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石門國小|乘載牡丹社事件記憶,大河邊的蝸牛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牡丹地區的蕃童教育所分別為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1920 年設於四重溪,根據《牡丹鄉志》記載,後者應為石門國小前身,然而根據教育部各級學校概況資料顯示,石門國小建校於 1916 年,比較接近前者。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石門國小校門。(繪圖:Amo)

石門國小校門。(繪圖:Amo)

為了寫石門國小,上週末還特地去了牡丹鄉新開館的「牡丹社事件故事館」與「落山風風景區特定區概念館」,希望能對該事件又更多的認識(雖然本篇並沒有介紹牡丹社事件)。在此強烈建議參訪牡丹社事件故事館時,一定要搭配 APP 使用,館內設置許多 AR 互動圖示,非常用心

石門村-牡丹社事件戰役之處

「牡丹」源自於排灣族語「sinvaudjan」音譯而來,又因當地夏天常有「野牡丹」盛開,因而得名。根據牡丹鄉公所網頁所述,三百多年前的牡丹鄉只是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則以排灣族為主,少部份為阿美族,以漁獵為生。當時的居民主要分布在茄芝萊(tjaqaciljay)、新保將(sinvaud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draki),係由頭目領導的部落社會。

該區一直都不被官方所管列,直到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後,才正式劃分茄芝萊、牡丹、高士佛、牡丹灣、八瑤、四林格等六社,並設有警察駐在所負責該區原住民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民國 34 年,中華民國政府實行地方自治,遂改「社」為「村」,並在隔年(民 35)正式成立「牡丹鄉」(隸屬高雄縣)。到民國 49 年,牡丹鄉才正式改隸屏東縣。

「石門」一名其實在日據時代就有紀錄,其名稱是來自於對自然景觀的描述。石門村位於「五重溪山」與「虱母山」(石門山)緊鄰之處,因此開車前往石門村時,會感受到兩側的山壁矗立,形成斷垣絕壁、狀似門戶,因而成為「石門」。

然而,卻也因為自然山勢與河谷所形成的隘口,造就「石門」天險戰場之勢。據悉,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在排灣族語稱為 macacukes,有互相支撐之意,後引申為抵禦外侮之意涵,而這裡也是牡丹社事件時,牡丹社與高士佛社的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之處,為雙方攻防的重要據點,也就是今日所見之「石門古戰場」、「石門天險」。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石門古戰場所處位置,兩側的山有多高聳。

石門國小校舍牆面的地圖,附近的景色一覽無遺。(攝影:Amo)

石門國小校舍牆面的地圖,附近的景色一覽無遺。(攝影:Amo)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除了影響中日兩國對台政策,更對台灣原住民帶來劇烈的動盪。從《校園逛逛》角度來看,在新社國小篇所寫到的加禮宛事件,也是牡丹社事件所引起的裙帶效應,這起事件更讓大量的噶瑪蘭族從宜蘭移居到花蓮新社,改變整個族群的分佈。

大河邊的蝸牛小學

如果花蓮的太巴塱國小是螃蟹小學,那牡丹鄉的石門國小便是名符其實蝸牛小學。從校徽、學校裝置、校舍彩繪,甚至整個石門村,都能看見蝸牛的蹤影。而背後原來是有故事的。

以 LULI 為核心的學期歷程圖。(攝影:Amo)

以 LULI 為核心的學期歷程圖。(攝影:Amo)

石門村又被稱為「大河邊的蝸牛部落」(kapanan luli),其中 kapanan 意為沿河而居的多元部落,為大梅、石門、安藤、中興等四大部落之統稱,也是石門國小主要學區範圍。而 luli 則是蝸牛的意思,早期 kapanan 經濟狀況不佳,人們會食用蝸牛作為蛋白質來源,也會撿拾蝸牛以補貼家用。因此,蝸牛不僅是石門部落的共同記憶,也漸漸成為石門村的象徵,村民更賦予蝸牛精神上的意涵:希望這裡的人有如蝸牛般的精神,勇敢向前走自己的路。

讓我們來看幾張蝸牛圖吧!

校門口攀滿了蝸牛。(攝影:Amo)

校門口攀滿了蝸牛。(攝影:Amo)

圍牆上也有用輪框做成的蝸牛意象作品。(攝影:Amo)

圍牆上也有用輪框做成的蝸牛意象作品。(攝影:Amo)

班牌不免俗也要爬一隻蝸牛。(攝影:Amo)

班牌不免俗也要爬一隻蝸牛。(攝影:Amo)

文化為弓、科技為箭-以文化學習科技

在拜訪石門國小前,就略聞學校的文化課程十分扎實!聽完夥伴的分享,更是佩服學校對於排灣文化課程的用心。石門國小的校本課程以「SNAIL」為架構(果然是蝸牛小學),五個字母分別代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藝術(Art)、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素養(Literacy),融合民族課與資訊課。

尤其校本課程的設計是主題性的,根據各年級學習能力逐步加深內容,例如:根據校方校務評鑑資料,在「自我認同」之主題要帶領孩子認識部落遷移史與牡丹社事件,一到六年級的學習內涵分別為:一年級大梅遷移史、二年級竹社溪遷移史、三年級中興部落遷移史、四年級牡丹溪遷移史、五年級琉球漂民事件、六年級牡丹社事件。

先從部落祖先從何而來,為孩子奠基好社區過去歷史,並搭配其他主題課程如「理解部落」、「生活永續」等,逐年認識部落之食物、圖騰、石板屋、部落制度等禮俗與祭儀,並與當地耆老合作,藉由實際走入部落,從漁獵、野炊、設陷阱及搭建避難小屋來理解獵人生活方式,讓孩子在六年的國小生活中,能透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完整認識部落歷史與文化。

校園裡也處處可見傳統排灣文化的建築或藝術裝置。

傳統獵具屋,成為小小勇士的練習場域。(攝影:Amo)

傳統獵具屋,成為小小勇士的練習場域。(攝影:Amo)

南排灣家庭庭院,石板屋遺址。(攝影:Amo)

南排灣家庭庭院,石板屋遺址。(攝影:Amo)

校舍牆柱上的排灣服飾,畫得十分細緻。(攝影:Amo)

校舍牆柱上的排灣服飾,畫得十分細緻。(攝影:Amo)

紮實文化課程、充斥傳統物件的校園環境,石門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早已建立深層的文化底蘊。而當這些孩子在接觸資訊科技時,就能碰撞出有趣的火花。例如,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可以用 Minecraft 蓋出部落,或是重建牡丹水庫,讓自己的文化能夠被看見。在如此完善的課程設計薰陶下,2018 年微軟舉辦的「Minecraft 程式設計創意大賽」中,石門國小的孩子在五組創意組優勝作品中,奪下三組,表現大放異彩,也讓更多人看見學校「以文化學科技,用科技典藏文化」之課程成果。

後面造型為學生的 Minecraft 創作實體化。拜訪時該區尚未落成。(攝影:Amo)

後面造型為學生的 Minecraft 創作實體化。拜訪時該區尚未落成。(攝影:Amo)

此外,校園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裝置藝術,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像是 2020 年在校門口新落成的裝置藝術-「遺失的山山之路」,是由臺灣義築協會之團隊(來自成功大學建築生產與生命週期管理研究室)著手設計,以仿石門古戰場入口意象,感念祖先的守護,並珍視既有的生活與文化。

仔細看,是不是跟前述之石門天險隘口很像呢!我想這裡的「山山」,指的就是五重溪山與虱母山了吧!

「遺失的山山之路」裝置藝術。(攝影:Amo)

「遺失的山山之路」裝置藝術。(攝影:Amo)

另外還有這對穿著傳統南排灣服飾的鐵桶二人組,也是石門國小一大地標。右後方的那類似聖誕樹的裝置,仔細看才發現,竟是由一個個營養午餐的餐盤所組成,每一塊餐盤都是孩子所繪製而成,真的超級壯觀又好看!

手拉手,開心跳著舞的排灣鐵桶。(攝影:Amo)

手拉手,開心跳著舞的排灣鐵桶。(攝影:Amo)

由孩子繪製而成的餐盤聖誕樹。(攝影:Amo)

由孩子繪製而成的餐盤聖誕樹。(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石門國小,認識這所充滿排灣文化氛圍的學校。有幸參與一堂高年級外師課,很喜歡妳和外師默契十足的教授英文、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模樣,也很喜歡另一個妳坐在教授後方,用盡關懷看著班上孩子上課的眼神,當時的妳低聲與我分享著關於這些孩子們的趣事,以及他們笨拙展現對於小生命的種種呵護與期待,好期待有一天妳可以帶著孩子重返部落,來看看這一群在石門的孩子,場面一定很可愛又很溫馨。


參考資料:
1. 石門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牡丹鄉公所網頁
3. 《牡丹鄉志》
4.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石門國小學校概況網頁
5. UDN 倡議家-找回「消失的部落」 學童將文化融入程式設計報導
6. 臺灣義築協會-2020|屏東牡丹|石門國小入口意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4
想到學校的圖書館,你腦袋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的大光國小,歷經一年多的圖書館改造計畫,於今年九月以「大樹房書屋」為名正式啟動,為偏鄉圖書館空間帶來全新的想像。
Thumbnail
2022/11/04
想到學校的圖書館,你腦袋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的大光國小,歷經一年多的圖書館改造計畫,於今年九月以「大樹房書屋」為名正式啟動,為偏鄉圖書館空間帶來全新的想像。
Thumbnail
2022/10/05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Thumbnail
2022/10/05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Thumbnail
2022/06/14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6/14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河童站在小南門,搭著時光機重返此地,有漳泉械鬥的歷史遠因,有板橋林本源家族財力象徵,有三線路的音樂創作因子,有昭和浪漫的自由戀愛,有殖民的產業動機,有美軍空襲的創痛疤痕,有追求中華文化正統,也有消失了政治圖騰。
Thumbnail
河童站在小南門,搭著時光機重返此地,有漳泉械鬥的歷史遠因,有板橋林本源家族財力象徵,有三線路的音樂創作因子,有昭和浪漫的自由戀愛,有殖民的產業動機,有美軍空襲的創痛疤痕,有追求中華文化正統,也有消失了政治圖騰。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