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流閥業 法說會:訂單去中國化、塑化業為主要客戶、石化業明年復甦、電子業蓋新廠拉貨

2020/12/2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捷流閥業
我們在中國捷流閥業蘇州有限公司,除了是營運據點,也是量產工廠。另外還有主做銷售的佳和閥業。我們1980年成立捷流閥業,經過40年努力,2010年正式上櫃。我們公司40年的競爭優勢,以整體企業發展來說,我們有自己設計團隊。在工業閥門產業來說,台灣市場大部分是進口、都從進口開始,所以台灣業者都是買別人、Copy。現在大多工業閥門廠,都是一套產品標準,幫人家做ODM、OEM。比較少像捷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能作設計整合。
如何產生差異化?其實業界有很多不同標準和規範,不是所有閥門廠能做到,因為要技術也要資金。所以除了生產以外,技術也領先,我們也取得世界各地的技術和認證。
……
在台灣基本上我們都是透過自有銷售,在台灣工業閥門有六成以上市佔率。台灣是我們自己的團隊銷售,國外則透過貿易商、代理商拓展市場。他們都和我們合作十年、二十年。客製化部分,我們主做大型閥門,大概都是一米以上,4000mm以上的,它的寬大約比我們雙手張開更大。最大136吋閥門,中間如果不裝的話,可以讓一台車開過去,這可以用在電廠、鋼鐵廠的出水口。
這些其實沒有標準,完全是我們跟客戶溝通需求,依據我們產能製造閥門。所以這些都是跟客戶溝通客製化出來的結果。其實客戶要去市場上買大型的閥,很多配備、功能不見得符合他們使用,而且這些閥門的售價、成本非常高。所以客戶會希望客製化,讓閥門最符合他們需求。所以捷流會跟客戶溝通、設計出符合需求的閥門。
另外,我們工廠有很多測試設備,這些都有國際認證,可以自己做。客戶也能看見我們自己的測試過程、結果。另外,我們也是少數會做工場APP的公司
主要客戶在台灣,幾大石化公司都我們客戶,像是台塑、中鋼、遠東新世紀,國外有比較大型的工程公司,我們依據他們去承包工程,像石化工程、電力工程,我們來提供相對應的閥門種類。
實際比較一下,目前到Q3,2019和今年差異就是有成長。第一季還好、受疫情影響不大,跟前幾年差不多;第二季變化比較大,尤其國外部份;第三季可以看到,台灣地區出貨營收比重明顯增加、大陸下降,因為我們歐洲客戶開始下一種訂單,不要中國製、要台灣製,所以我們就把蘇州工廠貨放到台灣,其實我們台灣都有生產能力。以前歐美客戶不在意,所以以前節省時間都從蘇州出貨,但今年開始,我們也在台灣佈建和大陸一樣的產線,就是要因應客戶去中國化時,我們兩邊都有原物料,所以我們可以因應客戶需求調整。
另外,我們公司其實都會放一定量、三到五個月的庫存,所以今年我們在歐洲業績還成長。原因就是,你現在全球各地都買不到貨,但捷流一定有貨。客戶試了幾次都發現,捷流真的有辦法在時間內交貨。這也是為何我們今年台灣第三季出貨很多。
而且,第三季,其實石化產業慢慢回來,因為我們供應石化業、算是佔比比較高的客戶群。第二季時因為封城、缺工,石化業沒那麼好,但第三季開始,石化業開始有些歲修、小專案開始重啟,可見其持續回溫。
產品結構跟毛利率,可見第三季我們的控制閥,雖然黃色是外購閥,但控制配件部分、裝在閥門上的操作器,整套售出的比例拉高。也是因為石化業回來了,它的控制閥比例本來就比一般來得高。股利這部分更新到2019年,今年應該會至少和8塊差不多,持續有成長。
市場概況,因為今年比較特殊,對傳產、各行各業都有影響,不能說沒影響。好比美洲市場,對我們來說就是比較大影響,畢竟美國億情到現在還是很混亂。有些我們本來預期的項目還是停滯狀態,但是明年成長動能還是在能源和石油產業,還有環保法規要求,這跟我們船舶、中國大陸化工廠比較有關係,有自動化生產趨勢。
上頁可看到,我們控制閥比重,大家把手動閥改成控制閥比例越來越高,不只單純買手動閥,而是買全套控制閥越來越多。
石化部分,第一個重點可以從我最主要客戶,它在除了台灣,台灣已經沒有地了,但它還是有一些整修案件、蠻穩定的。再來,我們在中國大陸,中石油、中石化貨一些比較大集團投資案以外,台灣石化廠基本上在那邊投資,明年也有很多擴建案、新建廠案子。
在美國,德州威州的部分,基本上我們還是看好,但目前還不是那麼確定出貨時間,因為很多案子沒開。但我們還是樂觀觀望,因為他們疫情、政局,這兩者相對穩定後,應該會蠻快開始。因為我們已經有些後備單子,他們還是Hold住、要我們先不要發貨,這是石油狀況。所以對整體石化產業,我們還是樂觀以待,畢竟我們現在掌握的案件,明年都會有些進度。
船舶部分,因環保法規關係,壓艙水處理系統大概可以到2022年,所以2021年還是可以替捷流注入穩定營收。除了壓艙水系統,SCR、脫硫脫硝部分,在整體市場慢慢復甦下,其實這些尋單也開始出來。所以明年SCR也會替我們注入營收。船舶部分,我們已經有和兩岸大的船廠做一些開發項目簽訂。這些我只能說在進行中、還沒很明確。
所以不是只有壓艙水系統和脫硫脫硝,其實船舶比較高階的,我們接觸的不叫船舶,而是高階使用者再使用閥,利潤比較高、市場比較獨佔的閥門,有些開發案配合下去,這個市場、這類閥門就可能只能跟你買。因為這種合作案變成要一起拿個認證、一起拿設備研發,通過就會像壓艙水系統,等你通過,你的證照上就寫捷流的閥門型號,這個市場就只能跟你買。它也不會花太多成本跟其他人做其他配合,因為這要時間。像我們壓艙水在拿到訂單前,花了兩年在拿證。
再來,今年歐洲開始要求訂單去中國化,美國是更之前就有這狀況。再來,捷流開始有比較多庫存,我們從40年經驗以來,應該說,其實我們每年都會從過去三年,不論內外銷、各種產品,做一些檢討、數據整合,研擬未來半年要放什麼庫存,來因應可能的市場狀況。當然這些不是用講的,而是要用公司數據支持我們庫存決策。
(台積電?)
電子廠目前台積電佔比7%,明年整體市場不會只有地電子廠好,我們評估船舶、石化、電子,都會相對應往上啦。台積電不是只有南科,他在新竹也再整地、美國有投資案,這在明年都會發酵,可能南科明年第一季、第二季大概就在拉貨。所以今年如果約7%,明年可能營收會佔10%。但我們明年一定會成長,不是今年水平。
(台塑的德州廠貢獻?)
目前已經拉貨約兩億。
(明年新單漲價?)
這部分和我們材料、原料價格有關,大家知道最近我們原料價格有提高。我們牌價大概是一年調整一次,每年年初做盤整、公告新牌價,我們價格就會隨市場原物料波動,但不是一直波動。像前幾年原物料沒有特別大漲幅,我們牌價也不會有太大變更。但如果原物料牌價高到一個幅度,我們才會變更。等到牌價出來後,我們會再和客戶反映。
其實我們還有風險管控,在之前,我們就備了足夠量、半年份的庫存。一半放在我們公司,另外一半放原料商,所以我們有預留準備時間,而不是說忽然漲價、我們就被牽制住。我們有緩衝期、至少半年可以和客戶溝通協調。
(明年各類別都會成長?成長幅度如何?)
明年有個狀況,我們現在收到的業務、跟客戶溝通的訊息都是好的,不管電子、船舶、石化業。東南亞石化業也有些項目出來,能源像電力也有些項目出來。但也有不好的,像是??比較差,不過總體有望提升10~15%成長。
(去年這時候有說在手訂單…?)
目前整體在手訂單,因為疫情問題可能提早下、有些時間到了才能出,客戶必須自己做討論,才會積極下單。所以目前在手訂單不好掌握,大約七億。
客戶現在也比較保守,要的時候才買,或者他會請你備料,但不會給訂單。我們就會看客戶和我們關係,如果長期合作的夥伴,會做些準備。
(手動轉到控制,但控制是外購?兩者毛利?)
手動的話我們只能賣閥門。控制閥的控制配件我們基本上都外購、跟國外代理的設備,其實這些的設備毛利率蠻高的。如果手動閥大概20%利潤,但加上控制器,會有大約30幾%到40%的利潤,附加價值會高很多。
(客人自己配?)
我們有自己代理的品牌,也有客人指定品牌。但用到大型控制器、國際品牌不多,兩隻手數的出來,都石化廠在用,其實這些品牌都蠻貴。只是我們會幫客戶含買加組,銷售給他。
(產業別來說,明年成長動能順序?)
沒辦法明確到各個產業別成長多少,因為很多其實是今年訂單一直延。明年我們預期會開花,客戶也這樣預期。當然從整個市場看起來,成長最多的一定是石化業,因為今年石化業很低迷;船舶成長不多,可能會持平或高個10%,這不是他不成長,而是目前船塢就這麼多,所以他一次能處理的船也就這麼多,所以再買也要慢慢消化,所以船舶成長沒有像一開始爆炸式成長。現在雖然還沒飽和,但也無法再負載更多,也不能多太多,因為船塢。
電子業,明年在台灣的廠會蠻多,但明年蓋不蓋得完不知道。
(鋼鐵?)
鋼鐵業是產能大,但沒有新的工廠,是原來那套設備繼續在運作,會有一些換修和系統,但跟其他產業比起來量體就比較小。
(三偏心?)
最大宗還是石化業,其實石化業如果沒有恢復好,他的佔比就不會太高。所以這部分,現在石化也也慢慢轉變,它可能用雙偏心或其他閥門、蝶閥來取代,三偏心主要是手動,但現在很少人買手動三偏心,因為手動操作起來吃力,且工廠慢慢改為半自動、全自動的趨勢下,會慢慢改成自動化、控制閥採購。
(捷流產品相較中國業者的優勢?)
其實石化行業有分等級,我們也不是所有石化市場都參與,我們目前定位在跟國際品牌競爭,當然中國也有低中高等級,當然高會有些限制、遊戲規則明確,那我們去玩比較會贏,但中低的限制少,價格導向,我們就沒有優勢。高端我們優勢比較明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9會員
91內容數
嗨,我是羊羽,一名財經文字工作者,主要關注投資、產業研究、自我成長。過去在財經雜誌任傳產記者三年,有許多拜訪產業的經驗與故事,後來轉入金融業工作,考取高業證照。擅長將複雜議題化繁為簡,期許成為投資與大眾間,說故事的人。工作之餘,寫下觀察研究備忘錄。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