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人與面對空缺的人:《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一:摘錄自羅毓嘉撰寫的〈老子就是臺灣黑五類〉(黃溫恭及其子女的故事)
有的書,你買了,卻遲遲無法打開,即使你知道它就在那裡。你望向書架上的它,總會像發現一顆石頭,可你知道這何止是一顆石頭,你擔心它其實是炸彈,會炸開淚水,炸開太過複雜難以面對的認知和情緒。
於是我就這麼將《無法送達的遺書》擱置在書架上,忘了幾年,直到現在,這本衛城出版的信紙封面版已經絕版了(幸好 2022 年 6 月春山出版了黃色封面的增訂版,有意購買者請認明。這也表示,我抄的摘句跟新版的對不上……orz)。
我問自己,為何現在是打開的時機?
我想,是因為,寫作讓我想更了解消失的人與面對空缺的人。
在這本書中,消失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消失了,他們知道死亡即將到來,也懷著複雜的心情做準備,讓他們消失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傳送的遺言,還有由沉默覆蓋、沖刷殆盡的理想和希望。
這些生命史的留白在他們的親屬心中成了盛裝淚水、困惑、痛苦與恐懼的黑洞。我不認為沒有經歷過的人可以理解,即使知道故事,讓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也只是無限接近而已。如果真要類比,我覺得自己這個讀者身份比較像《白色畫像》(賴香伶著)主角們的後代,或者是《餘地》(顧玉玲著)年輕主角的鄰居或朋友。

史料只是昨日的片段

書中最令人感慨荒謬的是,當初被處決者寫的遺書沒有送到家屬手上,後來歸為國家檔案館管理,家屬只能拿到副本。也許當不相干的人們在文物展覽看到充滿情意的告別話語,會覺得當時的政府真是殘忍,辜負了國民想要託付的信任,未經審判,就殺了這麼多人的父母、家人、兄弟姊妹。但這樣的同情,對於面對空缺的人會不會是一種失焦?不明不白的死亡,不清不楚的記憶終究抹煞一個人得到完整理解的機會,而充滿漏洞的歷史,恐怕也難以發揮歷史的作用。
然而,即使只有片段,我們還是可以想像。這是一本由不同採訪者集結而成的書寫,案情解說簡短明晰,更多的是作者與受訪者富含情感的交流,以及作者對歷史經歷者心境的詮釋與想像——可能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下這樣的文字。一種版本的詮釋想像不見得是完全準確的,不過這些優美的敘事文字可以幫我們接近一種可能性,歷史也會再度生動起來。
圖二:摘錄自林易澄撰寫的〈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郭慶及其女兒的故事)

意識形態——想要前往遠方的路線選擇

既然涉及歷史,就不免要探討「為什麼」這些人當初會被消失的問題。書中出現的人物由此主要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參與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人,另一類則是希望推翻國民黨政府獨立建國的人。
從現在這個敏感時刻去思考白色恐怖的歷史,如何看待已逝者的意識形態一度是我覺得很困難的問題。然而,拿掉「現在」這個時間點,只從過去的角度去看歷史,這兩類人想要的,應該是更公平美好的未來,只是路徑選擇不同罷了。(這麼說雖然有點化約,但我目前大體上是這麼想的。)

反抗暴政的基礎

最後,我想到了另一個讓我起心動念打開這本書的原因——殘酷的歷史並不比殘酷的當下可怕。
這個世界很奇怪,過了幾十年,暴政者還是沒從地表上完全滅絕,他們依然任意妄為,無視他人死活,在他們的瘋狂面前,即使一般人將厭惡化為詛咒都顯得蒼白無力。
這個世界更奇怪的地方在於,無論暴政者如何竭力掃蕩反抗者,對暴政不滿的聲音仍會留下痕跡,化為潛伏的意識與言語,傳到後來者的眼裡、耳中、心底。
暴政的危害,我們得記得。
圖三:摘錄自呂蒼一和陳宗延撰寫的〈迷霧中的四張容顏〉(曾錦堂及其家人的故事)
avatar-img
7會員
16內容數
寫讀書心得或筆記就是自己跟自己開讀書會、寫會議記錄,公開內容則是因為覺得,如果有其他人能用這種延遲的方式交流想法,那就太好了。閱讀類型有點雜,會寫閱讀心得的書應該以小說和歷史人文書為主,但可能也會出現科普書、心理學相關或是商管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小說家凌明玉所著的《此處收不到訊號》,講述一個受到失智症襲擊的家庭,九個章節、為期一年的時間軸,看似不長的篇幅卻極為細膩地描寫出那些,對於處於超高齡化社會的人們,所應該了解的真相。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這個人很重要嗎?」是現代許多人在面對轉型正義時會發出的疑問,歷史在經過時間的洗刷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卻依舊是一道難以忘懷的疤。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前情】一本書,會經歷怎樣的遭遇?老書《老夫》待在倉庫六七十年不出,全然不知道,可偏偏又被人類給抽走了。所幸他兩年前曾聽過一本年輕繪本「小繪」分享過經驗。小繪曾經去過門市,曾被人類下訂,更差點被人類擁有......只可惜,小繪被認定瑕疵而被退貨。小繪也自認自己活該,在生命最低潮發生意外...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小說家凌明玉所著的《此處收不到訊號》,講述一個受到失智症襲擊的家庭,九個章節、為期一年的時間軸,看似不長的篇幅卻極為細膩地描寫出那些,對於處於超高齡化社會的人們,所應該了解的真相。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這個人很重要嗎?」是現代許多人在面對轉型正義時會發出的疑問,歷史在經過時間的洗刷後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卻依舊是一道難以忘懷的疤。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前情】一本書,會經歷怎樣的遭遇?老書《老夫》待在倉庫六七十年不出,全然不知道,可偏偏又被人類給抽走了。所幸他兩年前曾聽過一本年輕繪本「小繪」分享過經驗。小繪曾經去過門市,曾被人類下訂,更差點被人類擁有......只可惜,小繪被認定瑕疵而被退貨。小繪也自認自己活該,在生命最低潮發生意外...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