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芛的聯想:從美味可口到令人掩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中南屯萬和宮的文化大樓有一個「麻芛文化館」。因我小時候經常吃母親煮的麻芛湯,成了我懷念的滋味,所以在上次回台中時,特地前往參觀。

raw-image

 在農業時代,黃麻是重要的作物,因為它的纖維長,可以製作麻繩和麻袋,曾被大量種植。但舊名「犁頭店」的台中南屯並非唯一產地,南屯特殊之處是以原本要被拋棄的黃麻嫩葉做食材,調理出可口的消暑聖品——麻芛湯。黃麻葉苦味很重,麻芛湯製作時頗費工:需先去除葉脈,反覆搓揉葉片去其苦水,再勾芡煮成湯,加入地瓜和小魚乾,才成為一道清涼降火的夏日佳餚。小時候母親若煮麻芛湯,根本不必再煮其他菜餚,光靠它拌飯就能吃個兩三碗。

raw-image

 但這道美味可口的麻芛湯似乎只流傳於中部。我大學畢業前後,舉家搬來台北,有一次母親回台中,辛苦帶回一大包黃麻嫩葉,宣布要煮麻芛湯,我特地邀請女友(也是我後來的妻子)到家裡來共享。她是淡水人,從來沒聽過什麼「麻芛」,還以為是「鰻嬰(苗)」。但品嘗後覺得味道不錯,在嫁雞隨雞後,也成了麻芛湯的愛好者。

raw-image


raw-image

 因為這個因緣,所以特地來參觀「麻芛文化館」。.在館內,除了看到黃麻的栽種、收成、加工與麻芛湯外,又發現小時候印象非常深刻的「屎篦」,它其實是一小段曬乾剖半的麻桿,過去貧困的鄉下人在大便後,就用它來擦刮肛門上的糞便,是很簡陋的衛生用品。

raw-image


raw-image

 我小時候有一次到鄉下的親戚家,因內急而到搭在稻田邊的茅廁大便。在解脫之後,卻遍尋不著在家裡慣用的粗草紙,只發現地上一個小桶子裡擺了好多短麻桿。即使當時年紀小,但也能馬上會意就是要用它來揩屁股,在入境隨俗地用了兩枚後,雖然還是覺得「不乾不淨」,但也只能作罷。它也因而成為我一個非常奇特的童年經驗。

 我指著「屎篦」的圖片,問同來的妻子小時候有沒有過這種如廁經驗,她也從未聽過有這種「方法」,覺得它不僅「噁心」,而且還相當「粗暴」。我不禁感嘆:「是啊!小時候能用粗草紙擦屁股,其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其實,在更早以前,能以麻桿當「屎篦」應該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從一些歷史記載裡知道:北齊文宣皇帝上廁所,叫楊愔執廁籌(揩屁股的小竹片,其實類似麻桿);唐朝的三藏律部宣律師上廁所,規定也是用廁籌。以帝王之尊、和尚的高潔,解完大便揩屁股都是用廁籌,它可能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南唐的李後主還以一國之尊替和尚製作廁籌,可見用廁籌揩屁股,在當時還是蠻高級的,尋常老百姓只能用瓦礫之類更粗糙的東西,使用草紙應該是元朝或明朝以後才有的事。

 有人也許會皺眉:原本好端端的在談美味可口的麻芛湯,為什麼把話題轉到揩屁股的麻桿、廁籌、屎篦?現在看你怎麼收尾?原本我也只是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現在的確碰到了麻煩……但,我忽然想到一些禪宗故事:有人問:「什麼是佛?」雲門禪師答:「乾屎橛(揩屁股的竹木桿子)。」又有人問:「什麼是清淨法身?」思明禪師答:「就像屎裡的蛆蟲,鑽進鑽出。」再有人問:「什麼是菩薩?」德山禪師答:「出去,不要在我這裡拉屎。」

 問佛、問法、問道的人,都被禪師潑了屎。佛與道是何等「清淨」,屎是何等「污穢」,但這些超脫的禪師卻「滿口髒話」,讓它們「你儂我儂」。其實,這樣說的用意,無非是想打破世人對「淨穢」的差別執念。不管你修煉得如何晶瑩剔透、如何超凡入聖,你還是會不停地製造出屎來,需要經常拉屎。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聽到它就皺眉,或不敢把它說出口的人,是無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當我不再認為「拉屎」是「見不得人」的事,對在「麻芛文化館」裡看到的「屎篦」就有了親切感,而開始認為用它揩屁股跟吃麻芛湯一樣,都是我值得珍惜的、童年的美好經驗。

 參觀完「麻芛文化館」,到老街的「林金生香研所」喝台式下午茶。「林金生」是南屯知名的百年餅店,其第五代傳人在繼承傳統的糕餅作法之餘,更研發創新的口味,將原本只用來煮麻芛湯的黃麻嫩葉曬乾磨粉,添加在咖啡與糕餅中。我們點了麻芛拿鐵搭配兩個太陽餅(麻芛、麥芽口味各一)及一小碟麻芛果凍與餞龕糕。品嘗之後發現別有滋味,覺得應該給予肯定與喝采。

raw-image


raw-image

 麻芛的吃法在進化,上廁所的方法也在進化。現代人上廁所,不只所用的衛生紙能給人「最溫柔的觸感」,甚至根本不再用衛生紙、不勞自己動手。如今很多旅館及住家都改用「免治馬桶」,如完廁只要按個鈕,就有溫水噴出沖洗肛門,然後再按個鈕,又有熱氣烘乾屁股,達到「完全潔淨出恭」的境界。

 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歡迎光臨我在方格子的四個專題:

《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

https://vocus.cc/mindnotebook/home

《120個兩性迷思》

https://vocus.cc/gender-myth/home

《創意100擊》

https://vocus.cc/creativity100/home

《變態心理檔案》

https://vocus.cc/Abnormal-Psychology/hom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溢嘉的沙龍
934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王溢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3
  別人的言行不管多麼身不由己,我們還是會認為那就是他內在心性的外顯。     多年前,影星胡錦在電視螢光幕上露臉,雖然已經六十歲,但風韻猶存;罹患過乳癌的她,現在是防癌協會的義工。提起胡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她在《金瓶雙豔》、《聲色犬馬》等艷情片裡的騷媚模樣。息影多年的她,對於自己過去的演出
Thumbnail
2024/09/13
  別人的言行不管多麼身不由己,我們還是會認為那就是他內在心性的外顯。     多年前,影星胡錦在電視螢光幕上露臉,雖然已經六十歲,但風韻猶存;罹患過乳癌的她,現在是防癌協會的義工。提起胡錦,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她在《金瓶雙豔》、《聲色犬馬》等艷情片裡的騷媚模樣。息影多年的她,對於自己過去的演出
Thumbnail
2024/09/09
  有些一板一眼的人認為讀小說純屬消遣,沒什麼用處,所以在三十歲以後就很少再看什麼小說。其實,讀小說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可以為某些科學謎團提供「水平思考」,讓人曲徑通幽,發現新視野,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譬如有一天,我就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來破解不明飛行物(幽浮)。  
Thumbnail
2024/09/09
  有些一板一眼的人認為讀小說純屬消遣,沒什麼用處,所以在三十歲以後就很少再看什麼小說。其實,讀小說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可以為某些科學謎團提供「水平思考」,讓人曲徑通幽,發現新視野,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譬如有一天,我就用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來破解不明飛行物(幽浮)。  
Thumbnail
2024/09/02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
Thumbnail
2024/09/02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
Thumbnail
說起清末民初廣府飲食景觀,少不了江門太史第。
Thumbnail
麻芛湯是台中的特色食物。他被認為是消暑聖品,具有退火的功能,這道料理的主角來自於黃麻的嫩葉,日治時期,黃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台中盆地更是生產黃麻的重要據點之一,作為最早被漢人開墾的南屯區,也將喝麻芛湯的文化保留下來,成為這裡重要的歷史痕跡。
Thumbnail
麻芛湯是台中的特色食物。他被認為是消暑聖品,具有退火的功能,這道料理的主角來自於黃麻的嫩葉,日治時期,黃麻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台中盆地更是生產黃麻的重要據點之一,作為最早被漢人開墾的南屯區,也將喝麻芛湯的文化保留下來,成為這裡重要的歷史痕跡。
Thumbnail
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麻袋、麻布、麻絲、麻繩等黃麻製品,等用品,在中南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黃麻的「麻薏」飲食文化。麻薏(麻芛、麻穎)閩南語是這樣發音,唸起來還要帶有鼻音,果真是中部人(尤其台中)的特產,過了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大概就很少人知曉了。 但何以數十年來每到夏季一來,依
Thumbnail
早期紡織業為了製麻袋、麻布、麻絲、麻繩等黃麻製品,等用品,在中南部鼓勵種植黃麻,後來經濟作用退場,卻在中部留下了黃麻的「麻薏」飲食文化。麻薏(麻芛、麻穎)閩南語是這樣發音,唸起來還要帶有鼻音,果真是中部人(尤其台中)的特產,過了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大概就很少人知曉了。 但何以數十年來每到夏季一來,依
Thumbnail
一開始只想著有份工作的陳老師傅,做到現在許多客人都變成了朋友,甚至客人還會來和他說,當初做為嫁妝中十二禮的一隻雞毛撢子,用到老了都沒有壞,而如果你和老師傅誇說他做的雞毛撢子好看、漂亮,他便會面帶笑容露出自豪的臉龐,開始不斷的和你說如何做得漂亮,又說漂亮是一定的,言語中盡是對於自己作品的驕傲。
Thumbnail
一開始只想著有份工作的陳老師傅,做到現在許多客人都變成了朋友,甚至客人還會來和他說,當初做為嫁妝中十二禮的一隻雞毛撢子,用到老了都沒有壞,而如果你和老師傅誇說他做的雞毛撢子好看、漂亮,他便會面帶笑容露出自豪的臉龐,開始不斷的和你說如何做得漂亮,又說漂亮是一定的,言語中盡是對於自己作品的驕傲。
Thumbnail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Thumbnail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Thumbnail
麻芛(ㄨㄟˇ)是中部特有的食材,以臺中南屯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每年五月至九月是盛產期,也是中部地區特有的涼菜美食。麻芛其實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早先日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的麻袋用來包裝米、糖等,因此在鼓勵中部農民種植麻芛,以麻的梗皮來做成麻繩及麻布袋,而留下來的嫩葉則被農民做成食物、煮成湯。
Thumbnail
麻芛(ㄨㄟˇ)是中部特有的食材,以臺中南屯區為主要種植區域,每年五月至九月是盛產期,也是中部地區特有的涼菜美食。麻芛其實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早先日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的麻袋用來包裝米、糖等,因此在鼓勵中部農民種植麻芛,以麻的梗皮來做成麻繩及麻布袋,而留下來的嫩葉則被農民做成食物、煮成湯。
Thumbnail
麻芛的吃法在進化,上廁所的方法也在進化。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Thumbnail
麻芛的吃法在進化,上廁所的方法也在進化。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