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想像過,當我們在日常中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因為不符合在上位者的「規矩」,就要賠上自己的青春,為此付出所謂的「代價」嗎?
第一次看到《殘骸書》這本書,是因為粉絲團裡的新企劃 #文字的此時此刻 活動緣故,而看到 書寫療癒。施又熙 老師的分享書頁,進而引起我的興趣,隨即尋找書籍介紹連結,碰巧當日也公布了 2023臺灣文學獎公佈金典獎年度大獎,得獎的作品正是《殘骸書》,從網頁的簡介上看到這本書的裝幀是由楊啟巽工作室所設計,運用白色的紙張呈現簡約的風格,在平面的紙張之中,運用紙張後加工的打凸工藝,加上了橫豎交錯宛如方正的磚牆意象,其中的植物就像遇到阻礙卻仍然擁有向上生長的生命力,如此這般的強韌存在,在讀完設計師的概念與想法,書籍的封面設計毫無懸念的擔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於是在紅氣球 島之食華山店 裡看到本尊後,便毫不猶豫的把它帶回家收藏,也在當天完讀一次。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走出囹圄之後,面對「白色恐怖」局勢過後的心情,撿拾散落在回憶裡的感受與殘骸,文中每個篇章都是獨立的,不用從頭到尾的讀起,就像回應書名「殘骸」一樣,從記憶的「殘骸」裡,讓大家翻找回憶的片段,可能在某個時刻,會連結到以往遇到的事件,其實和這個故事有著關聯,知曉這段歷史,對於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次耳聞這段台灣的歷史,是曾和家族長輩閒聊之際,得知在六七零年代裡的學校裡,日常的言語是要被有「權力」的人審核,除了不能批評國家的管理者以外,使用什麼樣的語言說話,好比講臺語往往都是被禁止的,都是在限制的範圍內,又或是在學校的廁所裡,寫了五個字批評了上位者,從學校裡被帶走,就此陷入為期五年、七年、十二年不等的牢獄之災,刑期全由幕後掌權的人決定,抵死不認的罪名,最終也因為各種殘忍的刑求,而屈打成招,從青春年少乃至而立之年皆在方寸之地過著非人的生活,曾經以為這些荒誕且殘酷的行為,只有在電視劇在述說古代的歷史故事裡,才會出現的橋段,但實則這段歷史距離現在的我們十分地接近,甚至我們的身邊,就有許多曾經在此事件中受難的人與家族。
現今的我們處於民主社會,擁有言論、閱讀...等的各種自由,在臺灣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也藉由許多的方式呈現,有紀錄片、電影、小說與散文,亦或是展覽...等,透過不同的媒介述說與揭露,讓這段故事逐漸的被世人所了解,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上,在每天日常生活之中會走過的建築之間,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不再只是可以放假的紀念日,或僅僅是一處可供人休憩的紀念公園。
長大後得知以往接受的教育內容,缺乏了許多臺灣的在地歷史,回顧這段學習的歷程,心理上有著一種被剝奪感(知的權利),以及被欺騙的感受(以教育的方式灌輸非全貌的訊息),只能感嘆著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這樣從小失去好好認識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過歷史的機會,不過幸好現在的我們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的去吸收相關的知識,在這塊我們生長的地方所發生過的事情,運用自身的邏輯思考能力去明辨是非,避免因為錯誤的選擇而再次重蹈覆轍,猶如《殘骸書》的作者陳列在書中提及鮑爾的名言:『我們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天堂,可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些什麼,好讓這塊土地不致淪為地獄。』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種種事件,都與每個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做的選擇息息相關。
為我們未來想要的生活,了解以往的歷史引以為戒,對身邊的人、事、物多一點思考與提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書名|《殘骸書》
作者|陳列
裝幀|楊啟巽工作室
出版|印刻文學 / 國家人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