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熙的「
如何寫出吸引人的文章並且被轉載」系列文已經公開分享五篇了,最近有幾位網友不約而同跟我聊到「經營自媒體」的話題,因為寫出吸引人的文章跟經營自媒體本來就要一起做,這樣創作的同時就能把累積的粉絲順便轉換為客戶,讓現金流支持我們持續創作。
所以我也會展開「
如何增加訂閱人數系列文-正確高效經營自媒體,方便大家操作,跟我一起享受圈粉、寫作以及文字變現的樂趣。
經營自媒體尤其是圈粉人人會,但為什麼做起來的效果天差地遠呢?我不太管別人怎麼做,我只管自己「如何正確高效」地做,也就是用最少成本(時間/精力)產生最大效益(粉絲/現金流)。
為了讓大家知道承熙的「功力」,也是替大家增加信心,本系列文每一篇都會在第一段揭露我的訂閱總人數與自媒體粉絲數,讓各位朋友有個參考,讓大家瞭解承熙不是光說不練、而是用數據告訴大家我的實戰經驗值!
我認為只要看完我文章後多多練習,你的成就不會輸給我!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這篇先談「經營自媒體的基本認知」,是關於臉書。這玩意兒很簡單你絕對能看懂,看完後你會知道「這麼努力怎麼粉絲還是沒出來?」、「為什麼只要我一行銷或推廣就沒人理會?」或是「我粉絲好幾萬唉怎麼訂閱我的人差強人意?」等等疑惑的答案。
本文有三個重點:
- 承熙訂閱總人數以及過去兩周各類粉絲數據
- 正確高效經營臉書的基本認知與承熙的實例
- 你可以簡單這樣做
本系列文預計每周星期天中午前發布,下一篇開始會設定為訂閱文或 vocus Premium 文,敬請理解知識有價的理念。我文章著重實戰所以有「可模仿 ( 操作 ) 性」、我擅長白話所以可以確保「你能看懂」。
你不必急忙訂閱,只要先追蹤本系列文三、五篇之後看我訂閱及粉絲數的成長 (這部分會公開),如果覺得不錯再訂閱。我知道的都會寫出來,這是我作風。訂閱半年只要 150 元,一整年 200 元更優惠。
一、承熙訂閱總人數以及過去兩周各類粉絲數據
講這段的用意是,我既然要分享如何經營自媒體,總要先端出自己的成績好讓大家有參考點,以下分別列出我方格子訂閱、追蹤者、臉書以及某論壇的粉絲數據。
(一) 訂閱總成果 213 人:
截至 2021/11/15,承熙兩個專題總共 213 人訂閱,其中
投資理財 208 人,
文字創作 5 人。
(二) 方格子增加 49 位追蹤者:
嚴格說來方格子應該屬於寫作平台而不是自媒體(?),但因為我每月發布的
全職寫作報告書有計算,所以這邊也比照辦理。
(三) 個人臉書增加 40 位粉絲:
我不是計算臉友,而是粉絲,因為後者比較有參考性。
(四) 股市爆料同學會增加 56 位追蹤者:
這是我臉書以外最常出現的地方,因為我主攻投資理財。順帶一提,這個粉絲增加最多我猜是因為台積電宣布要在高雄設廠導致營建股上漲,剛好營建股是我強項。
以下 7 張都是數據截圖,可以跳過喔。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粉絲兩個禮拜累積 145 人,扣掉重複者打八折算 116 人,一整年就是 3 千人,這樣其實不多,但只要努力越後面會增加越快越多,而這些粉絲未來可以變成錢,道理是以下兩張圖,細節以後會講。
而如果你認為承熙這樣的成績很普通,我沒意見,因為除了圈粉,更重要的是「轉換率」,也就是把粉絲變成訂閱戶的能力,這我系列文也會講。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二、正確高效經營臉書的基本認知與承熙的實例
本段講觀念,需要「用心」思考,因為沒想通經營臉書會從很辛苦變成很痛苦。
(一) 正確的心態|以利他出發,利己會回歸:
「利他」就是要想著如何幫助到別人,而不是只想著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怎樣才能盡速大量推銷出去,只想行銷很容易「露馬腳」,露出只想賺別人錢的馬腳。
我贊同這樣的觀點,並且我認為以「利他」為出發點除了善會循環、有時「利己」也會回歸呢。
例如下圖,是某天晚上十一點有網友私訊我問題,因為問題不大,我本來打算隔天再回,可後來想,小問題怎麼會讓一個人在深夜發問呢?一定是對他很重要,所以我回復他了,然後隔天他訂閱了我。
再例如下下圖,這網友訂閱我不是我文章有多好,而是因為「承熙人好」,他說「覺得你是個良善的人,雖然我的投資風格與你不同,但我還是決定要給善良人個支持,於是給你訂閱一年。」
我在
臉書除了行銷自己的訂閱文,大部分貼文都是正向、積極、助人的東西,這是「利他」。而對方訂閱了,這是「利己」回歸。
請別誤會!我並不是說要隱藏自己的行銷意圖去跟人家互動,而是要真心誠意助人,不要虛假。要嘛講明我們就是要行銷,要嘛單純助人,夾在中間的虛假很累,不值得。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二) 臉書貼文比率要拿捏|建議不要超過一半:
畢竟
臉書、IG 等自媒體是用來「社交的」不是給我們「行銷的」,以下兩張截圖分別是承熙在臉書的
生活類與
行銷類貼文,發文時間很接近,很明顯生活類的按讚與留言數屌打行銷類。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會造成這樣的強烈對比主因有兩個,一是「關聯性」,越有關連網友比較能一起互動;二是「專業性隔閡」,越專業表示範圍越小,網友想參與都不得其門而入,行銷類大部分都是專業,所以有隔閡。至於對策我認為有三個。
- 行銷的貼文比率不要超過一半:
貼文應該以生活類為主,例如旅遊美食、職場甘苦談、家庭親子、運動健康、情感、公益活動或捐款、甚至炫富等等,這些網友才「有感」、才有辦法與我們互動,互動久了才會變成粉絲、鐵粉;行銷不要太多、也不能太明顯。
- 行銷時注意與網友的「關聯性」以及「因果關係」:
例如承熙要行銷投資理財,因果關係可以是「承熙因為投資了XXX所以OOO」;與網友的關聯性則是,貼文要寫網友可以如何輕鬆做到這樣的成績(果),例如先開戶啦、買書學習理財啦、閱讀財務報表等等,啊我剛好有整理懶人包請參考,之後便能跟我一樣。
- 看別人怎麼做?
因為承熙專攻投資理財,我舉投資達人當例子,像是算利教官、陳重銘、阿格力等人,大家可以看他們最近十篇貼文的內容比率,就會知道即便是大咖貼文也不能全部行銷,捐款的、吃飯的、旅遊的、親子的都來。如果你覺得達人太遙遠,看承熙的臉書也行,一樣看我最近十篇貼文是寫什麼。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
(三) 時間要控管|熱衷經營可以,但別忘記核心工作:
三、你可以簡單這樣做
- 同時在自己的臉書或 IG 各貼一篇生活類與行銷類文章,經過一天或一周後統計按讚與留言數,驗證我的說法。
- 每個月或固定時間統計自己的各類粉絲數據,觀察哪個時期成長特別快或是不如預期,回想那時候發了那些貼文。如果找到圈粉大成功的原因就要趁勝追擊,而發現不如預期的原因更要趕緊調整,看是不是行銷得太超過讓人厭惡(太頻繁)、或是行銷不得其法讓人無感(缺少與網友的關聯性)。
- 如果有網友問你問題,尤其是陌生人,你願意花多久時間與精力答覆他呢?不一定要網友,你身邊的人或同事都行,道理一樣。如果你沒有這種練習機會,歡迎留言或寫信給承熙,告訴我你的專長是什麼,由我來問你問題。
- 對本文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討論,或是寫信給我也行,我信箱是 richard10241024@gmail.com。
本系列文下一篇預計講「轉貼文章沒花心思寫文案不如不要轉貼!」這個很多人不知道或知道了不會寫導致徒勞無功,我覺得很可惜。如果你有這個困擾一定要鎖定本系列文喔~
承熙十一月中旬開始忙著旅行,要去桃竹苗吃喝玩樂一下,也祝大家冬季愉快喔 (─‿─)
- 【愛心】就是按讚,這會讓我開心。❤️在文章頂端或右方(手機版在最下方)
- 【拍拍手】被你點 5 下是給我錢,雖然少我會更有分享動力。👏在文章最下方
- 【留言】是你跟承熙最好的互動,期待你留言。留言處在文章右方(手機版在最下方)
- 【收藏】是你還想要細細品味文章,我的榮幸。收藏功能在文章頂端或右方(手機版在最下方)
- 【贊助】、【追蹤】與【訂閱】是給我的最大鼓勵,我將持續分享寫作的簡單與美好 + 行有餘力作公益。(手機版在文章最下方)
經營臉書 1:基本認知,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