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8 ─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2022/10/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身心科診斷依靠的是個案的「主觀陳述」,頂多再加上陪同親友的補充。有經驗的醫師能提出恰當的問題進行釐清,並依靠會談技巧前後比對、確認資訊的可信度,再輔以看診過程中觀察個案的語調、表情、肢體動作,來得到較可信的診斷。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腦部影像檢查儀器雖然日新月異,精神科疾病截至目前為止,仍然無法只靠「客觀」的檢查就能確定診斷。
相較之下,透過「抽血」可以得知血糖高低以診斷糖尿病、計算白血球數目而判斷發炎,透過「X光」可以看到骨頭接合狀況以診斷骨折、觀察肺部陰影而發現腫瘤,透過「電腦斷層」可以看到腦部出血以診斷中風、發現腦部萎縮而得知退化。
百年來精神醫學界當然也很清楚這個問題,因此持續透過種種方式來提高診斷精確度(或可說是「共識度」),包括嚴謹的「專科醫師訓練」,以及常用的「診斷準則」、「診斷量表」。

◎專科醫師訓練◎


以台灣為例,精神科住院醫師必須在經過認證的教學醫院,接受3年各個次專科的訓練(如兒童青少年、老年、藥酒癮、心身醫學、心理治療等),執行門診、急診、會診、急慢性住院病患照顧,累積大量經驗之後,再通過嚴格的專科醫師考試(其中的「口試」部份向來是各專科醫師考試中難度最高的前幾名),才能取得專科醫師證照。

◎診斷準則◎

目前最常用的兩個精神科疾病診斷準則為「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為第5版)以及「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目前為第11版),皆為全球精神醫學專家研讀大量最新研究結果、經過無數會議討論後所得到的共識。只要是有關於精神醫學方面的診斷、治療、研究,都必須嚴格遵循這些準則。
「診斷準則」皆為「條列式」,且大多採取「符合其中幾項就符合診斷」的原則。以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為例,診斷準則是在兩週時間內出現至少5項以下症狀:憂鬱情緒,失去興趣或愉悅感,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睡,激動或遲緩,疲倦、無精打采,無價值感、罪惡感,思考能力與專注力降低、猶豫不決,反覆想到死亡或者出現自殺意念、自殺舉動(補充說明:至少必須符合頭兩項的其中一項)。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85 字、4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5會員
84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