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了,然後呢?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2021/1/9我的演講筆記

演講:民主轉型: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的公民參與

與談人: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立法委員范雲、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台北市市議員吳沛憶。


一、台灣民主改革的幸運

  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和李故前總統的「相遇」讓李前總統借力使力做了六次的憲政改革。立法委員范雲說像台灣成功的例子不多,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也是學運,但下場和野百合學運是南轅北轍。

  今天的與談人幾乎都參與過野百合學運太陽花學運,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是當時野百合學運的行政組,負責訂便當呢!范雲說,他們會面李前總統時,並不相信他會達成承諾, 所以對改革的完成也很意外。聽完野百合學運人士的分享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范雲和交通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林佳龍都有提到,黨國體制時期會控制學生不可參與政治、 不可集會,因為他們害怕學生的力量。一樣身為學生的我們,雖然還沒有投票的能力,但我們也有能做到的事情。這也是今天演講的重點:公民參與。


二、公民參與是甚麼?

  與談人對於公民參與的說明其實都大同小異,「能投票不等於自由,還需要更多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討論與監督」。林佳龍就舉例 2018 年公投的例子,當時的公投案都沒有被充分的討論,因此同婚合法化也是等到釋字748才通過。台北市市議員吳沛憶也提到她在與地方商談時,本來以為只要開一場公聽會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像她想的那樣簡單,政府須盡力的將資訊傳給人民,才能讓人民進行討論。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則提到,他身為民進黨副秘書長平時都處理很多政治的 口水攻防戰,人民的注意力會被這些不重要、較有表演性質的言論吸引,而忽視了真正需要討論的議題,因此降低公共政策討論的品質。

  就像吳沛憶說的,不是從事政治工作才叫做參與政治,無論在甚麼場合都可以參與。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在自立晚報擔任總編輯時,對李前總統所說的 「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書寫了他的解讀,而受到李前總統肯定他精準的詮釋。鄭麗君說,以前的改革是從上而下,現在要變成下而上了。二次的民主改革並非只數字上的「第二次」,是更深化民主的「再民主」的過程。

   我很喜歡鄭麗君說的:

自由是積極的,自由的社會不會只看 GDP 的成長,而是人民的軟實力有沒有發揮、社會的品質有無提升。不妨比對一下共產國家的 GDP 以及整體文化,再回來看看台灣,就像林飛帆所說「要對台灣、對自己有信心」。
人民要團結前必須先做到人民平等
歷史並非一人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人一起走一步

  她在談的都是人民平等這件事,台灣人必須凝聚在一起,才能往前邁進。吳沛憶提到,現在的年輕人好像覺得已經沒有學運可以參加了,好像一切都已經改革成功、好像沒有事情可以做了,但其實民主的改革不曾停止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心力監督政府,提醒政府李總統說的:「權力來自人民」,或像是魏徵告訴唐太宗的:「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應該對政治冷感,不該忘記台灣是我們每個人的, 不是政治人物的。它不只是我們的家,更乘載著我們的未來。

  我想,她的這段話應該鼓勵到台下許多的聽眾。我也曾覺得自己只是18歲的女孩,除了長大後可以投票以外,我還能做到甚麼?但我現在知道了,我可以從關心政治開始,了解社會議題、判斷資訊、與身邊的人討論──做個有意識的公民,就是我的第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專業臺灣公民的沙龍
1會員
11內容數
含台灣的政治、法律議題,主題隨我高興挑選,沒有預設或限制!
2021/11/14
原先我對於這個事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我只記得國小六年級,看著電視上靜坐抗議的民眾情緒非常激烈。當我看見警察用水砲車將水柱打在民眾身上、用警棍打民眾的頭、用盾牌剁民眾的腿時,我的心冷了。
2021/11/14
原先我對於這個事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我只記得國小六年級,看著電視上靜坐抗議的民眾情緒非常激烈。當我看見警察用水砲車將水柱打在民眾身上、用警棍打民眾的頭、用盾牌剁民眾的腿時,我的心冷了。
2021/11/14
  陳亭妃委員說,人民若有意願要修憲,可由民間來推動。重點在於所有人民都積極的關注修憲這項大工程,如何達到這件事情才是最困難的。   身為台灣人就要知道的修憲議題在這裡!文章會談到:臺灣的修憲歷程、修憲門檻,以及修憲與制憲的政治意義。   不用擔心看不懂,我會用簡單輕鬆的方式給你滿滿乾糧!
2021/11/14
  陳亭妃委員說,人民若有意願要修憲,可由民間來推動。重點在於所有人民都積極的關注修憲這項大工程,如何達到這件事情才是最困難的。   身為台灣人就要知道的修憲議題在這裡!文章會談到:臺灣的修憲歷程、修憲門檻,以及修憲與制憲的政治意義。   不用擔心看不懂,我會用簡單輕鬆的方式給你滿滿乾糧!
2021/05/21
當目的正當但手段違法時,是違法還是合法? 佔領立院和政院的參與者,被國家起訴。律師在法庭上為參與者辯護時,主張被告的行為是基於良心、正義,為了維護臺灣的憲政體制而為,因此就算手段違法,也應判無罪。 不過,有可能出現「違法卻無罪」的狀況嗎?
Thumbnail
2021/05/21
當目的正當但手段違法時,是違法還是合法? 佔領立院和政院的參與者,被國家起訴。律師在法庭上為參與者辯護時,主張被告的行為是基於良心、正義,為了維護臺灣的憲政體制而為,因此就算手段違法,也應判無罪。 不過,有可能出現「違法卻無罪」的狀況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若非30年後的回頭省思,以及這兩天有人冒用野百合學運發起人頭銜,做為「個人英雄勳章」模式來與其現有事業獲利結合,我若再不發聲,那麼對於那些犧牲前途、燃燒自己青春甚至就這樣過完了一生的「好男好女」們,他們當年的初衷,決不能讓今日只是蘸醬油參與者,以「英雄主義」的姿態給扭曲詮釋。
Thumbnail
若非30年後的回頭省思,以及這兩天有人冒用野百合學運發起人頭銜,做為「個人英雄勳章」模式來與其現有事業獲利結合,我若再不發聲,那麼對於那些犧牲前途、燃燒自己青春甚至就這樣過完了一生的「好男好女」們,他們當年的初衷,決不能讓今日只是蘸醬油參與者,以「英雄主義」的姿態給扭曲詮釋。
Thumbnail
2014年太陽花學運,是我少數幾次走上街頭甚至去靜坐抗議,那時總覺得這些學生很猛,也對於國家的事很有想法,該堅持的事可以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老實說,我很佩服。 事件之後的一個聚會,一位年紀相仿的劇場友人突然提起,「我羨慕他們的勇氣,我覺得自己是那個默言的一代。」在座還有我的指導教授,馬上對這所謂「
Thumbnail
2014年太陽花學運,是我少數幾次走上街頭甚至去靜坐抗議,那時總覺得這些學生很猛,也對於國家的事很有想法,該堅持的事可以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老實說,我很佩服。 事件之後的一個聚會,一位年紀相仿的劇場友人突然提起,「我羨慕他們的勇氣,我覺得自己是那個默言的一代。」在座還有我的指導教授,馬上對這所謂「
Thumbnail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七年前的太陽花學運。 這場運動就像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一樣,學生集結民間的力量,再次將台灣推向下一個民主化的過程。這篇文章重點不會談論服貿本身,而是人民發現服貿未經正確民主程序通過,且可能對台灣造成侵害後,對政府行使「抵抗權」的行為,到底合不合法?
Thumbnail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七年前的太陽花學運。 這場運動就像1990年的野百合運動一樣,學生集結民間的力量,再次將台灣推向下一個民主化的過程。這篇文章重點不會談論服貿本身,而是人民發現服貿未經正確民主程序通過,且可能對台灣造成侵害後,對政府行使「抵抗權」的行為,到底合不合法?
Thumbnail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會發現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民主轉型,台灣社會的威權陰影還是相當深。在去年總統大選的時候,曾經橫掃一切的「韓流」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這樣的陰影,以及陰影的龐大。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民主轉型之後的台灣,還有這麼多人對威權時代如此懷念?
Thumbnail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會發現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民主轉型,台灣社會的威權陰影還是相當深。在去年總統大選的時候,曾經橫掃一切的「韓流」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這樣的陰影,以及陰影的龐大。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民主轉型之後的台灣,還有這麼多人對威權時代如此懷念?
Thumbnail
那時,我的大學還是一個,幾乎所有教授聽到你去遊行,都直接算你有到課的大學。 甚至有教授直接在講台上說:「不用問我你們可不可以去遊行,不要忘了你們進了哪所大學,這就是你們把課堂所學實踐在生活的時刻。」 一個政治冷感的七年級末班生,開始接觸「骯髒政治」的過程。
Thumbnail
那時,我的大學還是一個,幾乎所有教授聽到你去遊行,都直接算你有到課的大學。 甚至有教授直接在講台上說:「不用問我你們可不可以去遊行,不要忘了你們進了哪所大學,這就是你們把課堂所學實踐在生活的時刻。」 一個政治冷感的七年級末班生,開始接觸「骯髒政治」的過程。
Thumbnail
繼上一篇〈天猶未光: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再來是我開始關心一些社會議題的始末。說也奇妙,轉折點一樣是在大學、還信仰神壇上的國民黨的時候。想想或許是因為人在臺北,離了家更容易接觸到同溫層外的資訊(嗯對我很宅),而當時Facebook亦在臺灣興起的緣故,意外地成為轉變的契機。
Thumbnail
繼上一篇〈天猶未光: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再來是我開始關心一些社會議題的始末。說也奇妙,轉折點一樣是在大學、還信仰神壇上的國民黨的時候。想想或許是因為人在臺北,離了家更容易接觸到同溫層外的資訊(嗯對我很宅),而當時Facebook亦在臺灣興起的緣故,意外地成為轉變的契機。
Thumbnail
近年來年輕世代常藉由積極的方式讓社會看見需求,而「學生運動」便是一種常見的公民參與,從1989年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再到2014年香港的雨傘革命,以及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都是以大學生為主的社會運動。而時光走到2017年,社會更加開放、自由後,年輕世代的公民參與雖然崛起,但,是否有可能將公民參與更年輕化
Thumbnail
近年來年輕世代常藉由積極的方式讓社會看見需求,而「學生運動」便是一種常見的公民參與,從1989年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再到2014年香港的雨傘革命,以及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都是以大學生為主的社會運動。而時光走到2017年,社會更加開放、自由後,年輕世代的公民參與雖然崛起,但,是否有可能將公民參與更年輕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