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精神醫學跟法律的角力—《24個比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He should have an Academy Award. -For what?-For the performerce he’s put on.(他應該獲頒奧斯卡。-為什麼?-因為他的表演。)

  你認爲多重人格是否真的存在?多重人格是否能被完美扮演?多重人格作為精神失常判定,但其犯下案件時的人格真的不具有判斷力嗎?

  精神失常患者在犯下案件後,是否需要負擔罪責?這一直是有爭議性的題目。由於這議題較為具爭議性,此篇將著重於此紀錄片提供的資訊,佐以部分參考文獻,以及本人主觀意見,不代表我所抱持的立場或是您的立場一定正確或者錯誤。(打個預防針)若是您有不同想法歡迎留下您的想法,也可以讓他人去思考不同的論點。

足夠客觀的視野

  就紀錄片而言,這部影集的導演可以說已經是客觀的採用所有不同論點,讓Billy Milligan的面貌盡可能完整的呈現在觀眾眼前,由觀眾自己做下判斷。採用的所有訪談片段,包含Billy Milligan本人、Billy Milligan的家人、治療時的相關人士、攻守雙方律師和監察官、小時候玩伴⋯⋯甚至相關案件的承辦警員,甚至跨國至加拿大。

  就影片內容呈現方式並沒有別具特色的手法,整體氛圍是偏嚴肅和冷色調的,只是我在觀看時一直有個疑問是:那些受訪者受訪的地點,似乎是特別尋找過的,但是那些背景有什麼意義嗎?因為有蠻多都跟其職業毫不相關,也沒有感覺跟受訪者情緒特別有連結之處。(這純粹是吐嘈)

  而內容上,如果你以為導演會將重點放在多重人格的神奇之處就錯了;事實上,導演在這部影集更多的是探討精神醫學法律,以及它們在這之中的角色。

角度

  這部影集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3種:

  1. 認為Billy Milligan的多重人格是出來的,也應當負責
  2. 認為Billy Milligan罹患多重人格也不是他願意的,他應該無罪釋放,且接受良好的治療
  3. 不管Billy Milligan是否罹患多重人格,他就是個危險人物,應該關起來並為他所做所為負責

  這些角度來自各個不同立場的人士,且不僅僅是主觀感受,他們都各自提出了支持論點的相關證據。例如曾擔任Billy Milligan所居住療養院的員工,他說曾經有位會說Billy Milligan其中之一人格Ragan的母語——塞爾維亞語的人找他聊天,Billy Milliga聽到後就直接轉身離開,啟人疑竇。

關於Billy Milligan

  Billy Milligan一開始其實被確診的人格只有10個,由他本人畫出的人格具象畫,更是只有10位在裡面。另外14個人格是在Billy Milligan被審判為無罪後確認的,且在確診為24個人格後,醫師多次要他將另外14個人也畫出來,卻沒有,他說他們都是-討厭鬼。有一說法,便是說那14個人格是Billy Milligan接受治療後被醫師進行心理暗示產生。

  先說,我相信Billy Milligan的確是患有多重人格,但可能沒有24個這麼誇張,我個人是相信一開始患有分裂10個人格的診斷;然而我認為Billy Milligan的多重人格不能算是他無罪的理由,經過影片後來的各種訪談和資訊,可以看到Billy Milligan整合後的人格⋯⋯或者可以說是經過治療後相對穩定的人格,並不是真的那麼純良。Billy Milligan這個人,是否真的沒問題,這必須得打上一個問號。且即使犯案當下,其主人格並不在場,在場的人格就沒有判斷能力嗎?

  簡單來說我的立場可以用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概之:

I don’t know what personality he wants to go to prison with, but one of them is going to prison!!!(我不知道哪個人格應該去坐牢,但他們其中一個一定得去!)
精神失常的判定與無罪判決

  我並非法律系學生,也知道那時法律的規定並非像現在如此,是更為粗略的,不僅是時代不同,也是因為問題尚未被注意到。

  就我所知道的,會將精神失常者判定為無罪的理由,就是因為其「失常」,是其疾病而導致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例如:一名患有幻覺、幻聽等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應思聰,因為認知的改變而犯下錯事。

  但Billy Milligan這件案子爭議的點在於他的多重人格,我認為突顯了這些問題:

  1. 被告犯下案子時是否的精神失常?精神失常指的應該是Billy Milligan這個人,還是Billy Milligan其中一個人格?犯下的人格之一如果是具有判斷能力的,那不在場主人格Billy,也就是這具身體理應的主人,該為此負責嗎?
  2. 作為法律所認定的完全行為能力之人,那個「人」是以物理性我們所看到的那個人模人樣有血有肉的人作為判斷,還是所謂的人格?亦或是用形上一點的說法,也就是那具身體中的靈魂作為人的判斷標準?

其中精神醫學專家做出的判定,在此案裡扮演關鍵角色。

精神醫學的權力

  在觀看這部影集時,我就在想有一名法國哲學家要是能夠穿越到當時Billy Milligan案件大爆時,他一定會非常興奮拿來分析其中的權力關係,那就是著名哲學家——米歇爾・傅柯

1974年傅柯(維基百科)

1974年傅柯(維基百科)

“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也被認為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取自維基百科”

  他的代表作有《規訓與懲罰》、《性史》、《臨床的誕生》、《古典時代瘋狂史》⋯⋯甚至任教於法蘭西學院時的一連串講座內容都出了書。

  在《不正常的人》第二講中,我們可以看到醫學與司法一開始是相對分立的,臨床的解剖即使參與了鑑定,至少仍有個領域上的分野,不必在醫學鑒定和法律規定之間做二選一。但精神醫學的出現,以及精神醫學中判定的精神錯亂,開始使兩個權力的領域有了重疊。雖然這部分探討後來又能夠延伸到規範化話語評斷人的標準等諸多議題,在此我們先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去進行了解

  在《24個比利》中,我們可以留意到多重人格分裂症在當時並不是醫學界主流,可是當時著名小說及影視作品《西碧兒》的出現,其諮詢的精神醫學專家與多重人格分裂症變成一股風潮,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也因此一般多數人才掌握的話語權,變成了少數人才是那個說話聲量最大的群體。

  到後來,檢察官與辯護律師之間的攻防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那是醫學界兩股力量在競爭,甚至牽扯到政治與金錢的利益。這中間的權力交互影響,也能夠在此紀錄片中窺見。

被遺忘的被害人

  真正令我覺得這部影集值得推薦給各位的原因是,導演看見了受害人

  不管是過去和現在,在各種議題的聳動下,我們往往忘記的是那些受害者,甚至是檢討受害者,在二次傷害後便在轉眼間忘了他們的存在。在Billy Milligan犯下案件後,他多次不斷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在報紙頭條,議題也逐漸從他所犯下的罪,變成了他的多重人格分裂症。他的故事甚至成了好萊塢電影的題材,最後於2014年在療養院中死於癌症,而受害人的正義受到伸張了嗎?

raw-image

|同場加映:找資料時發現不錯的影片

Monsters Inside: The 24 Faces of Billy Milligan Netflix Documentary Review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也歡迎至我的臉書粉絲專頁閱讀時光按讚追蹤。 或是追蹤我的IG帳號 @daybooks2020 跟著我用一句話和幾張照片認識一本書。 我會不定期更新文章資訊,也歡迎你們前來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馥安的沙龍
98會員
116內容數
有時想寫些東西,那是一些東西和心裡藏著的東西共鳴著,唱囂著將他們寫出來。不論是文青的、灰暗的、愉快的,都是生命裡某些東西的轉世重生。
馥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03
看完《時代革命》後,我才真正第一次感受到紀錄片的力量和魅力,那是一種「歷史」被記錄下來,讓公義得以被人看見的力量。
Thumbnail
2022/03/03
看完《時代革命》後,我才真正第一次感受到紀錄片的力量和魅力,那是一種「歷史」被記錄下來,讓公義得以被人看見的力量。
Thumbnail
2022/01/30
  瀑布是去年2021年9月上映的電影,從那時起一直斷斷續續聽說過它。直到最近打開Netflix才發現它上架了,那時候要去看電影時只能挑一部看,想說劇院的效果還是看動作片好了,就先看了據說劇情0分的《惡靈古堡:拉昆市》。
Thumbnail
2022/01/30
  瀑布是去年2021年9月上映的電影,從那時起一直斷斷續續聽說過它。直到最近打開Netflix才發現它上架了,那時候要去看電影時只能挑一部看,想說劇院的效果還是看動作片好了,就先看了據說劇情0分的《惡靈古堡:拉昆市》。
Thumbnail
2021/05/30
認真檢查的羚羊(來源自官方粉絲專頁)   昨晚是《火神的眼淚》播出最後兩集的日子,這些日子心心念念的最後一刻終於來臨,甚至為了能第一時間觀看結局都捨棄了Netflix,開啟公共電視台接受穿插在其中萬惡的廣告。   看完結局的當下,情緒是滿溢而出的(真的,眼淚都冒出來了)。照理來說當晚開始寫才是蹭熱度
Thumbnail
2021/05/30
認真檢查的羚羊(來源自官方粉絲專頁)   昨晚是《火神的眼淚》播出最後兩集的日子,這些日子心心念念的最後一刻終於來臨,甚至為了能第一時間觀看結局都捨棄了Netflix,開啟公共電視台接受穿插在其中萬惡的廣告。   看完結局的當下,情緒是滿溢而出的(真的,眼淚都冒出來了)。照理來說當晚開始寫才是蹭熱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你聽過多重人格吧~~前幾年有部電影 - 分裂,改編自24個比利 但多重人格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來告訴你吧
Thumbnail
紀錄片(2021)。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閱讀書本時感覺很有趣,對於鮮明人格的變換很好奇。因為受虐產生不同的人格來逃避應對,因為其他人格想活下去於是讓主人格沈睡;人格間不完全知道彼此的存在,產生斷片、經歷空白的感受。總之,覺得人很奇妙,精神世界也有太多值得探討的部分。 看見N家有紀錄片就點開了,因為有真
Thumbnail
紀錄片(2021)。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閱讀書本時感覺很有趣,對於鮮明人格的變換很好奇。因為受虐產生不同的人格來逃避應對,因為其他人格想活下去於是讓主人格沈睡;人格間不完全知道彼此的存在,產生斷片、經歷空白的感受。總之,覺得人很奇妙,精神世界也有太多值得探討的部分。 看見N家有紀錄片就點開了,因為有真
Thumbnail
「如果我當時選擇另一條路,是不是會更好?」 「我是不是當初做錯決定,現在才會過成這樣?」 「如果我不是XXX(自己的名字),那就好了!」   這是我在晤談室中很常聽到個案會說的話,或者嚴格來說,很多個案沒有辦法明確地說出這些心聲,但我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大致是如此。
Thumbnail
「如果我當時選擇另一條路,是不是會更好?」 「我是不是當初做錯決定,現在才會過成這樣?」 「如果我不是XXX(自己的名字),那就好了!」   這是我在晤談室中很常聽到個案會說的話,或者嚴格來說,很多個案沒有辦法明確地說出這些心聲,但我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大致是如此。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Thumbnail
  一般人以為,包括過去的我也這樣以為,以為完美的心靈就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內心世界融合成只剩一個「我」的聲音或想法,變成內在沒有獨立、分割出來的「我」時,內在沒有不同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成功或美好的人生。這是一種誤會。
Thumbnail
⋯⋯He should have an Academy Award. -For what?-For the performerce he’s put on.(他應該獲頒奧斯卡。-為什麼?-因為他的表演。)    你認爲多重人格是否真的存在?多重人格是否能被完美扮演?
Thumbnail
⋯⋯He should have an Academy Award. -For what?-For the performerce he’s put on.(他應該獲頒奧斯卡。-為什麼?-因為他的表演。)    你認爲多重人格是否真的存在?多重人格是否能被完美扮演?
Thumbnail
2019/2 : 發現大約有五個不同的人在我身上 那時候還有在紙上寫下這幾個人的名字或特徵 不過那張紙好像不見了 雖然現在記憶已漸漸不見,但印象比較深的那幾位,我就來聊一聊吧: 1.哲學家 感覺他最理性,是個男生,有什麼狀況發生時,我會希望他出來解決,也是他引導我去找當初比較可以溝通的對象去解決眼前
Thumbnail
2019/2 : 發現大約有五個不同的人在我身上 那時候還有在紙上寫下這幾個人的名字或特徵 不過那張紙好像不見了 雖然現在記憶已漸漸不見,但印象比較深的那幾位,我就來聊一聊吧: 1.哲學家 感覺他最理性,是個男生,有什麼狀況發生時,我會希望他出來解決,也是他引導我去找當初比較可以溝通的對象去解決眼前
Thumbnail
每個人都追求過著不平凡的人生,所以才有了漫威等系列的電影,但這部片卻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命運寫手》(Special)是一部輕鬆幽默的美國影集,男主角既沒有特異功能,不帥不有錢,也不是天才,還是28歲的腦性麻痺患者。
Thumbnail
每個人都追求過著不平凡的人生,所以才有了漫威等系列的電影,但這部片卻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命運寫手》(Special)是一部輕鬆幽默的美國影集,男主角既沒有特異功能,不帥不有錢,也不是天才,還是28歲的腦性麻痺患者。
Thumbnail
  電影中的金智英,相當傳神地演出了大家俗稱「多重人格」的疾病,也就是目前DSM診斷系統下的「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因為大家比較容易把「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搞混,所以這一篇就簡單地幫大家區別一下這兩種精神疾病喔!
Thumbnail
  電影中的金智英,相當傳神地演出了大家俗稱「多重人格」的疾病,也就是目前DSM診斷系統下的「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因為大家比較容易把「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搞混,所以這一篇就簡單地幫大家區別一下這兩種精神疾病喔!
Thumbnail
「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壞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卡夫卡(Franz Kafka)。
Thumbnail
「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壞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卡夫卡(Franz Kafka)。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