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丹路國小|小小射不力,落實七個好習慣的排灣小學

2021/11/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丹路國小成立於民國 57 (1968 )年,並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
丹路國小側門。過渡時期的鐵皮屋教室。(繪圖:Amo)
如果你從未聽過「丹路」,邀請你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先聽一首阿爆(阿仍仍)的《1-10》。這首歌旋相當律輕快,使人朗朗上口;歌詞以排灣族語的 1-10 描述排灣家庭生活,聽久了也可以學會排灣族語的 1-10;而這首歌 MV,拍攝地點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丹路國小,裡面出場的孩子們,當然就是丹路國小學生囉!
看完了 MV,相信你對「丹路」已經有好多畫面了,接下來就來逛逛丹路國小吧!(順便一提,丹路國小的上、下課鐘聲,都是阿爆的歌唷!據夥伴描述,《1-10》是上課鐘聲,提醒孩子「上課啦!趕快進教室!」;而下課鐘聲,則是 2020 年金曲獎年度歌曲《Thank You》,表示上完了一節課,記得要謝謝老師唷。XD)
「丹路」-通往牡丹之路
丹路國小位於屏東縣獅子鄉,是全屏東縣面積最大的鄉鎮。據悉,早期獅子村因有巨大岩石,形狀很像獅子頭,因而命名為「獅子頭山」,村落也被稱之為「獅子頭社」,之後便以「獅子鄉」為該行政區命名。
獅子鄉全鄉共有八個村,分別為楓林、丹路、草埔、內文、竹坑、獅子、內獅、南世。其中南世村正是今年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的家鄉,獅子鄉公所也特別在第三季的季刊收錄柔道男神之相關專題,有興趣者歡迎點此閱讀電子板鄉刊。
SISIGU獅子鄉刊封面。(圖片擷取自獅子鄉公所)
丹路村位於獅子鄉東南邊,沿著屏鵝公路南下至楓港後,往台東方向駛入南迴線台 9 線,沿途經過楓林、新路後,接著就會抵達丹路(現在已通車的南迴外環道路就是繞過丹路部落),所以要拜訪丹路的話,要記得右轉至原台 9 道路才不會錯過唷!
丹路部落與牡丹鄉以里龍山為界,因此「丹路」是清朝時代獅子鄉與牡丹鄉居民往返的古道,故丹路在日據時代其實是一條名為「牡丹路」的,意指「通往牡丹的道路」。這條路北起上丹路部落,橫越女乃山與牡丹路山間稜線,南抵牡丹鄉之舊女乃社部落(Tjaljunai),過去是兩部落往來與情感交通的管道。直至臺灣光復以後,將「牡」字刪除,改名為「丹路村」。
在靠近丹路國小的路上,還可以看見一座寫有「牡丹路古道」的路牌。
在學校附近,佇立著牡丹路古道之指標。(攝影:Amo)
然而,正是因為這條古道連結了獅子鄉與牡丹鄉,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日軍兵分三路進攻,其中左路軍隊就是走這條丹路古道,襲擊牡丹社。丹路國小新校舍的牆柱上記錄著這麼一段歷史,而我也才知道,原來丹路與牡丹社事件有著這麼一層顯為人知的關係。而牆柱上畫的三條虛線,其中一條路線指的就是這條「牡丹路」。
丹路國小新校舍牆柱上的圖示。(攝影:Amo)
Sapediq-射不力的孩子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是丹路國小的孩子時時被提醒的議題。丹路國小的文化課程十分扎實,堅信著「愈了解自己,才能愈有能力」的理念,讓孩子在了解「射不力」特有的圖紋文化後,學習結合傳統自創圖騰與頭飾。
什麼是「射不力」?據載,屏東南排灣社會主要包含兩大地域群體,包括內文(大龜文 tjakuvukuvulj)和射不力(sapediq)。其中,內文社群分布於草山溪、楓港溪之間,核心地帶為枋山溪流域,在文獻屬「琅嶠上十八社」;而射不力社則分布於楓港溪北岸到牡丹鄉,屬「琅嶠下十八社」的一部分,而丹路這裡的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屬於自射不力社群。
而 sapediq 在排灣語原意也十分有趣。早期在楓港溪中上游,水生動物繁多,當地居民涉溪渡河時,成群之小魚會來啃食雙腳,造成行走困難,因此族人會將手伸進水裡、把魚趕走,這個動作在排灣語就稱為「sapediq、sapediq」(夥伴堅持要講兩次),後來便以近似音「射不力」而得名。
南迴公路台東端新開通的丹路外環道,經由獅子鄉公所舉行部落會議討論後,決議將此高架橋命名為「沙布鐵橋」,公路總局公告指出,該橋名之涵義為「楓港溪源頭至楓港村四社19個部落所組成之酋邦社會傳統名稱」,指的就是 sapediq(射不力)。
於 2020 年射不力年祭,感受部落魅力。(攝影:Amo)
在丹路,部落文化是活的。
「射不力文化事務組」(又稱「射不力小組」)不僅致力維護射不力主權,追尋射不力古往今來之事,每年的射不力年祭,部落成員都會返回舊部落舉辦各式傳統祭典,更開放部落巡禮活動,沿途導覽地景文史,藉由拜訪舊部落尋根,連結與祖先之間的情感。而射不力小組的成員,也是成就丹路國小「射不力小學堂」的重要夥伴。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這句來自非洲的諺語,恰好呼應了我在丹路的看見。
「射不力小學堂」,是學校為了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而與部落族人合作、共同開設的系列課程。課程中邀請部落裡的長輩擔任老師,帶著孩子們進入山林裡認識環境、認識採集、以及自身的文化。去(2020)年,丹路的孩子在老師與部落耆老的協助下,完成各種部落手作品,如屏風帽、圖騰,並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舉辦「VuVu 帶我飛,頂上天馬行空」展覽,由學生擔任導覽員,解說設計理念,並分享圖騰代表的傳統文化意涵。在這些過程中,慢慢培養、發揚射不力精神。
當時策展人指出,「丹路國小的孩子是獅子鄉目前唯一了解,並強調自己來自射不力族的孩子。」我想,在所有排灣學校裡,能夠如此清楚自己是誰、來自哪裡,在部落、學校、家庭都能看見部落文化的元素,丹路的孩子絕對是其中之一。
丹路孩子手作評風帽。拍攝於 2020 年射不力年祭。(攝影:Amo)
將七個好習慣實踐於生活
在丹路國小,除了可以感受到豐沛的排灣文化氛圍,更能感受學校對於「領導力」實踐的重視。丹路國小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校長引入「七個好習慣」概念,轉化成孩子們可以吸收的內容,期待孩子在學校能習得思考的工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領導者,能夠看見、並發揮自己身上獨有的能力與價值。
這七個好習慣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他們在校歌歌詞裡、在老師教案的學習目標、在各年級教室的牆外,甚至連校園器材設施的使用,都是學習七個好習慣的地方,真的是在校園生活中徹底落實七個好習慣的模範學校。
處處可見七個好習慣。(攝影:Amo)
教室外面也貼有大大的好習慣指標。這是二年級教室。(攝影:Amo)
看到上一張照片,你一定對於學校教室竟然是鐵皮屋感到很驚訝!這是因為丹路國小現在正處於過度期。2019 年,三十年的老舊校舍,在阿爆的 MV 之下走入歷史,在新校舍正式啟用前,丹路國小的師生只能暫時在籃球場上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裡上課,雖然教室空間狹小、夏天很熱,上起課來有些克難,但卻也讓學校增添一筆有趣的紀錄,為師生留下兩年特有的鐵皮屋記憶。
而我也十分榮幸,能在新、舊校舍交接之際多次拜訪丹路國小,看見鐵皮教室的創意,亦能捕捉新校舍第一手的影像。
司令台後方的籃球場,一座座鐵皮屋成為師生上課的臨時教室。(攝影:Amo)
司令台對面,三層樓的新校舍正準備迎接師生進駐。(攝影:Amo)
第一眼看見新校舍的校門,覺得很有民宿的風格,一樓牆柱貼滿許多代表丹路部落、射不力文化的圖騰,每個元件都帶有一段歷史,而層樓的主視覺顏色也都象徵著一則故事。我很喜歡新校舍的設計理念,非常期待啟動那天的到來。
新校舍校門。(攝影:Amo)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能踏訪丹路國小,認識這間緊繫著部落文化與七個好習慣的實驗小學。先前生活軌跡與丹路很近,很常聽到來自丹路的故事,也很欽佩這裡的師生竟然在主科之餘,還有眾多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等事情需要參與(順便一提,丹路孩子騎獨輪車也是一流的),或許也因為大家一起共甘苦,總能感受到學校夥伴之間的向心力十足,總是充滿熱血的應對學校的一切事務。
現在想想,丹路其實是我第一個拜訪的偏鄉小學,畢竟在當時我們可是起了個大早,從高雄風塵僕僕地,把你們載來這裡教甄呢!

參考資料:
1. 丹路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獅子鄉wiki
3. 獅子鄉公所網頁
4. SISIGU 獅子鄉刊7-10月季刊線上版
5.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丹路部落網頁
6. 鹿樂-群山環抱下的部落追尋探尋丹路
7. 屏東縣獅子鄉丹路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基礎資源調查報告
8. Sapediq 射不力粉絲專頁
9. 中時新聞網-丹路國小傳承部落文化有一套 自創圖騰與頭飾超自信報導
10. 交通部公路總局公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