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科技發展實況(一)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禮拜六不是要公投,其中一個題目就是關於核四存廢的議題,啟用有可能會有安全疑慮,若廢掉又有可能缺電。其實筆者對這個議題並沒有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上的零和遊戲,在沒有更進步的發電方式,或者是得以替代電力的能量運輸方式前,基本上都不具根本性的解決方法。
更先進的技術?筆者相信讀者一定會問當前人類的科技不是非常進步、幾乎無所不能嗎?而且有這麼多科學家在努力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吧?
說道這筆者就想問各位讀者,請問你們的上述的科技萬能論與科學爆炸的觀點,該不會是看每年國內外各個學術機構的論文數量,以及所謂的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等聳動的科技新聞而得來的結論吧。
事實上論文是所謂的「科學」研究成果,而真正提升我們人類生活水準的是「技術」,而運用基礎科學原理去改善現有技術,或研發新技術則稱為「科學技術」,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科技。
「科學」是人類認識大自然運作的學理,最初是了解自然界發生那些現象,像是閃電發生、太陽東升西落,即所謂得知其然。後來科學家再從這些現象中找到背後的規律,並使用數學公式描述之,即所謂的知其所以然,而一旦知其所以然,在某種意義上就算是建立該領域的完整科學。
「技術」則是人類利用所謂的自然律來協助人類做出超出單純人類肉體能力所及的事情,像是人類用火烹煮及照明,便是利用物質短時間快速氧化產生的光與熱為人類效勞。在古代很多時候,技術的產生都是經由人類長期的試錯而逐漸找出方法,很多時候這些技術都是靠家族代代相傳的,想當然技術的習得與了解科學與否並沒有一定的關聯性。
不過在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新能源技術的複雜化,「科學」與「技術」便逐漸合而為一,形成所謂的科學技術與伴隨而生的應用科學。

真正的科技伴隨新能源的運用

在進入正題前,先讓各位讀者回憶一下以前學生時代上物理課時學到的一個重要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即不論物理或化學上的各種變化都不會憑空發生,必然伴隨著做功的發生—能量的轉移,在這個條件之上,人類科技所及之能力範圍必然與能量利用極限息息相關。
是的,古代生活水準不佳主要也是因為木柴的能量密度遠低於石油與煤,進而導致古代人類所及的範圍遠比現代人小(絕非古代人的頭腦比現代人笨),等到開始使用煤炭之後,大規模的製造業與鐵路、鐵船也隨之出現,增加列強的總體國力與貿易範圍,從而令西歐國家國力於十九世紀站上世界頂峰,不過藥品與衣物仍然稀缺。一直要到石油開始大規模運用後,除了作為能源,人類也從石油中提煉出許多有機化合物,製作合成纖維、清潔劑與各種藥物,造就「材料」的革命。
隨著能量利用技術的提升,可利用的能量與生存範圍亦隨之增加,進而造就實質意義上的經濟成長,尤其二戰後隨著石化資源進入民間,再加上1969年阿波羅登月,令當時的年輕一代對未來抱持著樂觀的希望,覺得努力就有收穫、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甚至在三四十年前許多科幻電影預測在2010年代到處都是飛天汽車,地球周圍早就佈滿人類得以自由進出的太空站,當然,各位讀者應該都知道,除了3C產品以外,我們實際上的日常生活仍然與三四十年前相差無幾。
那究竟是發生什麼事,令當年科幻電影的預測幾乎都沒實現呢?是不是人類在科技進展上遇到某種障礙?我們下週再來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面幾篇文章一開始先講到經濟行為的產生,以及交易與貨幣制度的演變,這些都與當今經濟運作模式息息相關。至於筆者為何後來幾周又先講能源的運用史,那是因為在人類歷史裡,經濟與能源科技都是不可分割的。 當今台灣乃至於世界的經濟悶局,如果只是一味的印鈔票,而物資與勞務的供應卻未能同時增長,後果各位在這一兩年內
    生上週談到電力發現史與電力如何開始被利用,這次則是要談原訂上周也要一起談卻延到這裡拜的石油的歷史與當代運用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甚至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泥板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
    繼運用煤炭的低一次工業革命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電力系統的建立以及內燃機的發明(後者要真正大規模利用要到一戰二戰)。 電的發現與學理建立簡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某些魚類會放電,以及烏雲密佈時從天而降的雷。根據西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
    從古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能源運用的轉換,由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與木柴等生質燃料,轉換為化石燃料,而最早運用的化石燃料就是煤炭。照理說,工業革命從歐洲開始,應該是歐洲最早使用煤礦嗎? 然而事實上,早在距今3500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並且已經開採和利用,極有可能已經將煤用於生產
    上週我們談到人類最早的能源運用,就是利用曬乾糞便、動物的油以及枯枝落葉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倘若要進行「製造業」的活動,如製作染料、煮鹽、燒磚甚至是煉鐵,就使用砍下大型喬木再加以分割的木柴,如果火力要求較高便會將這些木柴再加以燒製成為木炭(台灣早期主要用相思木製炭),構成了古代社會的能源來源。 很多
    眾所皆知,從古至今個人到整個文明的生存除了仰賴水與食物,確時常忽略能源的重要性(原始社會亦然)。事實上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很多,包括前肢特化成雙手可以製作器物,以及大腦結構的不同(主要為前額葉的發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源的運用,很多人會問能源不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嗎 ?非也,實際上人類能源利用從開始
    前面幾篇文章一開始先講到經濟行為的產生,以及交易與貨幣制度的演變,這些都與當今經濟運作模式息息相關。至於筆者為何後來幾周又先講能源的運用史,那是因為在人類歷史裡,經濟與能源科技都是不可分割的。 當今台灣乃至於世界的經濟悶局,如果只是一味的印鈔票,而物資與勞務的供應卻未能同時增長,後果各位在這一兩年內
    生上週談到電力發現史與電力如何開始被利用,這次則是要談原訂上周也要一起談卻延到這裡拜的石油的歷史與當代運用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甚至製作木乃伊,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泥板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
    繼運用煤炭的低一次工業革命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電力系統的建立以及內燃機的發明(後者要真正大規模利用要到一戰二戰)。 電的發現與學理建立簡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某些魚類會放電,以及烏雲密佈時從天而降的雷。根據西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
    從古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能源運用的轉換,由動物糞便、枯枝落葉與木柴等生質燃料,轉換為化石燃料,而最早運用的化石燃料就是煤炭。照理說,工業革命從歐洲開始,應該是歐洲最早使用煤礦嗎? 然而事實上,早在距今3500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煤炭,並且已經開採和利用,極有可能已經將煤用於生產
    上週我們談到人類最早的能源運用,就是利用曬乾糞便、動物的油以及枯枝落葉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倘若要進行「製造業」的活動,如製作染料、煮鹽、燒磚甚至是煉鐵,就使用砍下大型喬木再加以分割的木柴,如果火力要求較高便會將這些木柴再加以燒製成為木炭(台灣早期主要用相思木製炭),構成了古代社會的能源來源。 很多
    眾所皆知,從古至今個人到整個文明的生存除了仰賴水與食物,確時常忽略能源的重要性(原始社會亦然)。事實上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很多,包括前肢特化成雙手可以製作器物,以及大腦結構的不同(主要為前額葉的發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源的運用,很多人會問能源不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嗎 ?非也,實際上人類能源利用從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這實際上不是〈降生十二星座〉式的終極之問:而是「信長」式經驗的乍生乍死、倏起倏滅:「好像少了點什麼應該要有的情緒一樣,所有事物都閃耀著無聊的光輝」〈接技〉。如果說努力習練情感、操演同儕關係的時間裡面,還包裹著一個反線性、無延續性的「信長」時間內裡,本該將世界持存的存在者家,被捲入機械化的機制中。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五萬年前的亞特蘭提斯-科技發展到極處,道德淪喪的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科學家告訴我們,在五萬年之前地球上的科技也非常發達,可能還超過現代。那個時候地球上出現一個大西國,能源是從太空當中取來的,沒有染污,沒有聲音,飛機、汽車統統都沒有聲音,沒有染污。人迷於科學技術,對於神聖、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這實際上不是〈降生十二星座〉式的終極之問:而是「信長」式經驗的乍生乍死、倏起倏滅:「好像少了點什麼應該要有的情緒一樣,所有事物都閃耀著無聊的光輝」〈接技〉。如果說努力習練情感、操演同儕關係的時間裡面,還包裹著一個反線性、無延續性的「信長」時間內裡,本該將世界持存的存在者家,被捲入機械化的機制中。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五萬年前的亞特蘭提斯-科技發展到極處,道德淪喪的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科學家告訴我們,在五萬年之前地球上的科技也非常發達,可能還超過現代。那個時候地球上出現一個大西國,能源是從太空當中取來的,沒有染污,沒有聲音,飛機、汽車統統都沒有聲音,沒有染污。人迷於科學技術,對於神聖、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