧? 「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袁家不算袁紹他們那一輩,傳了四代。 代代有人當上「三公」。 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 在光武傳奇中,未建尺功的袁家,憑什麼橫跨整個東漢,成為歷久不衰的霸主? 一字記之曰:「儒」。
東漢的歷史,比起關注宦官與外戚的套路,還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可以看。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北朝時期人。 對於東亞地區的「國際觀」,要來得更豐富和敏銳一些。 東亞地區,除了「漢國」之外,各個國家的發展,絕對是《後漢書》重要的史料環節。 就從一般從關注的西域跟匈奴,展開這段旅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天文:問天》講述朝鮮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國王之一朝鮮世宗,與其重用的發明家蔣英實在一同為家國改革曆法之時,潛藏的君臣之愛以及朝臣們暗潮洶湧的心計,在王朝之中所掀起的一段腥風血雨。許秦豪導演改編自真實史實,讓觀眾重新看見讓觀眾重新看見朝鮮王朝的一代君主,勇於開創自身家國道路前的艱辛歷程。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中國」的概念出自儒家的天下觀 周人自稱「有夏」或「時夏」,周王室分封建立的諸侯國,稱為「諸夏」,儒家之天下觀認為天下是由諸夏與蠻夷戎狄所組成。
Thumbnail
1875年閔氏戚族的首領。閔承浩也是朝鮮後期的戚臣,祖籍驪興閔氏。 閔致求的二兒子,過繼給已過世的閔致祿作為養子,是興宣大院君的夫人驪興夫人閔某的弟弟,既是高宗的舅父,也是明成皇后的哥哥。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天文:問天》講述朝鮮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國王之一朝鮮世宗,與其重用的發明家蔣英實在一同為家國改革曆法之時,潛藏的君臣之愛以及朝臣們暗潮洶湧的心計,在王朝之中所掀起的一段腥風血雨。許秦豪導演改編自真實史實,讓觀眾重新看見讓觀眾重新看見朝鮮王朝的一代君主,勇於開創自身家國道路前的艱辛歷程。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中國」的概念出自儒家的天下觀 周人自稱「有夏」或「時夏」,周王室分封建立的諸侯國,稱為「諸夏」,儒家之天下觀認為天下是由諸夏與蠻夷戎狄所組成。
Thumbnail
1875年閔氏戚族的首領。閔承浩也是朝鮮後期的戚臣,祖籍驪興閔氏。 閔致求的二兒子,過繼給已過世的閔致祿作為養子,是興宣大院君的夫人驪興夫人閔某的弟弟,既是高宗的舅父,也是明成皇后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