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稻救產業 長濱青農9年種出懷舊好味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東縣長濱鄉,位於臺東縣的最北邊,距離臺東市區1.5小時車程。近年來長濱鄉被背包客譽為「臺東的秘境」,絕美的海岸線和海天一色的景致,吸引非常多遊客到訪。長濱鄉和多數鄉鎮一樣面臨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的困境,雖然這裡曾經是種出皇米的優良稻米產地,但是狹小、破碎的耕地,再加上交通的不便,導致長濱鄉的稻米產業始終無法像花蓮的池上鄉、富里鄉一樣,撐起整個地方發展。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HI~好久不見!」開著貨車搖下車窗,揮動曬得有些黝黑的手臂向我打招呼,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他是阿美族原住民,大學畢業以前的人生是以當棒球國手為目標,後來因為受傷,25歲的時候返鄉接手母親的稻田,從零開始學習用自然農法種植稻米。

會想用自然農法的原因,除了為了家人種出健康無毒的米,加上讓這塊土地永續經營以外,現實的原因是有機或是自然農法的稻米價格是一般稻米的三倍,雖然要付出更多的勞力和時間,但整體來說是創造新產業模式的機會。「我想找到一個產業模式讓年輕人可以安心回家!」眼神閃耀著光芒,凱耀堅定地說,然而這份堅定的背後,是9年持續不懈的努力。

稻子今年死光 明年就會種了

談起剛開始種稻的情景,凱耀形容當時的慘況:「都被隔壁田的農夫笑啊,說我稻子長不齊、田裡的福壽螺都跟棒球一樣大。」

在大部分農民都使用慣行農法的長濱鄉,沒人能教他如何不噴藥又能把米種好,只好土法煉鋼、年復一年不斷嘗試,「今年失敗了稻子死光,那就明年再試一次,幾年下來就會種了」凱耀笑著說。

而這麼一試就是4、5年的時間,他總算知道只要秧苗長到一定高度福壽螺就不會吃;也知道可以配合清明時節,利用氣溫的變化,讓負泥蟲自己死去。之後再花了4、5年的時間,打響了「長濱金剛米」的名號。

打響金剛米名號 找回遺失的好味道

以傳統慣行稻米來說,一年兩穫的情況下至少要種植10公頃以上約3個棒球場的面積,才能有百萬元的年收;但凱耀打造自然農法稻米品牌,並一手包辦耕種、收割、加工、包裝到行銷販售,他在一年一穫的情況下,僅3公頃的耕地面積就達到了百萬年收。而撇除收入,凱耀的努力重新找回了長濱米的好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村裡的婆婆吃到我的米,跟我說『這就是她小時候吃到的長濱米的味道』,這讓我非常振奮又感動」他激動地說。

然而,現實的狀況是,即使成功打響「長濱金剛米」的名號,但是要用「種稻」來喚回青年返鄉依舊是很困難的。凱耀說「雖然我自己可以做到,但我不敢跟朋友們說可以回長濱種米,會覺得是在騙他們」。關鍵問題在於長濱依舊缺乏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凱耀是靠自己的力量串起整個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但沒辦法保證所有人都能跟他一樣做到。

凱耀發現要藉由復甦家鄉產業來吸引青年回鄉,只靠個人英雄式的奮鬥是不行的,唯有找到一個從產地到銷售的獲利模式,農業的復甦才能長久。至於長濱是否真的能找到這條產業鏈呢?這個故事就跟另外一位從臺北移居臺東長濱十多年,同樣懷抱生態永續夢想的農夫有關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群騰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鄭群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4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Thumbnail
2021/10/14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Thumbnail
2021/09/27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2021/09/27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2021/09/27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2021/09/27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2004年的農村工作坊主題標定為「稻米與稻農之心」,一方面呼應聯合國提出的「國際稻米年」;一方面則是因為稻米這深具幾千年傳統,不僅是全球30億人口,尤其是亞洲地區賴以維生。稻米不僅意味著糧食,還意味著重要的文化,它總是出現在人們的各種生活、宗教的慶典,或是呈現在藝術裡頭。
Thumbnail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在台灣很難看到北國風情的黃金麥浪,台中市大雅區是國內少數可以看到大面積種植小麥的地方,這個星期開始小麥將陸續收割,假日可以到大雅區秀山路、大林路永興宮一帶,看黃金麥浪,拍拍美照。
Thumbnail
在台灣很難看到北國風情的黃金麥浪,台中市大雅區是國內少數可以看到大面積種植小麥的地方,這個星期開始小麥將陸續收割,假日可以到大雅區秀山路、大林路永興宮一帶,看黃金麥浪,拍拍美照。
Thumbnail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Thumbnail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Thumbnail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Thumbnail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Thumbnail
我是在2010年6月20日到台南後壁去參加了芳榮米廠美雪姊主辦的「無米樂農村生活體驗活動」(那天主唱還是嚴詠能),也開始在相機中留有崑濱伯的身影。不過就像有遇過崑濱伯的人都知道,基本上只要你和他對到眼,他就會漾開嘴角的笑紋,反正先來合照一張就對了。 那是台灣面臨加入WTO的時代,也是以農立國、毀農
Thumbnail
我是在2010年6月20日到台南後壁去參加了芳榮米廠美雪姊主辦的「無米樂農村生活體驗活動」(那天主唱還是嚴詠能),也開始在相機中留有崑濱伯的身影。不過就像有遇過崑濱伯的人都知道,基本上只要你和他對到眼,他就會漾開嘴角的笑紋,反正先來合照一張就對了。 那是台灣面臨加入WTO的時代,也是以農立國、毀農
Thumbnail
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