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幾乎所有科別的門診就診人次都明顯減少,而身心精神科則是少數的例外,甚至業務量還持續增加。
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還真是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當然是為了還在崗位上努力的身心科同儕們,憂則是台灣社會至今仍對精神科存在諸多誤解。

雖說這其實是「共業」,絕非民眾、醫師、健保署其中任一方的單獨責任,但是身為20年精神科醫師的我,自覺還是得盡一份責任。
況且,卸下第一線醫師身份以後,我更能較無顧忌的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也因此,我打算以醫師生涯中常見的現象與個案常有的疑問做為討論內容,為需要到身心科就診的讀者們解答(在現今的疫情、經濟、國際情勢下,這樣的人必定會越來越多)。

首先得澄清,書名中所謂的「不想回答」,並不見得是醫師不願意回答,往往是因為「沒時間」、「沒立場」回答。

  • 沒時間:看診人數太多是台灣當前健保制度下的「共業」。平均下來每位個案看診時間有限,當然只能優先處理、回答與本次就診最有關的重要問題。
  • 沒立場:在醫院中工作的受雇醫師,當然會受限於各醫院的「內規」限制;即使自己開診所當老闆,也會受到健保制度影響,因而很難解釋得清楚。

因此,本書就是希望透過完整的篇幅,盡可能解釋清楚其中的「眉角」(尤其是醫師的難處),讓就診個案能瞭解來龍去脈,避免因醫病關係不佳而影響治療效果。
當然,如果真的是醫師個人的問題(各行各業總是難免有害群之馬),我也會說清楚、講明白。

以下是預定討論的主題,「30」這個數字當然只是粗估,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趣,歡迎補充我沒有想到的主題,讓內容得以更加完善。

看診前


到底該不該就診?
什麼情況下應該到身心科就診?這是許多民眾的最大疑惑。究竟有沒有什麼明確的標準可供判斷?

應該到大醫院或是小診所就診?
隨著近幾年身心科診所越開越多,有不少醫師甚至擁有大醫院主任級資歷,民眾的就診選擇越來越多元。究竟大醫院或小診所比較適合自己?

如何選擇醫師?
台灣人看病向來崇尚名醫光環,這樣的心態在身心科就診時是否合適?網路評價是否有參考價值?

病看不好,該不該換醫師?
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醫療院所密度高、健保彈性大,換醫師、換醫院都很容易。什麼情況下應該考慮換醫師、換診所看診?

醫師專長與科別如何選擇?
常見到醫師的履歷、簡介琳瑯滿目,甚至同一家醫院的身心科又分為成人、兒童、老人、心身症、藥酒癮等次科別,看得頭昏眼花,究竟該怎麼選擇?

家人不想看診,怎麼辦?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跑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看診過程


候診時間為什麼那麼久?
好不容易排隊掛到號,為什麼醫師看一個病人就要那麼久?已經生病了還要我等,快爆炸了!

為什麼醫師很喜歡「探人隱私」?可不可以「保留秘密」不說?
除了年齡、職業、家庭狀況,還要問我的祖宗八代、小時候的家庭狀況、現在的感情狀況、甚至性生活。這些真的有必要嗎?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可是我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該怎麼辦才好?

應該把精神科醫師「當朋友」嗎?
已經看診很久了,和醫師無所不談,甚至比朋友還要親近,我可以真的把醫師當成朋友嗎?

我該找個「溫柔體貼」、「有求必應」的好醫師嗎?
我的醫師總是很溫柔,不管我說什麼都會認同我、鼓勵我,不管我想換什麼藥也都有求必應,他真是位好醫師!

診斷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是不是很厲害,問一問就能告訴我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我該接受自律神經檢查嗎?
聽說只要花幾分鐘檢查,就能知道我的「自律神經」有沒有問題,這是真的嗎?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診斷卻是憂鬱症?

治療


一定要吃藥嗎?
聽說身心科的藥「很毒」,可以不吃藥治療嗎?為什麼大部分醫師都要我吃藥?

藥物到底有沒有效?
明明是「心理」問題、「想法」問題,為什麼吃藥有效?吃藥真的能改變想法、讓我變得開心嗎?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健康食品?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為什麼相同診斷開的藥物卻不一樣?
我們兩個人的診斷明明一樣,為什麼醫師開的藥卻完全不同?

為什麼不同疾病開的藥物卻一樣?
我的診斷是憂鬱症,我老婆的診斷是焦慮症,我媽媽的診斷是失智症,為什麼醫師開給我們的藥物卻相同?是不是這個醫師只會開一種藥?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藥物會上癮嗎?
聽說精神科藥物都很容易上癮,是不是少吃比較好?

該怎麼減藥?可以自己減藥、停藥嗎?
覺得有改善就減藥、停藥應該比較不會傷害身體吧?醫師會幫我減藥嗎?為什麼我的醫師建議我一直吃藥不要停?是不是為了賺我的錢?

原廠藥、台廠藥效果一樣嗎?
醫師說醫院已經沒有進原廠藥了,所以要我改吃台灣製的,兩者的效果真的沒有差別嗎?

心理治療有效嗎?為什麼有些醫師說沒效?
只靠「聊聊天」就能治好我,是真的嗎?可是我也聽過一些醫師認為只有藥物才有效?

心理治療好貴!
心理治療為什麼那麼貴?只是陪我聊聊天就收我那麼多錢!靠自己讀書、信教、聽演講難道不行嗎?

其他


重大傷病卡、殘障手冊相關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開證明給我,讓我可以節省看診費用,或者領補助?

保險問題
曾經到精神科看診是不是就不能投保了?

診斷書的效力
我要打官司,請醫師開診斷書證明我「心理受創」,讓我可以向對方索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9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5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5/04/28
位於伊是名島的忍門,在琉球江湖中一直是個很神秘的存在。既是因為距離本島遙遠,更因其低調的處事風格。 小強曾經在伊平屋商賈的「掩護」下和長守、珉一起登島,並且因緣際會被邀請到「任心劇團」的本部參觀。
Thumbnail
2025/04/28
位於伊是名島的忍門,在琉球江湖中一直是個很神秘的存在。既是因為距離本島遙遠,更因其低調的處事風格。 小強曾經在伊平屋商賈的「掩護」下和長守、珉一起登島,並且因緣際會被邀請到「任心劇團」的本部參觀。
Thumbnail
2025/04/25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段話來自「上邪」這一首感情強烈、氣勢奔放的情詩,從兩漢時期流傳超過兩千年,直到21世紀仍然深深感動許多人。 詩中那名女子爲了表達對情人忠貞不渝的感情,指天發誓、指地爲證:
Thumbnail
2025/04/25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段話來自「上邪」這一首感情強烈、氣勢奔放的情詩,從兩漢時期流傳超過兩千年,直到21世紀仍然深深感動許多人。 詩中那名女子爲了表達對情人忠貞不渝的感情,指天發誓、指地爲證:
Thumbnail
2025/04/21
「在想什麼?看得這麼出神,連我進來了都沒發現!」身後傳來彩夫人的聲音,緊接著脖頸感覺到她嘴唇呼出的熱氣。 小強轉過頭去正要開口,彩夫人突然表情一驚、放開手往後退了好幾步。 「怎麼會…你…是誰…」她連話都說不清楚,顯然思緒已經陷入混亂。
Thumbnail
2025/04/21
「在想什麼?看得這麼出神,連我進來了都沒發現!」身後傳來彩夫人的聲音,緊接著脖頸感覺到她嘴唇呼出的熱氣。 小強轉過頭去正要開口,彩夫人突然表情一驚、放開手往後退了好幾步。 「怎麼會…你…是誰…」她連話都說不清楚,顯然思緒已經陷入混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其實我本來不打算先寫這個,但這些似乎對大眾比較重要,加上今天回診時,醫生建議我某些部分可以先壓著不發表,所以先來寫比較不起爭議的部分,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給別人。 以下都來自於我個人的經驗,如果你不同意,你是對的,你要快樂。 快速懶人包 精神科病史會影響商業保險,你保好了嗎? 挑選診所或
Thumbnail
其實我本來不打算先寫這個,但這些似乎對大眾比較重要,加上今天回診時,醫生建議我某些部分可以先壓著不發表,所以先來寫比較不起爭議的部分,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分享給別人。 以下都來自於我個人的經驗,如果你不同意,你是對的,你要快樂。 快速懶人包 精神科病史會影響商業保險,你保好了嗎? 挑選診所或
Thumbnail
藥吃完了,到了該回診的時候了,男友陪著我去醫院等候叫號,我不安地輕微喘著氣。 進入診間,坐下來,等候醫生問診。 「這段時間狀況怎麼樣?」醫生問。
Thumbnail
藥吃完了,到了該回診的時候了,男友陪著我去醫院等候叫號,我不安地輕微喘著氣。 進入診間,坐下來,等候醫生問診。 「這段時間狀況怎麼樣?」醫生問。
Thumbnail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Thumbnail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身心科「初診」時會遇到的問題,本章接著討論幾個「複診」過程中的常見疑惑。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如果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又該怎麼辦才好? 初診時為了收集詳盡資料,平均看診時間會比較長。相較之下,複診的看診時間就顯得短了許多,這當然會令人感
Thumbnail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Thumbnail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Thumbnail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Thumbnail
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幾乎所有科別的門診就診人次都明顯減少,而身心精神科則是少數的例外,甚至業務量還持續增加。 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還真是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當然是為了還在崗位上努力的身心科同儕們,憂則是台灣社會至今仍對精神科存在諸多誤解。
Thumbnail
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幾乎所有科別的門診就診人次都明顯減少,而身心精神科則是少數的例外,甚至業務量還持續增加。 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還真是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當然是為了還在崗位上努力的身心科同儕們,憂則是台灣社會至今仍對精神科存在諸多誤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