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濡須塢,最後的榮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三國時代,有許許多多知名的古戰場。
但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

也就是只發生過一次大型戰爭。

其中有幾個城市、戰區,打了又打,戰了又戰。
天下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可不是浪得虛名。

北有襄樊,南有江陵,東有江夏,都是三國時代的一級戰區。
西蜀地帶,反而沒有這麼熱鬧了。

不過今天要說的,是三分天下的另一個關鍵戰區,合肥地帶。
合肥……這個神一般的城池,在各個朝代都發揮過關鍵性的作用。

東漢末年,曹操派遣的揚州刺史劉馥,單人匹馬上任,在巢湖的北方築城,建立州治。

在合肥城建成之前,淮泗水域跟長江是相通的。
孫策更是由此崛起。

但合肥城一出現,意圖北上的孫權就摔了一個大筋斗。

合肥城掌握了水系進出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完全就是江東孫家的一個心頭大患。
為了對抗這座北方重地,江東都督呂蒙提議,在巢湖南端濡須口,興建城塢。

實際執行任務的,則是孫權的老同學,朱然。
朱然不只建城塢,又沿山築起三座關隘,縱使有千軍萬馬,濡須塢也盡吞得下!

合肥城,濡須塢,就這麼寫下了一章又一章,專屬於曹魏與東吳的英雄故事。

濡須督的官位,更是東吳名將們夢寐以求的一流大位。

建安十六年動工的濡須塢,在建安十八年擋下了曹操。
也讓曹操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名言。

但隨著建安二十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戰,或稱張八百大破孫十萬。
曹操隔年御駕親征濡須塢,就順利突破了。

孫權遣使請降,向大漢稱臣。

而蜀漢方面,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
情報上的疏失,也是造成關羽兵敗的原因。

然而,隨著曹操過世,孫權跟曹丕之間越來越針鋒相對。
終於,曹丕發起了三路伐吳之戰。

曹休張遼所進攻的洞浦口,到底是什麼地方,其實還滿難考證的。
我個人會取張遼傳的說法:「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海陵跟江都,都是徐州南端近長江的地方。

也就是徐州廣陵線。

正因為張遼人生最後給曹丕的建議,是從這邊進擊。
而三路伐吳中,又以曹休收穫最豐。
所以曹丕後來也再次規劃從此處進兵。

從這裡是上船,然後前往登陸江東最重要的歷陽。

意思是,張遼憑著自己的經驗,建議繞過濡須塢來攻打江東!
而這條路線最大的缺點,就是戰線過長。
所以濡須塢,還是得打。

負責濡須塢的魏將,也是跟東吳交手經驗豐富的曹仁。
這時的濡須督,則是孫權信賴的朱桓。

曹仁首先發出假情報,表示大軍要攻打羨溪。
意思是要爬山,繞到濡須三關的側面。
但其實指派出了蔣濟一支部隊誘敵。

朱桓收到消息,立刻分兵去救羨溪……等發現是假消息時,曹仁大軍已經距離濡須塢只有七十里了。
雖然朱桓趕緊派人去召回部隊,但敵軍已至。

這時濡須塢的守軍,只有大約曹仁部隊的半數。
濡須守將都十分擔心。

朱桓便站出來穩定軍心:「兩軍交戰的勝負,決定在將領。我們今天有城池可守,以逸待勞,就算曹丕親至也不可怕,何況曹仁又沒有比我厲害!」

朱老爺就是這麼臭屁。

在朱桓的指示下,濡須守軍把旗子撤下,也不打鼓,成語叫做「偃旗息鼓」。
讓敵人覺得己方毫無戰意。

曹仁便讓自己的兒子曹泰,領兵攻打濡須塢。
同時派遣常雕率兵,乘上火計專用的油船,襲擊吳軍後方老弱。

事實上,曹操當年第一次進攻濡須,也用了同樣的戰術。
蔣濟也勸曹仁不要這樣打。

朱桓自己鎮守濡須,派出駱統、嚴圭迎戰常雕。

而最終的戰果,是一團迷霧。
陳壽表示,是曹仁大敗。曹仁傳也未記此戰細節。
朱桓傳說,朱桓本軍「燒營而退」,但擒殺常雕等將,斬敵千餘。
魏書的詔令卻寫:「大司馬(曹仁)據守濡須,其所禽獲亦以萬數。」

要注意的是,三路伐吳並非同時啟動,曹仁這一線,是最終一戰。
當月,魏軍就全面撤退了。

不論打贏的到底是曹仁還是朱桓,濡須塢也跟著就此消失在歷史上了。
到底是曹仁火計成功?還是朱桓自毀長城?
我們或許不得而知。

但朱桓之後,迎戰常雕有功的駱統,升任濡須督。
朱桓本人卻遙領彭城相去了。

誰功誰過?個人自由心證吧。
當年曹操打穿濡須塢,呂蒙等人也是升官又發財。

五年後,駱統過世。
又兩年,孫權興建東興堤,與魏之合肥新城相抗。

合肥巢湖戰區,雙方都後退了一步。

吹得金剛不壞的濡須塢,其實也就打過那麼一千零一次勝仗。
反觀對面合肥城,卻硬梆梆的走過一千年。

莫以成敗論英雄。
濡須塢沒有錯。

錯的一直都是豬隊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6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管輅所活躍的年代,其實正是司馬懿與曹爽政治鬥爭的時期。從中我們知道有一樁「清河平原郡國界線之爭」。當時為了避免混亂說得沒有很仔細,這件事情其實記在《孫禮傳》。 孫禮是涿郡容城人,在官渡之戰後加入曹操軍。從他的身上,我們將再一次觀看,司馬懿跟曹爽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管輅所活躍的年代,其實正是司馬懿與曹爽政治鬥爭的時期。從中我們知道有一樁「清河平原郡國界線之爭」。當時為了避免混亂說得沒有很仔細,這件事情其實記在《孫禮傳》。 孫禮是涿郡容城人,在官渡之戰後加入曹操軍。從他的身上,我們將再一次觀看,司馬懿跟曹爽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助孫權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意圖消滅孫權,統一天下。孫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當時,有人主張投降曹操,以求自保,但周瑜堅決反對,他說:“曹操是個奸雄,他的野心是要吞併天下,不會容忍我們的存在。如果我們投降了,就是自取滅亡。我們應該與劉備聯合,共同抵
Thumbnail
助孫權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南下,意圖消滅孫權,統一天下。孫權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當時,有人主張投降曹操,以求自保,但周瑜堅決反對,他說:“曹操是個奸雄,他的野心是要吞併天下,不會容忍我們的存在。如果我們投降了,就是自取滅亡。我們應該與劉備聯合,共同抵
Thumbnail
從三國退到西漢,忽然就穿越回現代,現又回三國了。XD 作者時序跳來跳去,有看到就會更新。作者換圖了。XD 我覺得太好笑了,不能只有我看到,所以整理了這一篇。 起因是我的FB裡冒出了「大光明株式會社」的圖,我看了就噗哧,然後轉給朋友看。朋友們問了幾句,所以我就稍微解釋了一下;接著,既然他們又出了幾張圖
Thumbnail
從三國退到西漢,忽然就穿越回現代,現又回三國了。XD 作者時序跳來跳去,有看到就會更新。作者換圖了。XD 我覺得太好笑了,不能只有我看到,所以整理了這一篇。 起因是我的FB裡冒出了「大光明株式會社」的圖,我看了就噗哧,然後轉給朋友看。朋友們問了幾句,所以我就稍微解釋了一下;接著,既然他們又出了幾張圖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有許許多多知名的古戰場。 但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只發生過一次大型戰爭。 其中有幾個城市、戰區,打了又打,戰了又戰。 比如合肥。 合肥城掌握了水系進出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完全就是江東孫家的一個心頭大患。 為了對抗這座北方重地,江東都督呂蒙提議,在巢湖南端濡須口,興建城塢。 名為濡須塢!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有許許多多知名的古戰場。 但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只發生過一次大型戰爭。 其中有幾個城市、戰區,打了又打,戰了又戰。 比如合肥。 合肥城掌握了水系進出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完全就是江東孫家的一個心頭大患。 為了對抗這座北方重地,江東都督呂蒙提議,在巢湖南端濡須口,興建城塢。 名為濡須塢!
Thumbnail
東吳政權中,撇開孫氏本家。 最為人所知的,以四大都督為首。 其中,末尾的後起之秀,將東吳帶上了政治與國力的高峰。 其人曲折複雜的一生,百戰不殆的破敵奇策,在近年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隱約有站上東吳人氣投票第一名的趨勢。 就是陸遜啦。 陸遜出身世家,人稱江東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朱是誰?
Thumbnail
東吳政權中,撇開孫氏本家。 最為人所知的,以四大都督為首。 其中,末尾的後起之秀,將東吳帶上了政治與國力的高峰。 其人曲折複雜的一生,百戰不殆的破敵奇策,在近年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隱約有站上東吳人氣投票第一名的趨勢。 就是陸遜啦。 陸遜出身世家,人稱江東四大家之一。 四大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朱是誰?
Thumbnail
東興之戰,又名東關之戰。 是孫權過世後,東吳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都說長江天險,實際上在三國南北戰爭中,最重要的攻防都是落在長江北側的「合肥城」。 曹魏守合肥,位於巢湖西北。 孫吳守的地方,自然就是巢湖東南側。 先有濡須塢,後有東興關。
Thumbnail
東興之戰,又名東關之戰。 是孫權過世後,東吳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都說長江天險,實際上在三國南北戰爭中,最重要的攻防都是落在長江北側的「合肥城」。 曹魏守合肥,位於巢湖西北。 孫吳守的地方,自然就是巢湖東南側。 先有濡須塢,後有東興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