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獵奇,所以就找來看看。大抵而言是個左岸的學者,寫得挺平實的,雖然史料的部分不少,但都有清楚的說明,讀來也挺輕鬆的。剛好是本圖書館借來的書,書中有不少用藍筆寫的「心(ㄅㄠˋ )得(ㄩㄢˋ )」,這種跟作者筆戰但是作者根本看不到的作法,真的非常影響閱讀,在此嚴厲譴責這種沒有公德心的行為。
讀書還是要先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再加以評論,避免落入打稻草人的窘境:明明作者沒這麼說,但卻踩在特定立場上大肆批評。特別是這種觸動較為敏感的政治認同問題,有些時候就更容易落入這樣的窘境,無法客觀的針對這本書的意見加以評論或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
從書名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對於漢族這個說法是相當存疑的。於是追本溯源的從史書中找尋相關的紀載,以呈現漢族這個概念的來源、演進和各種說法所指涉的內容。挑戰的是漢族這個概念既沒有一個穩固的說法和指涉的族群,甚至並不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概念。
從所謂的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看,各民族的起源和中國這個概念,都是相當歧異的。也就是有沒有一個不中斷的五千年歷史?應追溯到何時?以及這段歷史所代表的意義都是值得進一步確認的。概念上從許多史書指涉的黃帝甚至是夏朝開始追溯,以及各民族的多樣性來看,漢族這個概念真的很不穩定,也有些不知所云,於是更難證明所謂自己是漢族,加上從朝代演進的觀點來看,每一次史書所載的外族入侵,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血」,也就更難說明漢族的存在了。
回到這個問題的核心,與近代史中民族國家認同的糾結。政治上確實有必要形塑認同,但這個認同的來源透過了共產黨專政下統一非少數民族即漢的認定方法,就更造成了很多不是漢族人的都被當成漢族人,畢竟少數民族非得要維持某種少數的特殊性,而這個多數則是外力強加形塑的一種認同傾向,以強化整個統治的正當性。
近代史的幾個大的中國、中華、華夏的討論和論述,無非是當時的意見領袖、文人才子所塑造的一種想像共同體,而這個認同形塑配合著近代史的演進,成為了歷史的事實,因而也有些積非成是的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為了革命、為了推翻原先的清國所推動的一系列政治宣傳,有意無意的成為現在看來的理所當然,鄉愿一點就接受的亦所在多有,認真想起來或受到刺激去思考這個問題,則將發現所有的說法都漏洞百出,不知所云也莫名所以。
還想當漢族嗎?或者兩岸一家親?先搞清楚親些什麼?或者自己打哪來?或許對認同或政治選擇,都是一個值得想想的問題。書本的封面也很好玩,把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戴上一個類似墨鏡的設計,也戲謔的挑戰起漢唐這個往日榮光的想像。
推薦給也想知道自己到底誰一家親的朋友,也許看完之後,你會更知道到底要不要一家親,以及到底有多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