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丹路國小|小小射不力,落實七個好習慣的排灣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丹路國小成立於民國 57 (1968 )年,並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
丹路國小側門。過渡時期的鐵皮屋教室。(繪圖:Amo)
如果你從未聽過「丹路」,邀請你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先聽一首阿爆(阿仍仍)的《1-10》。這首歌旋相當律輕快,使人朗朗上口;歌詞以排灣族語的 1-10 描述排灣家庭生活,聽久了也可以學會排灣族語的 1-10;而這首歌 MV,拍攝地點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丹路國小,裡面出場的孩子們,當然就是丹路國小學生囉!
看完了 MV,相信你對「丹路」已經有好多畫面了,接下來就來逛逛丹路國小吧!(順便一提,丹路國小的上、下課鐘聲,都是阿爆的歌唷!據夥伴描述,《1-10》是上課鐘聲,提醒孩子「上課啦!趕快進教室!」;而下課鐘聲,則是 2020 年金曲獎年度歌曲《Thank You》,表示上完了一節課,記得要謝謝老師唷。XD)
「丹路」-通往牡丹之路
丹路國小位於屏東縣獅子鄉,是全屏東縣面積最大的鄉鎮。據悉,早期獅子村因有巨大岩石,形狀很像獅子頭,因而命名為「獅子頭山」,村落也被稱之為「獅子頭社」,之後便以「獅子鄉」為該行政區命名。
獅子鄉全鄉共有八個村,分別為楓林、丹路、草埔、內文、竹坑、獅子、內獅、南世。其中南世村正是今年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的家鄉,獅子鄉公所也特別在第三季的季刊收錄柔道男神之相關專題,有興趣者歡迎點此閱讀電子板鄉刊。
SISIGU獅子鄉刊封面。(圖片擷取自獅子鄉公所)
丹路村位於獅子鄉東南邊,沿著屏鵝公路南下至楓港後,往台東方向駛入南迴線台 9 線,沿途經過楓林、新路後,接著就會抵達丹路(現在已通車的南迴外環道路就是繞過丹路部落),所以要拜訪丹路的話,要記得右轉至原台 9 道路才不會錯過唷!
丹路部落與牡丹鄉以里龍山為界,因此「丹路」是清朝時代獅子鄉與牡丹鄉居民往返的古道,故丹路在日據時代其實是一條名為「牡丹路」的,意指「通往牡丹的道路」。這條路北起上丹路部落,橫越女乃山與牡丹路山間稜線,南抵牡丹鄉之舊女乃社部落(Tjaljunai),過去是兩部落往來與情感交通的管道。直至臺灣光復以後,將「牡」字刪除,改名為「丹路村」。
在靠近丹路國小的路上,還可以看見一座寫有「牡丹路古道」的路牌。
在學校附近,佇立著牡丹路古道之指標。(攝影:Amo)
然而,正是因為這條古道連結了獅子鄉與牡丹鄉,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日軍兵分三路進攻,其中左路軍隊就是走這條丹路古道,襲擊牡丹社。丹路國小新校舍的牆柱上記錄著這麼一段歷史,而我也才知道,原來丹路與牡丹社事件有著這麼一層顯為人知的關係。而牆柱上畫的三條虛線,其中一條路線指的就是這條「牡丹路」。
丹路國小新校舍牆柱上的圖示。(攝影:Amo)
Sapediq-射不力的孩子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是丹路國小的孩子時時被提醒的議題。丹路國小的文化課程十分扎實,堅信著「愈了解自己,才能愈有能力」的理念,讓孩子在了解「射不力」特有的圖紋文化後,學習結合傳統自創圖騰與頭飾。
什麼是「射不力」?據載,屏東南排灣社會主要包含兩大地域群體,包括內文(大龜文 tjakuvukuvulj)和射不力(sapediq)。其中,內文社群分布於草山溪、楓港溪之間,核心地帶為枋山溪流域,在文獻屬「琅嶠上十八社」;而射不力社則分布於楓港溪北岸到牡丹鄉,屬「琅嶠下十八社」的一部分,而丹路這裡的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屬於自射不力社群。
而 sapediq 在排灣語原意也十分有趣。早期在楓港溪中上游,水生動物繁多,當地居民涉溪渡河時,成群之小魚會來啃食雙腳,造成行走困難,因此族人會將手伸進水裡、把魚趕走,這個動作在排灣語就稱為「sapediq、sapediq」(夥伴堅持要講兩次),後來便以近似音「射不力」而得名。
南迴公路台東端新開通的丹路外環道,經由獅子鄉公所舉行部落會議討論後,決議將此高架橋命名為「沙布鐵橋」,公路總局公告指出,該橋名之涵義為「楓港溪源頭至楓港村四社19個部落所組成之酋邦社會傳統名稱」,指的就是 sapediq(射不力)。
於 2020 年射不力年祭,感受部落魅力。(攝影:Amo)
在丹路,部落文化是活的。
「射不力文化事務組」(又稱「射不力小組」)不僅致力維護射不力主權,追尋射不力古往今來之事,每年的射不力年祭,部落成員都會返回舊部落舉辦各式傳統祭典,更開放部落巡禮活動,沿途導覽地景文史,藉由拜訪舊部落尋根,連結與祖先之間的情感。而射不力小組的成員,也是成就丹路國小「射不力小學堂」的重要夥伴。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這句來自非洲的諺語,恰好呼應了我在丹路的看見。
「射不力小學堂」,是學校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而與部落族人合作、共同開設的系列課程。課程中邀請部落裡的長輩擔任老師,帶著孩子們進入山林裡認識環境、認識採集、以及自身的文化。去(2020)年,丹路的孩子在老師與部落耆老的協助下,完成各種部落手作品,如屏風帽、圖騰,並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舉辦「VuVu 帶我飛,頂上天馬行空」展覽,由學生擔任導覽員,解說設計理念,並分享圖騰代表的傳統文化意涵。在這些過程中,慢慢培養、發揚射不力精神。
當時策展人指出,「丹路國小的孩子是獅子鄉目前唯一了解,並強調自己來自射不力族的孩子。」我想,在所有排灣學校裡,能夠如此清楚自己是誰、來自哪裡,在部落、學校、家庭都能看見部落文化的元素,丹路的孩子絕對是其中之一。
丹路孩子手作評風帽。拍攝於 2020 年射不力年祭。(攝影:Amo)
將七個好習慣實踐於生活
在丹路國小,除了可以感受到豐沛的排灣文化氛圍,更能感受學校對於「領導力」實踐的重視。丹路國小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校長引入「七個好習慣」概念,轉化成孩子們可以吸收的內容,期待孩子在學校能習得思考的工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導者,能夠看見、並發揮自己身上獨有的能力與價值。
這七個好習慣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他們在校歌歌詞裡、在老師教案的學習目標、在各年級教室的牆外,甚至連校園器材設施的使用,都是學習七個好習慣的地方,真的是在校園生活中徹底落實七個好習慣的模範學校。
處處可見七個好習慣。(攝影:Amo)
教室外面也貼有大大的好習慣指標。這是二年級教室。(攝影:Amo)
看到上一張照片,你一定對於學校教室竟然是鐵皮屋感到很驚訝!這是因為丹路國小現在正處於過度期。2019 年,三十年的老舊校舍,在阿爆的 MV 之下走入歷史,在新校舍正式啟用前,丹路國小的師生只能暫時在籃球場上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裡上課,雖然教室空間狹小、夏天很熱,上起課來有些克難,但卻也讓學校增添一筆有趣的紀錄,為師生留下兩年特有的鐵皮屋記憶。
而我也十分榮幸,能在新、舊校舍交接之際多次拜訪丹路國小,看見鐵皮教室的創意,亦能捕捉新校舍第一手的影像。
司令台後方的籃球場,一座座鐵皮屋成為師生上課的臨時教室。(攝影:Amo)
司令台對面,三層樓的新校舍正準備迎接師生進駐。(攝影:Amo)
第一眼看見新校舍的校門,覺得很有民宿的風格,一樓牆柱貼滿許多代表丹路部落、射不力文化的圖騰,每個元件都帶有一段歷史,而層樓的主視覺顏色也都象徵著一則故事。我很喜歡新校舍的設計理念,非常期待啟動那天的到來。
新校舍校門。(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丹路國小,認識這間緊繫著部落文化與七個好習慣的實驗小學。先前生活軌跡與丹路很近,很常聽到來自丹路的故事,也很欽佩這裡的師生竟然在主科之餘,還有眾多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等事情需要參與(順便一提,丹路孩子騎獨輪車也是一流的),或許也因為大家一起共甘苦,總能感受到學校夥伴之間的向心力十足,總是充滿熱血的應對學校的一切事務。
現在想想,丹路其實是我第一個拜訪的偏鄉小學,畢竟在當時我們可是起了個大早,從高雄風塵僕僕地,把你們載來這裡教甄呢!

參考資料:
1. 丹路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獅子鄉wiki
3. 獅子鄉公所網頁
4. SISIGU 獅子鄉刊7-10月季刊線上版
5.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丹路部落網頁
6. 鹿樂-群山環抱下的部落追尋探尋丹路
7. 屏東縣獅子鄉丹路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基礎資源調查報告
8. Sapediq 射不力粉絲專頁
9. 中時新聞網-丹路國小傳承部落文化有一套 自創圖騰與頭飾超自信報導
10. 交通部公路總局公告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民國 41 年,龍泉國民學校大光分班成立,隔年升格為大光分校,直至民國 49 年奉准獨立設校為大光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令改制為大光國民小學。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民國 41 年,龍泉國民學校大光分班成立,隔年升格為大光分校,直至民國 49 年奉准獨立設校為大光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令改制為大光國民小學。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新埤公學校餉潭分教場創校於民國 12 年,民國 30 年改名為新埤國民學校餉潭分教場,民國 32 年獨立為餉潭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為餉潭國民小學。民國 107 年,餉潭國小改制為公辦民營實驗小學,由屏東縣慧光圓通普賢文教基金會承辦。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民國 98 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中南部偏鄉,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部分村民被迫遷村至禮納里部落。民國 100 年,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獨資捐建的「長榮百合國小」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所英譯校名(Evergreen Lily),象徵百年部落之永續經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1997年10月10日早上8:00,三蟲城紋身書院在三蟲灣運動場舉行第71屆陸運會。三蟲城紋身書院陸運會在一下鳴槍聲中揭開序幕。各項體育競技項目陸陸續續在三蟲灣運動場開始了。我們的主人翁羅小峰(小峰)和劉阿信(阿信)和張小慧(小慧)都是中一C班的學生,小峰和阿信同時參加了班際足球比賽,而小慧就參加了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
Thumbnail
原住民的小學總是讓我著迷。 不是因為學校小,這學校甚至可以說迷你,但是緩步其中,就是一個「放鬆」和「靜謐」,隨便在校園的角落坐下,就可以聽到風的歌聲,雖然他說,那是有個原住民的小娃在操場另頭唱歌。 這碧侯村的小學就在部落那巷子尾。 其實一開始是要去碧侯溫泉,到村子口的歡迎村碑時,我一眼就眺見短
Thumbnail
台26西部段屏鵝公路,楓港到鵝鑾鼻路段,往北接台1到枋寮,這段公路應該是全台車流最多的路段之一,因為她是西部高雄、屏東往墾丁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平日,車流也相當多,遑論假日多在塞車的車陣中。 內獅國小就在台1線邊。 . 多數人開這段路目的地就是墾丁、鵝鑾鼻,所以去程是專注往目的;回程多半心力已疲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竹山走151縣道往溪頭,在初鄉村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北往集集,這是139縣道,初鄉國小就在這三角叉路上。 進入這小村,就是一個寧靜可以形容,路兩旁就是房子夾著茶園,天際線低矮,還摻著高大的檳榔樹,綠意成了這邊的潑墨,我來時天色稍晚,已經瀰漫著淡淡的薄霧,到這十字路口紅綠燈,就給學校打停。 校門
Thumbnail
學校在濱海公路台15線旁,對面是這兩年赫赫有名,且議題躍上2021年第20號公投案的大潭電廠和藻礁保護區。 學校其實沒有緊貼大馬路,是一條十餘公尺的巷子上坡後才看到真正校門,不過在北上同邊側牆上有標示學校名銜。巷子一邊是牆,一邊則是竹子。 上坡後,大門呈現「ㄇ字」狀,四柱三進,大門配兩小門的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在苗栗頭份地區越過中港溪的省道有兩條,一條是台1,另外則是台13。過中港溪橋後的台13進入一個小小的街市,這邊就是尖山。 應該很多人不知道:尖山曾經是出產米粉的地方(現在還是有,只是剩兩家吧),小時候我跟大人來這邊,常在中港溪畔看到一排排的竹排,上面放著白白的米粉,正在那邊吹著風、曬太陽,在沒有防
1997年10月10日早上8:00,三蟲城紋身書院在三蟲灣運動場舉行第71屆陸運會。三蟲城紋身書院陸運會在一下鳴槍聲中揭開序幕。各項體育競技項目陸陸續續在三蟲灣運動場開始了。我們的主人翁羅小峰(小峰)和劉阿信(阿信)和張小慧(小慧)都是中一C班的學生,小峰和阿信同時參加了班際足球比賽,而小慧就參加了
Thumbnail
人的記憶真的是靠不住! 行出龍鳳漁港後,一路東行,看道光年建的龍鳳宮巨大媽祖神像,廟埕前龍安街北往接龍山路,看到路邊新鮮味十足的山佳國小。 原先也不是要到此校,是因為看到地圖上的山佳國小,馬上想到有著舊木建築的山佳車站,於是想帶他去車站瞧瞧。 . 我印象中若是北上的話,會先看到車站然後到學校
Thumbnail
雖然處在北投區邊緣的山腳下,學校規模卻是非常的大,近千四的娃,59班,在北投諸小中排行老三,但校地只有1.7公頃多,有點擁擠,不過這又比老二的文化國小好多了,文小只有1公頃大啊。.根據校史記載,成立初只是北投公學校分離教室,設址靈山宮,這和台灣許多小學的起源類似--先成立、設校再建築校舍,校舍未成之
Thumbnail
原住民的小學總是讓我著迷。 不是因為學校小,這學校甚至可以說迷你,但是緩步其中,就是一個「放鬆」和「靜謐」,隨便在校園的角落坐下,就可以聽到風的歌聲,雖然他說,那是有個原住民的小娃在操場另頭唱歌。 這碧侯村的小學就在部落那巷子尾。 其實一開始是要去碧侯溫泉,到村子口的歡迎村碑時,我一眼就眺見短
Thumbnail
台26西部段屏鵝公路,楓港到鵝鑾鼻路段,往北接台1到枋寮,這段公路應該是全台車流最多的路段之一,因為她是西部高雄、屏東往墾丁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平日,車流也相當多,遑論假日多在塞車的車陣中。 內獅國小就在台1線邊。 . 多數人開這段路目的地就是墾丁、鵝鑾鼻,所以去程是專注往目的;回程多半心力已疲
Thumbnail
離開八仙洞後續往南,濱海台11公路筆直而長,台東藍一片抓在眼底,甚是愜意。 沒多久看到路上有「學校」交通標誌,續前看到路旁的指標,我跟他說:「那巷子轉進去,我去看三間國小。」 那是台11線81K前的小巷子,巷口就可以瞧見學校在駁崁上的圍牆以及沿牆的綠植。 坡道緩緩而上,看到圖資上寫這條路是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