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回甘的在地記憶 串起內外共生的麻芛體驗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麻芛(ㄨㄟˇ)是中部特有的食材,以臺中南屯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每年五月至九月是盛產期,也是中部地區特有的涼菜美食。麻芛其實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早先日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的麻袋用來包裝米、糖等,因此在鼓勵中部農民種植麻芛,以麻的梗皮來做成麻繩及麻布袋,而留下來的嫩葉則被農民做成食物、煮成湯,加入地瓜後就變成了清涼消暑的麻芛湯。

raw-image

位在臺中南屯區的楓樹社區,致力推廣在地的麻芛文化,看見臺中最具鄉土代表性的植物卻因農地開發而逐漸消失,且傳統的麻芛湯並不利於推廣和攜帶,因此將麻芛研磨成粉,加入在各式食物裡,例如冰棒、牛軋糖、果凍、吐司等甜點食品中,以最天然的方式與日常飲食結合,找回傳統的滋味。

raw-image

八月的這天,臺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也是人稱「社造媽祖婆」的江鳳英老師——帶著社區志工和麻芛來到共生宅進行例行工作,剛摘收的麻芛需要經過挑選將嫩葉摘下,因為都是無噴灑農藥的狀態,所以在撕取嫩葉的同時也要檢查葉片上是否有蟲或蟲卵,才能夠安心地食用。這些動作就像日常主婦們在處理挑菜的作業一樣,對於共生宅裡的長輩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了,因此在志工的陪同下,讓共生宅裡的長輩也跟著楓樹腳協會的夥伴們一起動手,找回那苦中帶甘的麻芛記憶。

「共生」一詞源自於希臘文的「Symbiosis」,也就是「共同」和「生活」的意思,兩種生物體彼此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就好比小丑魚與海葵的共生,因為海葵的觸手有毒刺,可以保護小丑魚不被其他的魚類攻擊,而小丑魚則為其清理身體,或是當作誘餌幫助海葵補食其他魚類,並且食用海葵消化完的殘渣。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共生是生物演化機制的一種,因為共生的成員彼此都能夠得到好處,也因此能夠往更好的方向去進化。共生宅基於「共生」的理念,實踐內外共生的目標願景,除了讓居住在此的人能夠達到內部共生的交流之外,也透過與鄰近社區的互動,讓居民融入社區系統,擴大生活範圍,在人與人的串連中找到互利共生的方式。

raw-image

八月的這天,共生宅裡的長輩有的是第一次認識麻芛,有的是吃過麻芛湯但不知道麻芛的模樣,在江鳳英老師的引導下,讓長輩和社工們都有了彌足珍貴的麻芛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合勤共生宅的沙龍
1會員
17內容數
紀錄愛自然的小農日常,透過農產品介紹食物的營養價值與特色外,也帶大家直擊有機農作的產地。從產地到餐桌,就是愛自然。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說到麻豆這個小鎮給我的風雅印象,跟柚子脫不了關係。荷蘭人時期麻豆是西拉雅大社,食物森林環繞的家屋習慣,據載「嘉木森然,屋宇完潔」,在屋舍與居住周邊地週邊,遍植果樹、檳榔、蔬菜、竹木,更有所謂檳榔宅- 一畝檳榔一草堂的園宅住居形式,有寬闊的生活空間,「中為室,四旁列種果木,次第井井,環植莿竹」。
Thumbnail
說到麻豆這個小鎮給我的風雅印象,跟柚子脫不了關係。荷蘭人時期麻豆是西拉雅大社,食物森林環繞的家屋習慣,據載「嘉木森然,屋宇完潔」,在屋舍與居住周邊地週邊,遍植果樹、檳榔、蔬菜、竹木,更有所謂檳榔宅- 一畝檳榔一草堂的園宅住居形式,有寬闊的生活空間,「中為室,四旁列種果木,次第井井,環植莿竹」。
Thumbnail
麻芛湯是台中的特色食物。他被認為是消暑聖品,具有退火的功能,這道料理的主角來自於黃麻的嫩葉,日治時期,黃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台中盆地更是生產黃麻的重要據點之一,作為最早被漢人開墾的南屯區,也將喝麻芛湯的文化保留下來,成為這裡重要的歷史痕跡。
Thumbnail
麻芛湯是台中的特色食物。他被認為是消暑聖品,具有退火的功能,這道料理的主角來自於黃麻的嫩葉,日治時期,黃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台中盆地更是生產黃麻的重要據點之一,作為最早被漢人開墾的南屯區,也將喝麻芛湯的文化保留下來,成為這裡重要的歷史痕跡。
Thumbnail
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麻袋、麻布、麻絲、麻繩等黃麻製品,等用品,在中南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黃麻的「麻薏」飲食文化。麻薏(麻芛、麻穎)閩南語是這樣發音,唸起來還要帶有鼻音,果真是中部人(尤其台中)的特產,過了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大概就很少人知曉了。 但何以數十年來每到夏季一來,依
Thumbnail
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麻袋、麻布、麻絲、麻繩等黃麻製品,等用品,在中南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黃麻的「麻薏」飲食文化。麻薏(麻芛、麻穎)閩南語是這樣發音,唸起來還要帶有鼻音,果真是中部人(尤其台中)的特產,過了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大概就很少人知曉了。 但何以數十年來每到夏季一來,依
Thumbnail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桃米不只是麻竹筍的故鄉,更有是「筍母的故鄉」的美名。主要原因是桃米地處丘陵地帶,又屬於紅土地形,不容易受到病菌感染,筍子的植株多半健康。
Thumbnail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桃米不只是麻竹筍的故鄉,更有是「筍母的故鄉」的美名。主要原因是桃米地處丘陵地帶,又屬於紅土地形,不容易受到病菌感染,筍子的植株多半健康。
Thumbnail
麻芛(ㄨㄟˇ)是中部特有的食材,以臺中南屯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每年五月至九月是盛產期,也是中部地區特有的涼菜美食。麻芛其實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早先日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的麻袋用來包裝米、糖等,因此在鼓勵中部農民種植麻芛,以麻的梗皮來做成麻繩及麻布袋,而留下來的嫩葉則被農民做成食物、煮成湯。
Thumbnail
麻芛(ㄨㄟˇ)是中部特有的食材,以臺中南屯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每年五月至九月是盛產期,也是中部地區特有的涼菜美食。麻芛其實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早先日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的麻袋用來包裝米、糖等,因此在鼓勵中部農民種植麻芛,以麻的梗皮來做成麻繩及麻布袋,而留下來的嫩葉則被農民做成食物、煮成湯。
Thumbnail
麻芛的吃法在進化,上廁所的方法也在進化。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Thumbnail
麻芛的吃法在進化,上廁所的方法也在進化。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Thumbnail
亞麻為古老的栽培作物,為亞麻科亞麻屬草本植物,早在古埃及時代即有人工栽培紀錄。依品種分為纖維用及油用二種類型,前者取其纖維用於紡織等,後者取其種子供作食材、榨油。台灣栽培於1920年由日本引進,在1942~1974年間在中部大量推廣,2017年正式登錄新馴化植物,分布低海拔地區,多生長在海岸....
Thumbnail
亞麻為古老的栽培作物,為亞麻科亞麻屬草本植物,早在古埃及時代即有人工栽培紀錄。依品種分為纖維用及油用二種類型,前者取其纖維用於紡織等,後者取其種子供作食材、榨油。台灣栽培於1920年由日本引進,在1942~1974年間在中部大量推廣,2017年正式登錄新馴化植物,分布低海拔地區,多生長在海岸....
Thumbnail
北埔鄉內南邊有南坑和外坪兩個村落,因占地較廣、人口不多,兩村合併為一個社區。南外社區種植多樣蝴蝶蜜源植物,打造適合蝴蝶居住的生態池環境,近幾年也推出遊程體驗,不僅能欣賞蝴蝶翩翩飛舞,還結合客家米食體驗,帶遊客做出菜頭粄、蝴蝶造型的紅粄。
Thumbnail
北埔鄉內南邊有南坑和外坪兩個村落,因占地較廣、人口不多,兩村合併為一個社區。南外社區種植多樣蝴蝶蜜源植物,打造適合蝴蝶居住的生態池環境,近幾年也推出遊程體驗,不僅能欣賞蝴蝶翩翩飛舞,還結合客家米食體驗,帶遊客做出菜頭粄、蝴蝶造型的紅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