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進骨子裡的永續DNA 退休從農用自然農法種出一片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對很多人來說,像福島海嘯那樣的事情只是人生的一瞬,但對我們慈濟國際賑災志工來說,那是我二十幾年來的日常」謝景貴說。2008年,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旱災、水災、風災,「看到這些你不得不相信氣候變遷是存在的,你所習慣的生活可能一瞬間就化為烏有」,這讓他下定決心,從2011年開始規劃永續的生活方式。
他發現必須要從生活的態度開始轉變,減少對社會系統的倚賴,才能應付突然其來的改變。「以前總認為這『有專家會做吧』,但後來發現如果我在乎,就要盡我的所有的力量,從我開始付出行動」謝景貴激動地說,每當談到理念,他總是掩不住心中的熱忱。
自然農法 在嘲笑聲中長大的稻子
「最大的挫折,就是沒有老師,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謝景貴回想起從2011年起,他花了5年的時間,以兼職的方式在花蓮吉安租一塊地,嘗試自然農法的耕作。
「買了日本自然農法的書,書上怎麼教就怎麼做,所以不噴藥不趕鳥,結果就是前兩年的米都被麻雀吃光光」。當時隔壁的農友看到一個臺北人用這種胡來的方式種稻,都對他的作法不解,甚至嘲笑他的天真。
所幸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農友阿德,最終由阿德發展出一套「種一期稻、種一期綠肥」的農法,台大法律畢業、在金融業打滾20幾年的謝景貴就在2016年移居花蓮,全職從事稻米耕作,同時耕耘他的方舟夢想。
「雖然過去都被笑,但經過三五年的努力,總算讓隔壁曾經覺得我瘋了的農友稱讚說『阿貴你的稻子種得真的棒!』」謝景貴想起這段經歷,一邊感到自豪,一邊開懷地笑著說。
借鑒前輩 發展「幸福農」模式
謝景貴表示:「如果我要把理念推廣出去,一定是要有獲利的可能,才會有說服力,不然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因為有錢所以亂種也沒差」。他借鑒了宜蘭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認養模式,命名為「幸福農」:每一年由幸福農出資認養這塊稻田,預購當年度收成的稻米,因此保證農夫每年都有固定的營收。
5年下來謝景貴累積了400多個願意支持他的朋友,每年共有208萬左右的營收,扣除成本淨利大約70-80萬,「這大概就是一個農戶能夠養家活口的基本收入」。接下來他打算以自己為範例,尋求社會企業和一些企業家的支持,以每年208萬,運行3-5年為基本條件,鼓勵更多的農民能加入他的種植方式,「一個農夫種出健康的米,同時還能保護5甲土地,也支撐一個家庭,這就是我理想的永續農業生產模式」,謝景貴堅定地說。
持續去做 信念和實踐會引發改變
「其實我還有一位老師,他是日本的農夫村上貴仁,我常說我是台灣的阿貴,他是日本的阿貴」。就像村上貴仁帶著感恩的信念,改變他的人生價值觀,種出品質優良的高麗菜一樣,謝景貴也堅信像他這樣由個人發起的微小行動,終究能夠引發共鳴,進而扭轉台灣農業的耕作方式和銷售市場。
謝景貴認為比起傳統稻米只看價格,客人會選擇花多一點費用買你的米,看中的是背後的價值,以及你這個人的特質,「我跟客人說我的故事、我的信念、我的實踐,有人真的會因此被感動,就願意支持我」。
接下來他將推動「稻寶地,幸福農」計畫,讓更多有一樣理想的農夫得到支持,保護更多的土地,藉以讓永續生活的理念,能被實踐在臺灣這塊土地上。
avatar-img
2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群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老實說環境保護談久了,就像盯著紙上寫著的字太久會失焦一樣,有時候真的會問自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地貌的價值到底在哪」,但這些疑問當站在雄偉的高山面前,聆聽瀑布落下的壯闊之時,理由已不再重要了。
這裡是吉拉米代聚落,從花蓮富里市區往山腳開15分鐘就能到達,幾年前以「里山倡議」聞名的吉哈拉艾平台就在這。整個村莊主要是種植稻米維生,目前已有約50%的農民是和富里的有機米品牌契作,但在這看似很高的有機種植率背後,有各樣的現實擊打著有機稻農們的信心。
雖然他是台北人出生,但看著他砍草、劈柴、忙上忙下的模樣,完全沒有了那股都市氣息。他是李登墉,現年50歲,曾在臺北的電腦公司擔任部門主管,36歲的時候和太太一起移居臺東,為的是追求心中的理想─不單純倚靠資本社會,讓土地、產業、生活取得平衡,度過永續的生活。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食品安全,是有機農業的唯一價值嗎? 有機、友善、無毒……市面上標榜對人體健康的農產品琳瑯滿目,食安意識高漲的現在,即使價格高上好幾倍,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去購買這類產品。然而農夫選擇有機種植的背後,都帶著想要拯救環境、土地,以及保護下一代未來的夢想。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老實說環境保護談久了,就像盯著紙上寫著的字太久會失焦一樣,有時候真的會問自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地貌的價值到底在哪」,但這些疑問當站在雄偉的高山面前,聆聽瀑布落下的壯闊之時,理由已不再重要了。
這裡是吉拉米代聚落,從花蓮富里市區往山腳開15分鐘就能到達,幾年前以「里山倡議」聞名的吉哈拉艾平台就在這。整個村莊主要是種植稻米維生,目前已有約50%的農民是和富里的有機米品牌契作,但在這看似很高的有機種植率背後,有各樣的現實擊打著有機稻農們的信心。
雖然他是台北人出生,但看著他砍草、劈柴、忙上忙下的模樣,完全沒有了那股都市氣息。他是李登墉,現年50歲,曾在臺北的電腦公司擔任部門主管,36歲的時候和太太一起移居臺東,為的是追求心中的理想─不單純倚靠資本社會,讓土地、產業、生活取得平衡,度過永續的生活。
中午過後,長濱鄉最繁華的街上空無一人,店舖裡多半是老人與小孩。即便如此,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有農民懷抱著夢想,試圖在這塊土地上築夢,期盼為長濱鄉的稻米產業找到一條出路。 他是林張凱耀,是一位懷抱著復興長濱農業,帶動年輕人回鄉的傻瓜青年。
​食品安全,是有機農業的唯一價值嗎? 有機、友善、無毒……市面上標榜對人體健康的農產品琳瑯滿目,食安意識高漲的現在,即使價格高上好幾倍,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去購買這類產品。然而農夫選擇有機種植的背後,都帶著想要拯救環境、土地,以及保護下一代未來的夢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陳炤堅先生,為農識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憑藉10多年的資訊業界經驗,在因緣際會下,承接政府推動臺灣發展智慧農業的任務,輔導農民朋友們開啟農業數位轉型契機,透過運用臺灣資通訊技術與資源,推動臺灣農業電子化、自動化的蓬勃應用,更成功轉型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見臺灣!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大仁農場位在伊豆之國市,伊豆半島的北部,山路起伏間不時可看到富士山的遠景,和夾著半島的海灣。佔地100公頃的大仁農場裡面有種菜、種水果,花圃,也有牧場,也有很大面積的生態池、自然保留地,它是由財團法人MOA自然農法文化事業團所營運。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在訪問的尾端,我們問阿坪…… 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是否還會放棄原本的工作 全心投入農業 似乎是沒有一絲猶豫 他說…「就是要當農夫!」 神情驕傲張揚 當空的日頭好似不及他的目光耀眼!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陳炤堅先生,為農識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憑藉10多年的資訊業界經驗,在因緣際會下,承接政府推動臺灣發展智慧農業的任務,輔導農民朋友們開啟農業數位轉型契機,透過運用臺灣資通訊技術與資源,推動臺灣農業電子化、自動化的蓬勃應用,更成功轉型與國際接軌,讓世界看見臺灣!
Thumbnail
「信有機農業」是鎮西堡Cinsbu部落的農場,主人Omi Asing以與妻子在大學畢業後返鄉,展開農業生活。他強調土地永續比經濟發展更重要,並受到前輩的耳提面命;並分享他與整個部落在農作經營上的實務與心得。
Thumbnail
大仁農場位在伊豆之國市,伊豆半島的北部,山路起伏間不時可看到富士山的遠景,和夾著半島的海灣。佔地100公頃的大仁農場裡面有種菜、種水果,花圃,也有牧場,也有很大面積的生態池、自然保留地,它是由財團法人MOA自然農法文化事業團所營運。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Thumbnail
在訪問的尾端,我們問阿坪…… 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是否還會放棄原本的工作 全心投入農業 似乎是沒有一絲猶豫 他說…「就是要當農夫!」 神情驕傲張揚 當空的日頭好似不及他的目光耀眼!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