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設計第三人生

2021/10/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天聯合報橘世代專刊來訪,主題是「設計你的第三人生」。 第三人生是近年很流行的概念,因為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人類壽命普遍增長,除了各國要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之外,對於個人來說,這多出來的歲月是上天給我們的生命大禮。 所謂第三人生的第三,大概是指,我們從出生,然後求學是第一階段,必須依別人的照顧,接著進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承擔責任,是第二人生,最後六十來歲,從職場退休,大概還有二十多年可以自由選擇揮灑的時間,就稱為第三人生。
二十一世紀之前,大多數人沒有所謂的第三人生,因為退休後沒多少年,就臥病在床或離開人世,好命的就是待在家裡「含飴弄孫,安養天年」沒有多少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
但是現代人雖然多出這沒有工作負擔的第三人生,但是要快樂自在,甚至活得精采,卻不是那麼容易,認為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邁入「第三人生」,而是要提前規劃,有意識地重新探索自己,找到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價值,然後把自己的時間,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花在那些事物上面,如此才能活出自己滿意的人生。
或許世界上第一次有這麼一大批熟齡的人進入第三人生,剛巧這些人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生成長,所謂的戰後嬰兒潮,這些人進入社會工作也恰好趕上世界經濟的快速成長期,我相信這批人只要不吃喝嫖賭,把工作賺來的錢安家立業,大概都會有點資產或餘裕。 因此,這些受過教育,身體健康,又擁有資源的人,面對這多出來的時間,不免仍會如同在職場上養成的習慣,競相比賽,拚出一個亮麗的清單,以為這才是值得的第三人生。 但我覺得事實上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反而能安靜下來,回到自己內心真實感受,探索什麼是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事物,不再去跟別人比較,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六十生日感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抓魚、吃食與養魚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福報是什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歲月不停削減享樂的可能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