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技巧] 技術雷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甚麼是技術雷達?
技術雷達是一種評估工具,用來判斷軟體領域中各種技術並對這些技術應採取什麼行動的方法。(來源為 ThoughtWorks,參閱這裡)

象限
技術雷達本身是一個切割成4等份的圓形,這4等份各為技巧(左上),工具(左下),語言框架(右上),平台(右下),代表技術種類(在官方網站中稱為象限)。

技術種類如下:

1.工具
軟體開發的各種工具,範圍很廣,包含IDE,資料庫,版控等等。

2.語言框架
大部分是開源的程式語言,函式庫,框架等等

3.技巧
可強化軟體開發的實務技巧,包含各種設計實踐(模式/原則/開發法/建議/演算法)

4.平台
可在其上建構技術的多樣平台,包含作業系統,微服務,分散式系統

要注意的是象限並不是雷達的重點,只是放置技術的分類。


圓環

在圓形中從圓心由內而外分為四層,各為採納(第1層)(最內層),試驗(第2層),評估(第3層),暫停(第4層)(最外層),代表採取行動。(在官方網站中稱為圓環)。

採取行動如下:

1.採納
已被證實成熟,應該立即使用的技術,但要注意並不代表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使用,必須經過評估。

2.試驗
可以使用的技術,但還未被充分證明。重點在知道如何使用這項技術,可以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專案實施。

3.評估
可以了解並釐清未來是否會對組織造成影響。進行Survey,開發探索,研究計畫,會議,但還不需要實施在專案中。

4.暫緩
可能是技術不夠成熟或被錯誤使用,別在專案中引入。


項目

出現在雷達上的單一圓點就是項目,代表目前出現的軟體技術。項目位置會不斷變化代表其應該採取的行動


在 ThoughtWorks 實際的技術雷達如下


raw-image

透過這四層及四等份就可列出應該對什麼技術採取什麼行動!!

建立雷達的策略

ThoughtWorks 每半年會更新一次雷達,基本上可以根據該雷達來挑選想採取的行動和技術,也有提供建立私人雷達的方式,參閱這裡

另外每個不同的組織都有不同的商業目標,要發展的軟體策略也不盡相同,因此最好自行建立組織本身需要的技術雷達。

對於架構師而言,廣度應該優先於深度(但不代表深度不重要),在加入項目的策略上應該盡量讓項目平均分佈在四個象限,而不是讓項目全集中在某個象限或某個象限只有一個項目。

也要特別注意別輕易引入暫緩的項目。若採納的項目和自己專業有關但還很陌生,也請花一些時間進行了解(測試式學習是一個好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寫狐的沙龍
1會員
6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軟體設計架構領域,旨在分享並提供良好且合適的原則 / 模式 / 系統 / 開發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心智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透過分層的樹狀結構,幫助我們將複雜的概念和信息整理成簡單易懂的圖像。而程式邏輯則是指在程式設計中,用來解決特定問題或執行特定任務的一系列規則和步驟。心智圖與程式邏輯雖然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不同,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Thumbnail
  心智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透過分層的樹狀結構,幫助我們將複雜的概念和信息整理成簡單易懂的圖像。而程式邏輯則是指在程式設計中,用來解決特定問題或執行特定任務的一系列規則和步驟。心智圖與程式邏輯雖然表現形式和應用場景不同,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Thumbnail
所走議題都有架構,如果你寫著寫著,發現你在寫的東西沒有架構:,別懷疑,你對這個議題還不夠深入......
Thumbnail
所走議題都有架構,如果你寫著寫著,發現你在寫的東西沒有架構:,別懷疑,你對這個議題還不夠深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類圖的基本介紹,並且詳細敘述從零開始製作完整的類圖流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類圖的基本介紹,並且詳細敘述從零開始製作完整的類圖流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企劃的技術面和知識面,從硬知識到軟知識的介紹。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企劃的技術面和知識面,從硬知識到軟知識的介紹。
Thumbnail
今天早上想到這個問題,就是當我要介紹一個思維工具時,很詳細的話,是到什麼內容的層級? 思考#1:工具要用起來,要讓讀者真的能參與行動,造成改變 分析最近閱讀的工具書,發現他是一種資訊導向的文獻式寫作。 其針對思維工具的關鍵字,不斷給出描述,串起各種技術細節內容。 一個工具要用起來,要親身實踐。
Thumbnail
今天早上想到這個問題,就是當我要介紹一個思維工具時,很詳細的話,是到什麼內容的層級? 思考#1:工具要用起來,要讓讀者真的能參與行動,造成改變 分析最近閱讀的工具書,發現他是一種資訊導向的文獻式寫作。 其針對思維工具的關鍵字,不斷給出描述,串起各種技術細節內容。 一個工具要用起來,要親身實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你分享,我讀設計思考工具箱這本實用書籍後,產生的思考與理解。 這本書籍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把一件大型專案的實踐工作流,分解成三大區塊: 問題空間:從想法探索,到界定問題 解決方案空間:從界定問題,到解決方案 回顧:從解決方案,到經驗沉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與你分享,我讀設計思考工具箱這本實用書籍後,產生的思考與理解。 這本書籍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把一件大型專案的實踐工作流,分解成三大區塊: 問題空間:從想法探索,到界定問題 解決方案空間:從界定問題,到解決方案 回顧:從解決方案,到經驗沉澱
Thumbnail
軟體開發一個很迷人的地方是可以在架空的世界(電腦世界)中重新思考、解構並處理真實世界的問題。但要怎樣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就很看各家功力了。 這篇文章我們暫且放下溝通及流程規劃的議題,聚焦來看看純粹領域差異造成的困難以及該怎麼面對。 回顧過往曾經觸碰過的領域真的滿多,茲列舉幾個
Thumbnail
軟體開發一個很迷人的地方是可以在架空的世界(電腦世界)中重新思考、解構並處理真實世界的問題。但要怎樣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就很看各家功力了。 這篇文章我們暫且放下溝通及流程規劃的議題,聚焦來看看純粹領域差異造成的困難以及該怎麼面對。 回顧過往曾經觸碰過的領域真的滿多,茲列舉幾個
Thumbnail
回顧過往,參與協作了超過 60 個軟體方案。 曾接觸過合作內容差異頗大,比如 仔細看看也還蠻多面向的,未來好像可以就這些部分做些分享交流。但總會想到一件事,到底這些開發裡頭到底都在做些什麼? 身為設計師是否常常覺得某些著名產品的體驗不好?比如該對齊沒對齊或重要功能拜放在很難找到的地方。
Thumbnail
回顧過往,參與協作了超過 60 個軟體方案。 曾接觸過合作內容差異頗大,比如 仔細看看也還蠻多面向的,未來好像可以就這些部分做些分享交流。但總會想到一件事,到底這些開發裡頭到底都在做些什麼? 身為設計師是否常常覺得某些著名產品的體驗不好?比如該對齊沒對齊或重要功能拜放在很難找到的地方。
Thumbnail
甚麼是技術雷達? 技術雷達是一種評估工具,用來判斷軟體領域中各種技術並對這些技術應採取什麼行動的方法。(來源為 ThoughtWorks,參閱這裡) 象限 技術雷達本身是一個切割成4等份的圓形,這4等份各為技巧(左上),工具(左下),語言框架(右上),平台(右下),代表技術種類(在官方網站中稱為象限
Thumbnail
甚麼是技術雷達? 技術雷達是一種評估工具,用來判斷軟體領域中各種技術並對這些技術應採取什麼行動的方法。(來源為 ThoughtWorks,參閱這裡) 象限 技術雷達本身是一個切割成4等份的圓形,這4等份各為技巧(左上),工具(左下),語言框架(右上),平台(右下),代表技術種類(在官方網站中稱為象限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前面的「資訊架構的三種基本角色」、「事前準備與內容提供者」、以及「評估資訊內容的影響力」三篇,都是關於資訊架構前期規劃的討論,所以本文想談談執行過程的思考,包括進行網站地圖(sitemap)、框線架構(wireframe)等設計時犯過哪些錯誤、以及更理想的作法。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前面的「資訊架構的三種基本角色」、「事前準備與內容提供者」、以及「評估資訊內容的影響力」三篇,都是關於資訊架構前期規劃的討論,所以本文想談談執行過程的思考,包括進行網站地圖(sitemap)、框線架構(wireframe)等設計時犯過哪些錯誤、以及更理想的作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