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已經不止一次喊出,年底的公投,就是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比起民進黨召開兩千場公投說明會,黨主席蔡英文不斷對選民強調:「公投沒有政黨勝負,四大公投關係台灣的未來,我們要用最理性的態度思考。」朱立倫卻是呼籲國民黨的支持者,「大家不用再宣傳公投的內容,就叫做倒閣公投,全部投同意票」。
我想比起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這才是兩大黨對公投態度最大的差異。
本文為報臺合作專欄,懇請點閱連結支持:
公投、直接民主,理論上應該是用來彌補代議、間接民主的不足,在關鍵與爭議的議題上,公投讓人民擁有直接表達意見的管道。但對國民黨而言,公投成為代議選舉的延伸,重點不是議題與討論,而是透過反覆的選舉讓國民黨擁有更多機會在民意代表的選舉上得利,進而重返執政。因此,他們迴避了幾乎所有公共議題應有的討論程序,直接把公投票變成又一次的政黨票。
另一方面,國民黨迴避討論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他們的「四個同意」根本經不起任何討論的檢驗。
本文為報臺合作專欄,懇請點閱連結支持:
談三接遷離公投,當初國民黨政府規劃的三接直接蓋在藻礁上,面積比民進黨規劃的大10倍,若不是民進黨執政後重新評估,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外推」。一路關心三接與藻礁、當初曾協助公投連署的綠黨、地球公民等環保組織,如今都紛紛回頭支持民進黨的外推方案,而原本準備直接剷平藻礁的國民黨,此時卻要支持者同意遷離,怎麼可能說服任何有理性的支持者。
談萊豬,當初國民黨開放美國進口萊牛後,台灣人食用美牛的量增加了3倍,美國也有開放免簽、重啟TIFA談判等友台措施,如今國民黨卻要反過來攻擊自己的「政績」,說萊克多巴胺有食安疑慮?目前台灣人每年食用美牛是食用美豬的四倍,而且美牛含萊的比例遠比美豬更高,如果真的有食安疑慮,為何不全面禁止「所有」含萊克多巴胺的食品進口?事實上,僅佔台灣豬肉市場1%的美豬是經貿問題而不是食安問題,唯有破壞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美關係,讓台灣在國際經貿情勢上風雨飄搖,國民黨才有更好重返執政的機會。
談核四的重啟,雖然反核是民進黨一貫的主張,但當初核四封存是國民黨政府的決定。從2014年封存至今,核四本身沒有任何改變,進一步地質調查則讓我們發現了核四附近更多、更危險的斷層帶,再加上台灣的能源轉型以及各世界大廠對綠色能源的要求,重啟核四的條件只有比封存時更差,如果要進入事實的討論,國民黨有什麼說法能解釋自己的昨是今非?難道馬英九的荒唐言「封存是為了重啟」真的有人相信嗎?
說到底,對國民黨而言最重要的始終是「公投綁大選」。曾經,民進黨才是公投綁大選的最大支持者,因為唯有綁大選才能挑戰當時的「鳥籠公投」機制。但在2017年公投法修正後,通過門檻從50%直接砍半成25%,如今公投條件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理想上,公投本來就應該展現出強烈的民意取向,如果一個公共議題不綁大選就連25%投票數都拿不到,那投票結果是否還具有民意的代表性?國民黨迴避這些問題,因為從三接、萊豬跟核四上,我們清楚看見他們不在意任何的議題,唯一重要的,只有透過這些議題操作後能得到的政治利益,這才是公投綁大選的真正意義。
本文為報臺合作專欄,懇請點閱連結支持:
長期研究公投制度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曾指出,台灣公投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的政治動員,導致選民常常無法深究公投題目背後真正的問題。公投大國瑞士的前總理胡貝爾-霍茨(Annemarie Huber-Hotz)也曾說過,為了避免濫用公投,應該禁止大型政黨發起人民動議。這些意見,都是擔憂公投直接升級為政黨對決的結果,反而讓公共議題的資訊理解及審議過程,成為了政黨惡鬥下的犧牲品。
從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再次落敗以來,這樣的趨勢變得更為明顯。四年一度的大選是民主討論效率的保底機制,它強迫公民必須在四年內得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並且尊重不同的決定,但在國民黨的操作下,間接民主好不容易得到共識後,馬上緊接著就是煽動直接民主來推翻這個共識。台灣政策環境始終的不穩定,不只影響國內的民生,更會影響國際的投資信心。
朱立倫ㄧ句「大家不用再宣傳公投的內容」,道盡國民黨的卑劣與台灣民主情勢的悲哀。當這麼多人認真投入在公投的說服過程中,有人想的卻是利用民主來糟蹋民主。我見到許多公民團體對四項公投表達不同意見,每個團體也都把「理性討論」當成宗旨,但所謂的理性討論,不應該只是評估各項政策的優劣,更應該納入國民黨的政治操作及整體民主環境考量。若是持續放任煽動民粹與對立的政黨破壞民主環境,對他們利用公共議題謀取私利的操作視而不見,那台灣的討論空間只會進一步被限縮,表面上理性的幾個同意幾個不同意,實際上卻是無意間配合著國民黨,一手掐死自己的公信力,另一手掐死了公民發聲的最後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