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石門國小|乘載牡丹社事件記憶,大河邊的蝸牛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牡丹地區的蕃童教育所分別為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1920 年設於四重溪,根據《牡丹鄉志》記載,後者應為石門國小前身,然而根據教育部各級學校概況資料顯示,石門國小建校於 1916 年,比較接近前者。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石門國小校門。(繪圖:Amo)
為了寫石門國小,上週末還特地去了牡丹鄉新開館的「牡丹社事件故事館」與「落山風風景區特定區概念館」,希望能對該事件又更多的認識(雖然本篇並沒有介紹牡丹社事件)。在此強烈建議參訪牡丹社事件故事館時,一定要搭配 APP 使用,館內設置許多 AR 互動圖示,非常用心
石門村-牡丹社事件戰役之處
「牡丹」源自於排灣族語「sinvaudjan」音譯而來,又因當地夏天常有「野牡丹」盛開,因而得名。根據牡丹鄉公所網頁所述,三百多年前的牡丹鄉只是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則以排灣族為主,少部份為阿美族,以漁獵為生。當時的居民主要分布在茄芝萊(tjaqaciljay)、新保將(sinvaud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draki),係由頭目領導的部落社會。
該區一直都不被官方所管列,直到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才正式劃分茄芝萊、牡丹、高士佛、牡丹灣、八瑤、四林格等六社,並設有警察駐在所負責該區原住民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民國 34 年,中華民國政府實行地方自治,遂改「社」為「村」,並在隔年(民 35)正式成立「牡丹鄉」(隸屬高雄縣)。到民國 49 年,牡丹鄉才正式改隸屏東縣。
「石門」一名其實在日據時代就有紀錄,其名稱是來自於對自然景觀的描述。石門村位於「五重溪山」與「虱母山」(石門山)緊鄰之處,因此開車前往石門村時,會感受到兩側的山壁矗立,形成斷垣絕壁、狀似門戶,因而成為「石門」。
然而,卻也因為自然山勢與河谷所形成的隘口,造就「石門」天險戰場之勢。據悉,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在排灣族語稱為 macacukes,有互相支撐之意,後引申為抵禦外侮之意涵,而這裡也是牡丹社事件時,牡丹社與高士佛社的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之處,為雙方攻防的重要據點,也就是今日所見之「石門古戰場」、「石門天險」。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石門古戰場所處位置,兩側的山有多高聳。
石門國小校舍牆面的地圖,附近的景色一覽無遺。(攝影:Amo)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除了影響中日兩國對台政策,更對台灣原住民帶來劇烈的動盪。從《校園逛逛》角度來看,在新社國小篇所寫到的加禮宛事件,也是牡丹社事件所引起的裙帶效應,這起事件更讓大量的噶瑪蘭族從宜蘭移居到花蓮新社,改變整個族群的分佈。
大河邊的蝸牛小學
如果花蓮的太巴塱國小是螃蟹小學,那牡丹鄉的石門國小便是名符其實蝸牛小學。從校徽、學校裝置、校舍彩繪,甚至整個石門村,都能看見蝸牛的蹤影。而背後原來是有故事的。
以 LULI 為核心的學期歷程圖。(攝影:Amo)
石門村又被稱為「大河邊的蝸牛部落」(kapanan luli),其中 kapanan 意為沿河而居的多元部落,為大梅、石門、安藤、中興等四大部落之統稱,也是石門國小主要學區範圍。而 luli 則是蝸牛的意思,早期 kapanan 經濟狀況不佳,人們會食用蝸牛作為蛋白質來源,也會撿拾蝸牛以補貼家用。因此,蝸牛不僅是石門部落的共同記憶,也漸漸成為石門村的象徵,村民更賦予蝸牛精神上的意涵:希望這裡的人有如蝸牛般的精神,勇敢向前走自己的路。
讓我們來看幾張蝸牛圖吧!
校門口攀滿了蝸牛。(攝影:Amo)
圍牆上也有用輪框做成的蝸牛意象作品。(攝影:Amo)
班牌不免俗也要爬一隻蝸牛。(攝影:Amo)
文化為弓、科技為箭-以文化學習科技
在拜訪石門國小前,就略聞學校的文化課程十分扎實!聽完夥伴的分享,更是佩服學校對於排灣文化課程的用心。石門國小的校本課程以「SNAIL」為架構(果然是蝸牛小學),五個字母分別代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藝術(Art)、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素養(Literacy),融合民族課與資訊課。
尤其校本課程的設計是主題性的,根據各年級學習能力逐步加深內容,例如:根據校方校務評鑑資料,在「自我認同」之主題要帶領孩子認識部落遷移史與牡丹社事件,一到六年級的學習內涵分別為:一年級大梅遷移史、二年級竹社溪遷移史、三年級中興部落遷移史、四年級牡丹溪遷移史、五年級琉球漂民事件、六年級牡丹社事件。
先從部落祖先從何而來,為孩子奠基好社區過去歷史,並搭配其他主題課程如「理解部落」、「生活永續」等,逐年認識部落之食物、圖騰、石板屋、部落制度等禮俗與祭儀,並與當地耆老合作,藉由實際走入部落,從漁獵、野炊、設陷阱及搭建避難小屋來理解獵人生活方式,讓孩子在六年的國小生活中,能透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完整認識部落歷史與文化。
校園裡也處處可見傳統排灣文化的建築或藝術裝置。
傳統獵具屋,成為小小勇士的練習場域。(攝影:Amo)
南排灣家庭庭院,石板屋遺址。(攝影:Amo)
校舍牆柱上的排灣服飾,畫得十分細緻。(攝影:Amo)
紮實文化課程、充斥傳統物件的校園環境,石門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早已建立深層的文化底蘊。而當這些孩子在接觸資訊科技時,就能碰撞出有趣的火花。例如,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可以用 Minecraft 蓋出部落,或是重建牡丹水庫,讓自己的文化能夠被看見。在如此完善的課程設計薰陶下,2018 年微軟舉辦的「Minecraft 程式設計創意大賽」中,石門國小的孩子在五組創意組優勝作品中,奪下三組,表現大放異彩,也讓更多人看見學校「以文化學科技,用科技典藏文化」之課程成果。
後面造型為學生的 Minecraft 創作實體化。拜訪時該區尚未落成。(攝影:Amo)
此外,校園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裝置藝術,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像是 2020 年在校門口新落成的裝置藝術-「遺失的山山之路」,是由臺灣義築協會之團隊(來自成功大學建築生產與生命週期管理研究室)著手設計,以仿石門古戰場入口意象,感念祖先的守護,並珍視既有的生活與文化。
仔細看,是不是跟前述之石門天險隘口很像呢!我想這裡的「山山」,指的就是五重溪山與虱母山了吧!
「遺失的山山之路」裝置藝術。(攝影:Amo)
另外還有這對穿著傳統南排灣服飾的鐵桶二人組,也是石門國小一大地標。右後方的那類似聖誕樹的裝置,仔細看才發現,竟是由一個個營養午餐的餐盤所組成,每一塊餐盤都是孩子所繪製而成,真的超級壯觀又好看!
手拉手,開心跳著舞的排灣鐵桶。(攝影:Amo)
由孩子繪製而成的餐盤聖誕樹。(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石門國小,認識這所充滿排灣文化氛圍的學校。有幸參與一堂高年級外師課,很喜歡妳和外師默契十足的教授英文、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模樣,也很喜歡另一個妳坐在教授後方,用盡關懷看著班上孩子上課的眼神,當時的妳低聲與我分享著關於這些孩子們的趣事,以及他們笨拙展現對於小生命的種種呵護與期待,好期待有一天妳可以帶著孩子重返部落,來看看這一群在石門的孩子,場面一定很可愛又很溫馨。

參考資料:
1. 石門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牡丹鄉公所網頁
3. 《牡丹鄉志》
4.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石門國小學校概況網頁
5. UDN 倡議家-找回「消失的部落」 學童將文化融入程式設計報導
6. 臺灣義築協會-2020|屏東牡丹|石門國小入口意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民國 41 年,龍泉國民學校大光分班成立,隔年升格為大光分校,直至民國 49 年奉准獨立設校為大光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令改制為大光國民小學。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民國 42 年,賀建國民學校設立甲中分班,並於隔年成立甲中分校。民國 46 年獨立為甲中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稱甲中國小。
民國 41 年,龍泉國民學校大光分班成立,隔年升格為大光分校,直至民國 49 年奉准獨立設校為大光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令改制為大光國民小學。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民國 42 年,賀建國民學校設立甲中分班,並於隔年成立甲中分校。民國 46 年獨立為甲中國民學校,於民國 57 年改稱甲中國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牡丹小很小,校地1.3公頃,是雙溪四小中最小,娃口數最少的偏小,目前人數不足20。學校位於山村牡丹,沿著牡丹溪旁有限的山㘭平地而建,兩條馬路前後包圍,山村景緻相當隱蔽。 校門作ㄇ字蓋頭,旁邊有對稱雙小門,亦有門眉,門面貼白色二丁掛;左牆英文、右牆中文校名,大字校名金字凸嵌中進門眉下。 入門後
Thumbnail
從學甲往西走174縣道,這天要往蘆竹溝漁港,看將軍溪出海口、北岸的文蛤養殖場、瞧科技霸凌土地的漁塭太陽板群、還有輕啖烤蚵滋味。 學校位在溪底寮村,村子在縣道和台17線的交叉口,過了村子後沿途會看到木麻黃並木,沿著道路規律的挺著,沒多久校園就出現在右側,後門開始一路到前門的木麻黃相當的高大。 順便
Thumbnail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Thumbnail
因為附近龍潭國小飽和的娃,設定的龍字新學校。不過,不知道怎樣,看到學校門口四個字,就想到九品芝麻官..... 學校挺大有2.2公頃,而且娃口和班級數也是龍潭第一,達到一千一百娃之多,根據資料,龍潭就只有這校達到一千人。 校門呈現客家伙房的門面,以紅磚為意念,伙房屋造型的紅磚黑瓦在兩旁引導直入
Thumbnail
第一眼看到這花時,以為是新品種的牽牛花。 問了,讓我大大驚訝,名字竟這麼貴氣–馬齒牡丹, 卻屬於豬母乳仔花,是松葉牡丹及馬齒莧的雜交種。 豬母乳仔花也就是我媽媽說的寶釧菜,以前看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 相府三小姐王寶釧在丈夫薛平貴從軍一去不回, 獨居寒窯,貧苦過日子,靠野菜維生,看王寶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記得台東有一個地方叫做『鹿野』,出國以前,我並沒有了解這個地名的由來。在美東一兩年,見到鹿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每次見到,都有種哈利波特書中提到的那在樹林的深處,濃霧瀰漫寒露冷沁的時刻,獨角獸瞬間如一瞥眼的竄入另一叢林,再眨一次眼後,有一種被祝福的感覺,如流星。 數年前在北紐約州的夏季凌晨,我緩緩地漫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一份資料指出:至一百一十二 學年度,全國計有四百所國小具有百年老校校史,占全部校數之百分之十五。其中建校時間以在西元一八九八年時期一共有五十六所。這篇介紹新北市汐止區汐止國小就是一個例子。 水返腳公學校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和平路100巷 ​電話: 02  264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牡丹小很小,校地1.3公頃,是雙溪四小中最小,娃口數最少的偏小,目前人數不足20。學校位於山村牡丹,沿著牡丹溪旁有限的山㘭平地而建,兩條馬路前後包圍,山村景緻相當隱蔽。 校門作ㄇ字蓋頭,旁邊有對稱雙小門,亦有門眉,門面貼白色二丁掛;左牆英文、右牆中文校名,大字校名金字凸嵌中進門眉下。 入門後
Thumbnail
從學甲往西走174縣道,這天要往蘆竹溝漁港,看將軍溪出海口、北岸的文蛤養殖場、瞧科技霸凌土地的漁塭太陽板群、還有輕啖烤蚵滋味。 學校位在溪底寮村,村子在縣道和台17線的交叉口,過了村子後沿途會看到木麻黃並木,沿著道路規律的挺著,沒多久校園就出現在右側,後門開始一路到前門的木麻黃相當的高大。 順便
Thumbnail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Thumbnail
因為附近龍潭國小飽和的娃,設定的龍字新學校。不過,不知道怎樣,看到學校門口四個字,就想到九品芝麻官..... 學校挺大有2.2公頃,而且娃口和班級數也是龍潭第一,達到一千一百娃之多,根據資料,龍潭就只有這校達到一千人。 校門呈現客家伙房的門面,以紅磚為意念,伙房屋造型的紅磚黑瓦在兩旁引導直入
Thumbnail
第一眼看到這花時,以為是新品種的牽牛花。 問了,讓我大大驚訝,名字竟這麼貴氣–馬齒牡丹, 卻屬於豬母乳仔花,是松葉牡丹及馬齒莧的雜交種。 豬母乳仔花也就是我媽媽說的寶釧菜,以前看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 相府三小姐王寶釧在丈夫薛平貴從軍一去不回, 獨居寒窯,貧苦過日子,靠野菜維生,看王寶
Thumbnail
巒安堂-台灣早期伐木林業場的信仰中心。位在人倫林道37km處的人倫工作站,曾為巒大山的林業中心,是當時林務局所設的最高伐木工作站,同時也有著當時唯一的牡丹種植園,隨著紅檜、扁柏等珍貴木材砍伐殆盡而於民國72年沒落。 從巒安堂上西巒大山,徜徉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之中,感受時間暫停的早年林業遺跡。
記得台東有一個地方叫做『鹿野』,出國以前,我並沒有了解這個地名的由來。在美東一兩年,見到鹿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每次見到,都有種哈利波特書中提到的那在樹林的深處,濃霧瀰漫寒露冷沁的時刻,獨角獸瞬間如一瞥眼的竄入另一叢林,再眨一次眼後,有一種被祝福的感覺,如流星。 數年前在北紐約州的夏季凌晨,我緩緩地漫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一份資料指出:至一百一十二 學年度,全國計有四百所國小具有百年老校校史,占全部校數之百分之十五。其中建校時間以在西元一八九八年時期一共有五十六所。這篇介紹新北市汐止區汐止國小就是一個例子。 水返腳公學校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和平路100巷 ​電話: 02  264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