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對很多人來說,像福島海嘯那樣的事情只是人生的一瞬,但對我們慈濟國際賑災志工來說,那是我二十幾年來的日常」謝景貴說。2008年,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旱災、水災、風災,「看到這些你不得不相信氣候變遷是存在的,你所習慣的生活可能一瞬間就化為烏有」,這讓他下定決心,從2011年開始規劃永續的生活方式。
他發現必須要從生活的態度開始轉變,減少對社會系統的倚賴,才能應付突然其來的改變。「以前總認為這『有專家會做吧』,但後來發現如果我在乎,就要盡我的所有的力量,從我開始付出行動」謝景貴激動地說,每當談到理念,他總是掩不住心中的熱忱。
自然農法 在嘲笑聲中長大的稻子
「最大的挫折,就是沒有老師,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謝景貴回想起從2011年起,他花了5年的時間,以兼職的方式在花蓮吉安租一塊地,嘗試自然農法的耕作。
「買了日本自然農法的書,書上怎麼教就怎麼做,所以不噴藥不趕鳥,結果就是前兩年的米都被麻雀吃光光」。當時隔壁的農友看到一個臺北人用這種胡來的方式種稻,都對他的作法不解,甚至嘲笑他的天真。
所幸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農友阿德,最終由阿德發展出一套「種一期稻、種一期綠肥」的農法,台大法律畢業、在金融業打滾20幾年的謝景貴就在2016年移居花蓮,全職從事稻米耕作,同時耕耘他的方舟夢想。
「雖然過去都被笑,但經過三五年的努力,總算讓隔壁曾經覺得我瘋了的農友稱讚說『阿貴你的稻子種得真的棒!』」謝景貴想起這段經歷,一邊感到自豪,一邊開懷地笑著說。
借鑒前輩 發展「幸福農」模式
謝景貴表示:「如果我要把理念推廣出去,一定是要有獲利的可能,才會有說服力,不然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因為有錢所以亂種也沒差」。他借鑒了宜蘭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認養模式,命名為「幸福農」:每一年由幸福農出資認養這塊稻田,預購當年度收成的稻米,因此保證農夫每年都有固定的營收。
5年下來謝景貴累積了400多個願意支持他的朋友,每年共有208萬左右的營收,扣除成本淨利大約70-80萬,「這大概就是一個農戶能夠養家活口的基本收入」。接下來他打算以自己為範例,尋求社會企業和一些企業家的支持,以每年208萬,運行3-5年為基本條件,鼓勵更多的農民能加入他的種植方式,「一個農夫種出健康的米,同時還能保護5甲土地,也支撐一個家庭,這就是我理想的永續農業生產模式」,謝景貴堅定地說。
持續去做 信念和實踐會引發改變
「其實我還有一位老師,他是日本的農夫村上貴仁,我常說我是台灣的阿貴,他是日本的阿貴」。就像村上貴仁帶著感恩的信念,改變他的人生價值觀,種出品質優良的高麗菜一樣,謝景貴也堅信像他這樣由個人發起的微小行動,終究能夠引發共鳴,進而扭轉台灣農業的耕作方式和銷售市場。
謝景貴認為比起傳統稻米只看價格,客人會選擇花多一點費用買你的米,看中的是背後的價值,以及你這個人的特質,「我跟客人說我的故事、我的信念、我的實踐,有人真的會因此被感動,就願意支持我」。
接下來他將推動「稻寶地,幸福農」計畫,讓更多有一樣理想的農夫得到支持,保護更多的土地,藉以讓永續生活的理念,能被實踐在臺灣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