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3 ─ 如何選擇醫師?
付費限定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3 ─ 如何選擇醫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網路評價


這和上一章「如何選擇醫療院所」有部分重疊:重點不是「幾顆星」,而是正反評價內容的「具體」程度。

在此要補充提醒的是,同一家醫療院所內,不同身心科醫師之間的「比較」,也常會影響個別醫師的評價

比如:原本長期讓A醫師看診,但某次因為時間配合不上而改掛B醫師的診,結果覺得B醫師開藥不甘不脆,既不願「滿足」自己的要求換藥,開藥天數又很短,因此給予他很低的評價。殊不知,這是B醫師基於尊重與安全考量,對於自己不熟悉的病患,採取相對安全的處理原則。

又比如:A醫師看診向來慢條斯理談很久,換了B醫師發現他看診「很有效率」,相較之下因而非常不滿。這個問題在後續段落「看診時間越長越好?」會進行深入討論。


名醫光環


隨著醫療業成為「紅海」(近年來的精神科診所尤其明顯),醫師上電視、上廣播「宣傳」越來越普遍,穿著打扮光鮮亮麗、道理說得頭頭是道,想要不把他們視為「名醫」都很難。

而台灣人又向來崇尚名醫光環,因此趨之若鶩、不遠千里前往就醫的狀況屢見不鮮。這樣的心態在身心科就診時是否合適?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 太有名了,沒時間詳細問診


這應該是最容易想到的問題。
不會只有你一個人覺得他是名醫,所以看診人數只會多不會少。在有限的門診時間內要看完這麼多病患,你覺得看診時間能有多長?醫師能維持多好的耐心?

在我將近20年的醫師生涯中,實際聽過的對話包括:「我的書裡都有寫了」、「上網找我的文章自己讀就可以了」,這還算是相對客氣的。
「不用問那麼多,吃完我開的藥你就會好」、「如果你不相信我,為什麼還要來找我看診」,這些內容也沒少聽過。

  • 見人說人話


其實對身心科醫師而言,這並非絕對的壞事。

就其他科別而言,醫師確實可以直接提供一張「衛教單」,讓病患自己閱讀疾病介紹與治療方針,因為差異相對而言並不大。換句話說,即使由醫師親自解釋說明,內容往往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然而對身心科來說,即使是同樣的診斷、甚至嚴重度也相同,針對個性、心理素質、教育水準、生活環境等條件都大不相同的個案,醫師原本就不應該都說同樣的話、採取同樣的方式說明。

雖然聽起來或許有些誇張,但我常說:一個好的身心科醫師,要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要能彈性調整說明方式,而非制式化、同一套內容反覆運用於不同病患。

然而話又說回來,當發現在媒體上、報章雜誌中所「認識」的醫師,與面對面為你看診的醫師,所說出來的話(以及你「以為」他應該會有的「態度」)差距竟如此明顯時,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難接受。

另一個重點是,你還得分清楚所謂的「名醫」是有名在哪裡。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1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