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生活、藝術和思想。從事寫作,首須體驗生活、認真生活,使之化為作品的養分,寫作題材才會源源不絕;再者,磨練寫作技巧,增添趣味,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當然,作者還得不斷地閱讀,從中找尋人生的答案,如此寫出來的作品,具有思想性以及深沉的內在,也才可能恆久恆遠恆大。
只要是好的文學作品,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其中,小說的形式咸認較能表現最多面的人生,它也是人生的切片,小說家必定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廣義的思想家、哲學家,帶給讀者寶貴的人生啟示,這正是文學結構主義強調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
經由小說的閱讀,分享作家的人生哲學,真是一種極其美妙的經驗。諸如紫式部《源氏物語》,讓源氏感到人生無常之可悲者,莫過於周遭人物的死亡,如元配葵姬病故,源氏想起古歌「秋日生離猶戀戀,何況死別兩茫茫」;跟一直有著私情的六條妃子探病未久,六條妃子就逝世了,令源氏痛感人世無常,頓覺心灰意懶,不去上朝;後來,衛門督柏木懼於與三公主私通之事為丈夫源氏所悉,一病不起,源氏慨嘆:「可憐啊!柏木的命運何其悲慘啊!」由此推想人世無常之慟,不知不覺地淌下淚來。
柏木死後,作者透過其妻落葉公主的雙眼,描繪出人生無常的悲戚,「柏木生前慣用的器物,依然存在。常彈的琵琶與和琴,弦線已經脫落,默默無聲地擱著,教人看了實在傷心!只有庭前的樹木,依舊綠煙籠罩,群花不忘春來,到處含苞欲放」。又,源氏之子夕霧大將與柏木是一起長大的好友,前訪柏木蕭條岑寂的一條院,「但見庭中一片嫩草,正在青青發芽。鋪沙較少的蔭處,蓬蒿也正欣欣向榮。柏木生前愛好栽花種樹,現在這些花木無人管理,任意地繁殖著。『一叢芭芒草』也得勢滋蔓,想像將來蟲聲繁密的秋趣,令人感慨流淚」,讀之內心怎不有「人生無常」之感喟!
再看毛姆《人性枷鎖》,當跛足的主人翁菲立浦獲悉一向反戰的好友海華德竟加入軍旅而於南非病亡,實在荒謬,菲立浦一度想到,人生是無意義的,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世界就無所謂殘酷,所有的一切便都不再重要了,失敗不再重要,成功等於無物。不過,菲立浦隨即想到克朗簫生前告訴他:「看到色彩極其華美而紋理極其複雜的波斯地毯,讓你驚奇喜悅。在這些地毯中你可以看到東方的神秘與感官之美……你還可以看到許多別的東西。你剛剛問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看看這些波斯地毯吧,有一天答案會不請自來。」人在一生當中,選擇各式各樣的東西編成圖案,使自己得到滿足,有一種圖案是最顯然、最完美的,那是大多數人所走的道路,亦即出生、成長、結婚、生子,為生活而努力,然後死亡;但也有其他圖案,比較詭異複雜而更為奇妙,在這種圖案中,幸福沒有編織進去,成功不在計較之內;在這種圖案中,可以發現一種令人困惱的優美。
換言之,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理由,當生命到達最後,可以歡悅於它的完成,那是一種藝術品,即使只有自己知道這個藝術品的存在,即使當死亡來臨的時候,這個藝術品跟人一起消失,也不會因此減少它的優美。想通之後,菲立浦準備與具有「大地之母」象徵意義的莎莉結婚,生兒育女,投入工作與生活,編織最單純也最完美的人生圖案。雖然向「簡單的幸福」投降,等於放棄雄心壯志的嚮往,猶如接受了「失敗」,這失敗卻比許許多多的勝利更為完美。如此,豈不帶給讀者深刻的人生啟示?
經過歲月淬煉的小說,跨越時空,依然感動著讀者,除了有精采的故事、生動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蘊涵令人深省的思想以及作家的人生哲學,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去體會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