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x Arts Magazine n°449
法國《藝術雜誌》(Beaux Arts Magazine n°449)出了一篇名為 Ce que vous ne saviez (peut-être) pas sur Marc Chagall 的專欄。身為夏卡爾多年粉絲,菲比節錄兩則我(真的)不知道的夏卡爾,並把專題譯為這本篇題名——你(也許)不知道的夏卡爾。
D'une longévité remarquable, ami de Pablo Picasso comme d'André Malraux, Marc Chagall (1887–1985) a connu un destin hors norme dans l'art français. Parti de rien, il a fini sa vie consacré, livrant le somptueux décor de l'Opéra Garnier. Mais savez-vous vraiment qui était Chagall ? Beaux Arts vous livre aujourd'hui 6 secrets d'artiste !
夏卡爾的秘密
專欄楔子:「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1985 )非常長壽,他是畢卡索和安德烈.馬爾羅的朋友,在法國藝術界享譽盛名。他本是一無所有,而後終身投入藝術創作,為巴黎歌劇院帶來華美裝飾。但您真的認識夏卡爾嗎? 《藝術雜誌》為您揭開六個關於他的秘密!」(當然,也許您早已知曉)。

Je m'instruisis à peine deux mois dans l'école de Pen à Vitebsk... j'aime Pen... Il vit dans ma mémoire comme mon père.(我受教於Pen在維台普斯克的學校僅僅兩個月……我愛 Pen......對我來說他是父親般的存在。)
Marc Chagall. Ma Vie. éditeur Stock. 1928, édition révisée en 2003, traduction Bella Chagall,p. 86-88
他成長於一個沒有圖畫的世界
1887 年,夏卡爾生於白俄羅斯的維台普斯克,一個哈西德教派的猶太家庭,在這個虔誠猶太信仰裡禁止任何人物的再現(菲比註:也就是不可畫像與塑像),因此,夏卡爾的家以及厝內牆上都空蕩蕩的。但早在1900年代他去聖彼得堡向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學習以前的青少年時期,在家人並不那麼贊成的狀況下,十幾歲的夏卡爾依然想辦法在 Iouri Pen的工作室學畫。那些常見於斯拉夫民族的傳統圖示(icon)和「loubkis」都是一種啟示。並且,猶太民族的故事、意第緒音樂,以及維台普斯克的建築,在夏卡爾的創作中無所不在。關於其一的感想:學習環境若能在日常生活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收,可能更實際好用(讓他知道生活就該好好地、有態度地過),並且這種固著在身體上的記憶將伴其一生。呼應經文《箴言》 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判斷力)都是家庭給予的喔。

他在巴黎裸體畫畫
夏卡爾不穿衣服畫畫並非因為瘋狂奔放,也不是為了挑釁,而是因為一個實際的切身原因——他不想付洗衣費,並且他不想弄髒衣櫃裡僅有的幾件衣物。
關於其二的感想:菲比不清楚專欄所指的裸體是不是連內褲都沒有(因為沒有參照附圖),但就作者使用nu(裸)這個字,應該就真的什麼都沒穿。關於這點菲比以(一個也有在畫畫的現代人的)實際經驗來回應——我畫畫的時候雖然沒有裸體,但為免弄髒衣物,我只穿固定的一兩件衣服,作為衣櫥內的長青者,它們雖已被洗得過於輕薄無法見客,但絕不會因為執行「居家斷捨離」而被捨棄。

《藝術雜誌》寫到的秘密共有六個,但菲比僅取頭兩個我特別喜歡且過去並不知道的轉錄,其他關於:他在故鄉如何被馬勒維奇鬥走,馬勒維奇又很快被蘇維埃政權邊緣化、驚險逃過大屠殺、將藝術創作投入插畫界(作為台灣美術課本常客的馬奈與馬諦斯也畫過插畫),以及神秘性勝於宗教性的創作脈絡(菲比註:應該是難分難解地交織著)的更多秘辛,還請詳閱專欄全文,感謝《藝術雜誌》用心報導。歡迎閱讀你(也許)不知道的夏卡爾 之一。
其實「之一」應該是「之二」,「之二」應該是「之一」,因為菲比開始寫的其實是這篇,但寫著寫著就被過去的記憶牽走,以至於先寫完了另一篇,而這篇原本應該作為「之一」的,就硬生生變成「之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