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遠東明珠:高句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隋朝為何滅亡?
過去我們都只需要背一件事: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知道現在怎麼教。
窮兵黷武對於國家的傷害自然很大,但長大之後就覺得好像太過於被強調。不說近代史,就問小小朝鮮半島上的一國,憑什麼抵禦一統中國神州大陸的天朝?
又不像日本還要渡海才能打呢。
過去在《新漢演義》裡,我花了幾篇來了解上古至東漢期間朝鮮半島的故事。接下來將借助《魏書》跟《梁書》,繼續看魏晉南北朝時,朝鮮的情況。
它們一樣從上古開始記載,《魏書》的部分跟《後漢書》與《三國史記》大致上是類似的。
《三國史記》是南宋末年成書,從這裡可以看出,未來的中國王朝,是以北魏史料為主的。
東漢年間,朝鮮半島的三國鼎立態勢,比中國更早出現。原本是許許多多部落而已。
東南側的新羅最早建立穩定國家,原因是為了對抗沿海的侵略者,倭人。百濟則是由北方句麗逃出的王子,帶著一統思想整合了上百部落。
這些部落從中國秦朝時,接收了許多渡海逃難而來的韓國人。戰國七雄之韓。所以他們也很能接受合眾國的意識。
周朝本身就是一個合眾國的概念。
那北方句麗的王子為什麼要逃走呢?簡單說,句麗被更北的夫於國人篡奪了。這樣在文字敘述上容易理解一點。
百濟是原句麗,而新的北方句麗,我們就稱為高句麗吧。跟中國的衣冠南渡,意思上是差不多的。
中國是地區名稱,高句麗也是地區名稱。就像北朝一樣的意思來理解。(百濟則是百國共濟的意思)
新生的高句麗,很快的就決定反攻夫於,吞併。但長期以來,夫於都是兩漢堅定的臣屬國。句麗則因為跟王莽就不合了,所以常常在鬧。
理論上,高句麗吞併夫於,東漢要出手干涉啊。
「靈帝建寧二年,玄菟太守耿臨討之,斬首虜數百級,伯固(高句麗王)乃降屬遼東。」
但接下來東漢大亂,伯固就自由了。群雄割據中國,遼東被公孫家佔領,高句麗跟公孫家就保持著對峙關係。
三國時,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討平遼東公孫,高句麗王立刻表示助太刀。
很好,很棒。
但等司馬懿大軍撤走,高句麗就襲擊了遼東。幽州刺史毌丘儉迎戰大勝,更加追擊,讓高句麗縮回了朝鮮。
由於此次高句麗元氣大傷,即使曹魏不久內亂無力東顧,遼東到朝鮮之間的區域,也只是肥了從北方草原來的鮮卑慕容氏。
慕容氏親司馬家,在永嘉之禍中,就以義軍身分入關。
此時的高句麗王認為良機莫失,再次殺出朝鮮,大家又打得一個難分難捨。但後來慕容氏越發強盛,在中國建立大燕,狠狠的反殺了高句麗,打進首都,掘墳搶掠。
講這個比較沒包袱,其實高句麗這次就算是亡國了。在《三國史記》裡,稱這時的高句麗王為「故國原王」。
你看人家承認得多乾脆。
原王成為大燕藩屬,改都平壤,被人家置「戍」管理,安安份份的過了二十幾年。
中原丕變。
大秦崛起,與大燕決戰勝出。燕王族逃到高句麗,但原王知道詳情後,立刻把他們抓起來送給秦,表示友好。
隔年,百濟來攻平壤,殺死了原王。
原王被葬在「故國之原」,所以有這個諡號。用腳趾頭想也知道,繼任者會向大秦求援。
但苻堅只有進行經濟文化上的支援,派和尚把佛教傳入了高句麗。
不要想說和尚有個屁用,自東漢以來,中國寺院就是財富象徵。
僧人來了,佛經來了,寺院也蓋起來了。
平壤就富了。
原王的繼承者,小獸林王展開了重新建國。
僧人東來,可不是光投資不講回收的。支持小獸林王東山再起,佛教才能傳播開來。
今天韓國留下的許多神話,仍帶有許多「西天」性質。以前我想說西天是指中國,這樣看起來,應該是當時還有很多相對原始的部落,被小獸林王的「佛法」收服。
重新站起來的高句麗,開始可以跟百濟打得平分秋色。比較機歪的是,北方又出現一支自稱「契丹」的部族來襲擾。
那我們知道,前秦的霸權沒有持續很久,再次迎來北方大亂,後燕復起。在位十四年而卒的小獸林王,王位傳給了弟弟壤王。
壤王決定再次挑戰後燕,雙方乒乒乓乓的打,按韓國人說,是高句麗佔優勢。
《梁書》也寫,後燕最終封高句麗為「遼東、帶方二國王」來平息戰火。但後燕支持不住的原因,就中國史料而言,是因為北魏對後燕的進逼。
壤王奪回了故土,又跟新羅結盟共抗百濟,再次得葬「故國之壤」。
全稱故國壤王。
壤王也只有八年執政,換上兒子廣開土王。
這邊的因果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拿他的記錄。一看廣開土這個諡號就知道,大高句麗時代要來了。
不過有點長,我們叫他的名字「談德」吧。
談德南伐百濟,北征契丹。
可以注意到,當時朝鮮地區還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他們其實主要不是搶土地而戰,是為了搶人口搶牛馬而戰。
只有中國打過來,他們才比較會「失土」。
談德這樣打了幾回合,就開始改變。改變的原因,推測是後燕分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高句麗。高句麗提高了築城技術,耕種技術,也隨著改變戰略眼光。
談德開始在跟百濟接壤的地方築城,並進行新一輪的決戰,大破百濟,成為朝鮮半島的霸主。
而被北魏限制住發展的後燕,就決定來搶高句麗的地盤。
談德沒有防備,失去了北面七百里的土地。但他如果退縮,就不會稱為廣開土王了。
兩年之後,談德反擊,你來我往了六年,雙方終於決定談和。
為什麼呢?
因為後燕被權臣馮跋篡掉了。
馮跋改立慕容雲為君主,但慕容雲其實是因為有功於後燕被賜姓,實際上本姓高。
慕容雲更派人去跟談德說,我的祖父名叫高和,原本是句麗人,據說出於上古高陽氏,今天你我本是一家,和平相處吧。
高陽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
談德接受了這個說法,自此以高為氏。最後北魏在消滅後燕時,高句麗還幫了後燕好幾次。
這就是談德死後的事情了。
談德的兒子,名為高連,《三國史記》則說他本來就叫巨連。
這是一個活了上百歲的「長壽王」。
因為幫助後燕,高連惹得北魏很不開心。在北魏的壓力下,高連也是快要撐不住,燕王馮弘就想辦法連絡劉裕,打算南逃。
事情被高連發現,就乾脆殺一殺跟北魏求饒。
當時劉裕已經派人來到高句麗,抵抗之下也殺傷不少高句麗人。
不過,比起南北朝的短命皇帝,高連可真是看盡世情。所以他最終採取了南北交好的外交策略。
高連不只是北魏所封高句麗王,晚年也在南朝官拜車騎大將軍,並開府。為了搏得劉宋朝的信賴,高連也是連十年進貢,投資了不少呢。
高句麗對於南朝而言,是海路貿易重要的下一站。
南朝即使改朝換代,皇帝更替,仍是一直保留著高句麗王的官爵,直到蕭衍之世仍不絕。
北朝這邊,對於高句麗也是十分看重。
順帶一提的是,前往高句麗的北朝使者,一直都姓李。所以後來在韓國,李也是非常具有歷史地位的大姓。
我認為一定要注意的是,隱藏在這些史料背後,高句麗經濟力量的飛速提升。
高連能夠連年朝貢南北兩朝,更為兩朝所重,北魏更不征伐,必有其道理。
高句麗為什麼那麼有錢又強大?
北魏世宗接見的使者,告訴了我們答案。
高句麗自己只有農作物生產(土毛),但它北方的夫於產黃金。南方的新羅產次等美玉(珂)。
高句麗征服了夫於,百濟則統治了新羅。
這就是為什麼海路貿易要延伸到朝鮮半島的原因。
也就在長壽王高連六十三年時,高句麗攻入了百濟首都漢城。讓高句麗的經濟實力達到了頂峰。
至於上面說到使者去跟北魏皇帝講,是因為高連死後,歲貢變少了。使者在講主要礦產地都失陷,那些賊子都不朝貢,北魏應該主持公道,讓聽話的高句麗賺錢,你們才會賺錢。
北魏表示,准奏。
後來,高連的兒子死時,北魏胡太后還幫他在宮廷裡舉行哀悼儀式呢。
《魏書》跟《梁書》的高句麗記錄,大概就到這裡了。
這個富到流油的「遠東明珠」高句麗,其實後來仍舊對南北朝貢獻不絕。
《三國史記》說,變化就在隋文帝滅陳。
三角關係,總有失去平衡的一天。而高句麗也開始準備防衛隋朝的進攻。
從最簡單的角度說,高句麗是南北朝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當他們切斷了對中國的供應鏈,轉換成敵對形態,其實應該也不至於拖垮中國經濟。
如果只是高句麗。
如果高句麗切斷的,是足以支撐起整個南朝的海路貿易呢?
隋朝與高句麗的故事,還在很久之後。
這邊就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311年,永嘉之禍發生,讓中國地區陷入了近三百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代。最終,在隋文帝楊堅手中重歸一統。 可僅傳一代的隋朝,又被宇文化及所滅。 有趣的是,當年楊堅就是篡奪了宇文家的政權,建立隋朝。 宇文家的政權,通稱北周,也是取代了半個北魏而來的。
魏晉南北朝,結束於隋朝的一統天下。 源自北方的隋朝跟北魏之間,有一段北方的分裂期。先是分裂為東西魏,繼而各自被篡,成立了北齊與北周。 自從北魏孝文帝過世,北魏的情況江河日下。最關鍵性的,就是引發北方全境叛亂的「六鎮之亂」。 大亂起,英雄也隨之登場。 地方大族,將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 失敗。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享有「戰神」的美名? 會打仗,打得好,打得漂亮的人,很多。大家多半也有自己的渾號。 兵聖孫武。 殺神白起。 霸王項羽。 兵仙韓信。 日本人認可呂布,不過一般中國文化下的群眾,是不太能接受呂布的。 但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也有一個被公認可以角逐戰神稱號的南人。 陳慶之。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當真是說之不盡。 這個混亂的年代,與其說英雄輩出,不如說是觀念不斷翻新。 套路中的不套路,加上願意深研的人少,魏晉南北朝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創作的優秀題材與來源。 不過在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物中,有個人我一直沒有去提到。 他在政治界的影響力不大,但對於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編書。
眼睛是靈魂之窗。 哪個天才想到的,起源已不可考,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相關的說法。 中國人也相信,眼睛的異相,代表了一個人不凡的命運。 傳說中,舜帝有重瞳,即一隻眼睛中有兩個瞳孔。更多人可能知道,項羽也有這樣的異相。 他們都是雙眼重瞳。 南北朝時代,《宋書》的作者沈約,則是左眼重瞳,聰明過人。
西元311年,永嘉之禍發生,讓中國地區陷入了近三百多年的南北大分裂時代。最終,在隋文帝楊堅手中重歸一統。 可僅傳一代的隋朝,又被宇文化及所滅。 有趣的是,當年楊堅就是篡奪了宇文家的政權,建立隋朝。 宇文家的政權,通稱北周,也是取代了半個北魏而來的。
魏晉南北朝,結束於隋朝的一統天下。 源自北方的隋朝跟北魏之間,有一段北方的分裂期。先是分裂為東西魏,繼而各自被篡,成立了北齊與北周。 自從北魏孝文帝過世,北魏的情況江河日下。最關鍵性的,就是引發北方全境叛亂的「六鎮之亂」。 大亂起,英雄也隨之登場。 地方大族,將要尋找新的投資對象。 失敗。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享有「戰神」的美名? 會打仗,打得好,打得漂亮的人,很多。大家多半也有自己的渾號。 兵聖孫武。 殺神白起。 霸王項羽。 兵仙韓信。 日本人認可呂布,不過一般中國文化下的群眾,是不太能接受呂布的。 但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也有一個被公認可以角逐戰神稱號的南人。 陳慶之。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當真是說之不盡。 這個混亂的年代,與其說英雄輩出,不如說是觀念不斷翻新。 套路中的不套路,加上願意深研的人少,魏晉南北朝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創作的優秀題材與來源。 不過在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物中,有個人我一直沒有去提到。 他在政治界的影響力不大,但對於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編書。
眼睛是靈魂之窗。 哪個天才想到的,起源已不可考,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相關的說法。 中國人也相信,眼睛的異相,代表了一個人不凡的命運。 傳說中,舜帝有重瞳,即一隻眼睛中有兩個瞳孔。更多人可能知道,項羽也有這樣的異相。 他們都是雙眼重瞳。 南北朝時代,《宋書》的作者沈約,則是左眼重瞳,聰明過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每一個「非禪讓」的王朝末年,崩盤基本體現在哪上呢? 基本體現在財政上。 能征上來的稅越來越少,花出去的開銷越來越大,消耗你的勢力越來越多。 最終,王朝破產了。 東漢的最終覆滅,也是如此。 前面我們說了東漢的軍事開國、冰期和外交、官僚仕途組織、外戚、士族與宦官,基本上將這個普通人學歷史時非常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每一個「非禪讓」的王朝末年,崩盤基本體現在哪上呢? 基本體現在財政上。 能征上來的稅越來越少,花出去的開銷越來越大,消耗你的勢力越來越多。 最終,王朝破產了。 東漢的最終覆滅,也是如此。 前面我們說了東漢的軍事開國、冰期和外交、官僚仕途組織、外戚、士族與宦官,基本上將這個普通人學歷史時非常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