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朝鮮崛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東漢,對於大中國好棒棒思想而言,是個三流朝代。
因為東漢的政治敗壞,促進了當時學術的活躍。

同樣的,東漢的武功不振,也映照出了那個時代,東亞爭霸圈的樣貌。
這點跟看宋朝大概有87%像。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根據《後漢書》記載,朝鮮是周武王封給箕子的領地。
《史記》記於「宋微子世家」。

司馬遷的說法是,戰國末年,燕國常常跟東方千里外的原住民,真番跟朝鮮爭搶土地。
燕國打下來,就設置官吏,築要塞。

等到秦國滅燕,秦王政基本上不是把這邊當成領土,而是類似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後來,漢初燕王盧綰反漢,遭到征伐。

這時有一個名叫「滿」的人,帶了一千多人,換上蠻夷的服裝,逃出東塞。
三國時代的《魏略》,稱他為「衛滿」。

熟讀三國的人大概都會知道,《魏略》多細節……細到跟別人的記載都不一樣。
《魏略》稱,衛滿出塞之後,加入了箕子朝鮮。

《史記》跟《漢書》則說,衛滿自己建立了政權,抓真番跟朝鮮的原住民來當勞動力,自立為朝鮮王。

那現代朝鮮人怎麼說?
他們認為,阿滿出塞就穿了夷服,而且僅僅一千多人,怎麼可能以武力鎮壓兩族?
朝鮮人更相信,阿滿應該本來就是朝鮮人,在燕國當官。

這個時候,只是戰略性撤退,帶著他從中國學到的東西,建立了新的政權。

大韓民國的看法又有點出入。
他們認為,阿滿是燕國人沒錯,但就像蜀王之子歸化南越一樣,阿滿也歸化了朝鮮稱王。
附帶一提,北朝鮮也有學者認為,阿滿傳說就是中國史家抄南越列傳瞎掰出來的故事。

大家都滿有道理的其實。

但我想有一個基本誤解是:朝鮮對古中國人而言,不是部族名稱而已。
更是地名。

像是匈奴、烏桓、鮮卑。
由於部族的強制力,沒有國家那麼大。
所以像匈奴同時也泛指該地的統稱。

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要用商周的概念來看。
「你可以去朝鮮當一個部族王。」

這是對於「不臣」的一解。
但事實上下一句就是「其後箕子朝周」。

所以去當王這件事,應該是誤解。

大致上看來周武王是敬重箕子之賢,所以跟他說:「你可以有領地,但是不用來朝廷當卿大夫。」
對,沒錯,一切最怪最詭異的就是,你為什麼把一個賢者發配邊疆?

這不是單獨案例:姜太公當年也是受封一個偏遠東方,孤身上任,跟當地原住民打了一陣,慢慢吸收周邊,才建立齊國。
他沒有受封齊國喔,周武王給他的只是營丘。

箕子也好,呂尚也好,他們應該都是周武王的「拓荒者」。

跟已經進入郡國制的漢代不一樣,周朝的封地分配,外圍是派出去打生打死的。
但箕子很可能沒有像呂尚那樣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

齊國的強大,某方面是因為管蔡之亂,周朝授予齊國平亂權柄。

也就是說,基本上我認為,箕子朝鮮,只是朝鮮地區原住民其中的一支,不應該是「統一」朝鮮地區的王國。
這完全離題了但是不解一下心裡不痛快。

大概可以看到,朝鮮地區有五大部族:朝鮮、濊貉、句驪、真番跟臨屯。
順便說一下什麼叫做「部族」。
其實烏桓鮮卑傳就已經揭露了:就是好幾個部落合為一族。

當時提到東胡族,是成千上百的小部合成。
朝鮮在中國分類裡,屬東夷族。

東夷本身也有幾個大區:夫餘、濊貊、沃沮、挹婁、朝鮮等等。
這些是後來的名稱,在春秋時代,認為是九大族的集合體,謂之九夷。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的東夷族不是單純的東北地區,基本上包著渤海灣,連山東地區的原住民都是東夷。
東夷是跟著殷商一起起義,反抗夏朝暴政的部族。

這也讓東夷人成為了商朝貴族。
所以,武王伐紂,東邊這場仗,勢不能免,但一般也不太會提了。

箕子呂尚這些人,基本上就是「征東夷」的先鋒。
但東夷中國化的程度,本身就遠超北狄西戎南蠻,所以整個西周跟春秋戰國,東夷跟中國的關係,也很難像其他三方蠻夷分得這麼清楚。

比較粗略來說,就是齊桓公的崛起,把東夷的定義變成了「大東北限定」。
嗯,這有一種人家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了,你也不好把他們掃地出門的感覺。

進入大東北時代後,東夷仍是不會像東胡族那樣,擁有一個大型聯合。
而是像上面說的,分為幾個部族,每個部族下面也有自己的部落,層層疊疊。

有記錄的,比方句驪下有五部。
那麼朝鮮地區應該也有個百來部,跟幾百個落吧。

而衛滿跟箕子不一樣,這是一個見識過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代。
衛滿首先與漢朝遼東太守達成協議,成為西漢東塞警備隊。

緊接著封殺了其他部族晉見天子的道路,並且侵攻附近小邑,慢慢的,其他部族也只能尊奉衛滿朝鮮為地區領袖。
這發展,跟中國,跟西域,跟北亞草原,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套路,可信也不可信,姑且為之。

隨著朝鮮王國壯大起來,就開始不再需要漢朝了。
巧不巧,你遇上了漢武帝。

想脫離大中國的衛滿朝鮮,自然是被漢武帝滅了。

就像南越一樣,漢武帝將朝鮮分為四郡: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單就領土面積跟人口來說,衛滿朝鮮國應是不下趙佗南越國。
真番跟臨屯,都是原本朝鮮地區的「大」部族名稱。

樂浪應該就是衛滿朝鮮的本體區域。
它的郡治就叫朝鮮。
有趣的是,在記錄高句麗,新羅,百濟史事的《三國史記》中,經常以「樂浪」來取代「中國」。

這是一個比中國史書更「正確」的角度。
邊疆地區經常發生一些事,不是中央政府所能管制的……

想當然耳,朝鮮得受到漢朝的重點關注。
於是,下一個搖擺起來的,就是隔壁玄菟郡的部族:高句驪。

嚴格說起來,高句驪不能算是朝鮮族,不過大家久了就民族融合了嘛。

附帶一提,韓族也不是朝鮮族。
北叫朝鮮南名韓,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大韓就下次再說。

高句驪在朝鮮的北方,領土遼闊,不過你一翻地圖就知道整個大山大谷。
句驪人光找地方居住都不容易,更何況種田。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食量也相對的小。
平常都不會慢慢走,是用跑的。

可能也是因為吃得不太好,句驪人的喜好方面比較浮誇。
太陽一下山就唱歌跳舞,經常舉辦祭典,穿著上也求奢華。

句驪沒有牢獄的機制,有人犯罪,就開公評會開完直接殺掉,大家把財產分一分。

好的,看到這裡,史書作者準備給他們來一個「強盜民族」的結論,大概也不會意外了吧。
「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

同樣不出意外的,句驪善作好弓。

不過,在西漢治下,句驪人本來是很乖的,一定是朋友帶壞……錯了。
又是王莽惹的事。

王莽征伐匈奴時,兵源匱乏,就徵召了句驪人。
可《漢書》也說過,王莽方丈為人很小氣的。

句驪人不想去,逃兵,遼西的地方官員就開始追殺,句驪人就憤怒反擊。
套路啊,這跟鄧后時代,西羌崛起的套路一模模一樣樣啊。

不過,西羌出了英雄首領,句驪則出了笨蛋老大,被王莽大將嚴尤騙殺。
王莽更因此下令,改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

好的,句驪人這還不跟匈奴一樣直接翻臉,那個強盜設定都白費了。

對新莽而言,那是又一外患。
對劉秀來說?

當年劉秀在河北大戰赤眉分部,專門就是把賊人趕出東塞。
然後句驪人就會自動收拾掉盜賊們。

這個不謀而合的利害關係,讓劉秀很快的跟東塞外民族達成共識。
句驪人也在非常巧妙的時刻,前往洛陽承認了劉秀共主的地位。

那正是劉秀大軍與隗囂大戰,各地紛亂再起的時候:建武八年底。

面對中原瞬息萬變的局勢,劉秀不敢怠慢,直接就封了句驪領袖為「高句麗王」。
東塞外再次成為了漢朝藩屬,平安的日子過了十五年。

建武二十三年,高句麗內部鬥爭,其中之一的蠶支部落入塞,歸化於樂浪郡。
高句麗王對於漢朝的處理方式不滿,再次派兵寇邊。

所幸,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祭遵的族弟祭肜於遼東任太守。
祭肜善縱橫,重情報,這些年對於鮮卑烏桓的結盟安撫得當,就算再來一個高句麗,他也儘管吞得下。

在祭肜的操作下,高句麗總算是安穩了……經歷明章之治,高句麗的聖王「宮」登上了歷史舞台。

就朝鮮史書《三國史記》來說,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始於西元前57年。
中國是漢宣帝的時期。

但這一段到高句麗太祖「宮」出現之前,基本上跟中國的夏朝也差不多,自己說了算的。

「宮」不但在朝鮮史書上有重要地位,更是第一個出現在他國史冊上的高句麗國王名。
不知道是不是中國古代記名方式的影響,《海東古記》中又稱這位太祖王為「高宮」,「高」句麗的「宮」。

方便起見,以下就用這名稱了。

按照《三國史記》說,高宮是在六十歲的時候,跟漢和帝的東漢發生了摩擦。
這是高宮即位的第五十三年。

是的,高宮是幼主即位,時年僅七歲。
換算成東漢時間,大約是劉秀建武三十到三十一年之間。

也就是以這個角度來說,祭肜壓下高句麗之後,之所以可以一直安穩無事,跟高宮的幼年即位很有相關。
畢竟,太祖王高宮的誕生,很顯然是一場高句麗政變。
「母太后,扶餘人也。慕本王薨,太子不肖,不足以主社稷,國人迎宮繼立。王生而開目能視,幼而岐嶷。以年七歳,太后垂簾聽政。」

出生神異我向來是開無視的,重點分明在於高句麗人廢太子,立新王。

高宮日漸成長之後,要面對的第一個敵人當然不是後漢(這邊比較東,講東漢很奇怪)。
而是朝鮮半島的部落統一戰。

所有的模型都是相同的。

意思是,高宮需要先「一統高句麗」,才能拿到東亞爭霸的門票。
提示一下,高宮在《後漢書》生年不詳,但卒於西元121年。
而照《三國史記》說,他是生於西元47年,卒於165年的120歲人瑞。

也有人認為,在105年對後漢發起戰爭之前,高句麗統一戰時的君主可能不只高宮一個人,只是記錄丟失。

總之,漢和帝元興元年,在高宮的指示下,高句麗跟後漢開戰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六十年前,高句麗撞上了雲台二十八將之祭遵的族人。
如今,又再一次碰上了評價直追韓信的耿弇後代。

高句麗被打了個爽,停下來觀望觀望。
漢和帝隔年死,後漢同樣上演幼帝太后這齣,且連年換帝。

更有西域叛亂。

是你等漢安帝上位就出擊了吧?
高句麗人又沒有衛星,更何況大家自己有自己的問題。

《三國史記》說,後漢最危險的那一年,高句麗發生旱災加掛大型饑荒。
這時候如果還要發起邊塞遠征,高宮也不會有甚麼漂亮的歷史地位……就是個暴君有什麼好嘴的。

高宮不是暴君,且他深思熟慮。
一方面溫養著高句麗的國力,高宮趁著漢安帝元服時遣使進貢,並且提出歸化玄菟郡的要求。

高句麗西漢時就是玄菟郡的部族,漢人完全沒有理由拒絕。
高宮也許不能明白後漢朝廷與西域之變,但面前的事務他還是很能掌握的。
遼東耿夔強不可擊,但他可以等。

玄菟太守姚光絕對是大東北的一個漏洞。
姚光不得民心,而當時的幽州刺史又剛直。
只待耿夔一去,那還不是天高任鳥飛?

歸降玄菟郡過了七年,高宮再次發起襲擊。

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率兵迎戰。
高句麗部隊不戀戰,很快退出塞外。

就在這個時候,高宮派人前來請降。
苛刻的馮煥不信,姚光可是信了。

漢朝大軍停下腳步商議,背後的要道立刻為高句麗人所扼。
同時,高宮派兵潛入遼東玄菟,開始進行劫掠。

等到漢朝內部郡縣調兵迎戰,高句麗人早就撤得無影無蹤。
漢遠征軍好不容易撤回,高宮再次與鮮卑的小部族聯合攻打遼東。

一肚子火沒處發的遼東太守憤而迎擊,結局卻是為國捐軀。
另外兩位呢?
不知道誰偽做了詔書,遼東都尉信以為真,抓捕了馮煥與姚光。

姚光欲抵抗,遭就地正法。
而馮煥本欲自殺,他的兒子卻認為其中有鬼,要父親上訴到底。

但無論如何,漢朝已無力抵抗高句麗。

就在這時候,高句麗北方的夫餘國,五十年來與後漢相處甚歡,更得最高待遇。
眼看高句麗的勢力如此膨脹,夫餘王主動點了兩萬兵馬支援後漢,終於擊退了高句麗。

而高句麗也沒有再發起下一波攻擊。
高宮過世了。

《後漢書》這裡有個小BUG,寫冬天姚光上書說應該趁勝追擊,但朝廷認為要「以德服人」。
反正大中華以德服人論的包裝也是常常看到,就無視掉吧。
總之高宮的兒子「遂成」決定降服,此後在漢朝史書上,就跟其他外族一樣,時降時叛,也是常態。

上面提到,如果以《三國史記》來看,高宮應該還沒死。
高句麗之所安定下來不再跟漢朝打鬧,是因為遂成圖謀篡位,最終逼退高宮。

誰錯誰對?就說了漢朝史書那一段是瞎掰的,高宮當時未死,但高句麗內部因為鬥爭而混亂的機會,我想是比較高的。

朝鮮族的第一個「國家」,高句麗的漢代故事,大概就是這樣了。
認真說起來,高句麗並不是「韓國」。

會採用朝鮮隸屬於韓國的說法,我想就跟中國隸屬於中華民國,是同一個思維邏輯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5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7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Thumbnail
2025/02/07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Thumbnail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4/12/06
三讓徐州的事主,陶謙,字恭祖。單純演義的戲份,衍生出的形象都是一個愛護百姓,對抗屠城惡魔曹操,並且認為只有劉備才能繼承這個事業的好人。 事實上,陶謙做了很多對於「官方」來說都是不好的事,比方說自立聯盟啦,擁護假天子叛亂啦…… 所以陶謙是個壞人嗎?我們又被演義騙了嗎?
Thumbnail
2024/07/05
2024/07/05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是說在之前的文章中有約略談過,元朝時曾設立瀋王一職,管轄今日的中國東北一帶。有意思的是,瀋王一職往往由當時的高麗王兼任,也就是當時的高麗王既是朝鮮半島的實質統治者,也同時兼管中國的東北一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是之前的高麗王世子王璋,與元朝王室交好,在政爭之中支持元武宗即位....
Thumbnail
是說在之前的文章中有約略談過,元朝時曾設立瀋王一職,管轄今日的中國東北一帶。有意思的是,瀋王一職往往由當時的高麗王兼任,也就是當時的高麗王既是朝鮮半島的實質統治者,也同時兼管中國的東北一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是之前的高麗王世子王璋,與元朝王室交好,在政爭之中支持元武宗即位....
Thumbnail
日本。 作為中國地區的周邊,朝鮮,日本,他們的歷史都有很大部份依賴中國的記載來配合考古還原。 最早的日本記錄,出現在《三國志》,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邪馬台女王卑彌乎。但邪馬台到底在什麼地方,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主流是九州說跟畿內(京都)說。稍微懂日本地理都知道兩地距離很遠。 這當然不是直線距離。
Thumbnail
日本。 作為中國地區的周邊,朝鮮,日本,他們的歷史都有很大部份依賴中國的記載來配合考古還原。 最早的日本記錄,出現在《三國志》,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邪馬台女王卑彌乎。但邪馬台到底在什麼地方,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主流是九州說跟畿內(京都)說。稍微懂日本地理都知道兩地距離很遠。 這當然不是直線距離。
Thumbnail
隋朝為何滅亡? 過去我們都只需要背一件事: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知道現在怎麼教。 窮兵黷武對於國家的傷害自然很大,但長大之後就覺得好像太過於被強調。不說近代史,就問小小朝鮮半島上的一國,憑什麼抵禦一統中國神州大陸的天朝? 又不像日本還要渡海才能打呢。 周朝本身就是一個合眾國的概念。 很好,很棒。
Thumbnail
隋朝為何滅亡? 過去我們都只需要背一件事: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知道現在怎麼教。 窮兵黷武對於國家的傷害自然很大,但長大之後就覺得好像太過於被強調。不說近代史,就問小小朝鮮半島上的一國,憑什麼抵禦一統中國神州大陸的天朝? 又不像日本還要渡海才能打呢。 周朝本身就是一個合眾國的概念。 很好,很棒。
Thumbnail
西元311年,永嘉之禍發生,讓中國地區陷入了近三百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代。最終,在隋文帝楊堅手中重歸一統。 可僅傳一代的隋朝,又被宇文化及所滅。 有趣的是,當年楊堅就是篡奪了宇文家的政權,建立隋朝。 宇文家的政權,通稱北周,也是取代了半個北魏而來的。
Thumbnail
西元311年,永嘉之禍發生,讓中國地區陷入了近三百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代。最終,在隋文帝楊堅手中重歸一統。 可僅傳一代的隋朝,又被宇文化及所滅。 有趣的是,當年楊堅就是篡奪了宇文家的政權,建立隋朝。 宇文家的政權,通稱北周,也是取代了半個北魏而來的。
Thumbnail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還沒結束呢。 東漢時期,高句麗統一了朝鮮族。 而南邊的民族,仍是散亂的部落大聯邦體制。 漢人稱他們為「韓族」。 他們也不怎麼排斥這個稱呼的樣子。 因為,從《後漢書》提供的各種史料中顯示:韓族,是由中原文化與朝鮮文化混合而成的。 中原文化的提供者?正是韓國人。 就是你想到的韓國。
Thumbnail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還沒結束呢。 東漢時期,高句麗統一了朝鮮族。 而南邊的民族,仍是散亂的部落大聯邦體制。 漢人稱他們為「韓族」。 他們也不怎麼排斥這個稱呼的樣子。 因為,從《後漢書》提供的各種史料中顯示:韓族,是由中原文化與朝鮮文化混合而成的。 中原文化的提供者?正是韓國人。 就是你想到的韓國。
Thumbnail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Thumbnail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