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寫:賴芊芝 藝術家:黃楚翔
大家好,我是曾經在鐵道藝術村擔任分享者的芊芝,今天再次來到藝術村,看了一個很動人的展覽,且這個展覽和多數我們想像的形式不同,它是藉由你、藉由我來一起構成的,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今天看了A畫家的畫展、B攝影師的得獎作品、C導演的電影,藝術影視相關工作者關注它的藝術流派、畫面掌握;工程師在意它的內容脈絡是否有邏輯;國小老師思考的可能是要如何製作成學習單給學生;普羅大眾則是想到「它要表達什麼?」、「我有看懂嗎?」、「等等發限時要打什麼字啊(笑)」。
來一場貼近的饗宴吧,我們可以少一點距離
三大類別由《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一書衍伸而出,每個詞彙擺放的位置不同,有些高、有的低,也有幾個放在桌子裡,唯有靠上去方得碰到,拓印版上的字詞可由參與者自行進行拓印,選取想要的拓印板和顏色,你
#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東西、
#最在意的、
#認為你有的,便會隨之出現。在書中也提及時間與金錢具有一定程度的
#類比性,舉例來說「你這樣很浪費錢。」、「這花多少時間啊?」這兩句話中的「錢」與「時間」在互換的情況下,是否也非常說得通呢?事實上有很多字彙都是這樣的,而不論怎麼排列屬於你的拓印,上方的字似乎都會與創作有關,那是因為每個板上的詞彙,都是這一年來駐村藝術家楚翔所辦的每月藝術家分享會中藝術家所提及過的思維有關。
是創作者還是觀者,很重要嗎?
好的,那麼楚翔的這檔展覽究竟與別的創作者差在哪呢?其實,他想要
#消除的,便是「
#創作者」這樣的概念,前方我提到不同人在看展覽時都會朝不同,但是貼近自己「
#身分」的方向去看展,而你我在看展時,即便我們都不同,但我們基本上都處在一個名為「觀者」的
#標籤下,這便是一個出於本質上與創作者產生的距離,你是藝術家,而我是_(自由填空,可能就是觀眾、就是個來看展覽的人),接者呢?接者也許我們很用力感受到、吸收到什麼,然後我們離開展場,從此與辦這場展覽的人
#再無連結,你被他的作品感動到了,可是你與他的關係就是「那是一個
#作品」,而你是一個「
#看展的人」。楚翔認為創作沒有那麼「個別化」,他可以是一起製造出來的,今天它是普普藝術還是後現代主義,屬於水彩還是油畫,分類會造成限制,但它難道只能是其中一個樣子嗎?
標籤化不一定就是糟
前段提到要留意分類所侷限的部分,這邊也分享一個思維,即便分類會成為框架,但
#理解分類固然是重要的!大家想到「貼標籤」、「限制」會不會覺得是負面的呢?我們換個角度想,其實它也是讓人更快速理解一些事的方式,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人,「這個人是生理女性」、「他大概是學生」、「他穿著便利商店的制服,所以我想他在超商工作」這些想法,其實就是在給遇到的人下一些標籤,可是我們難道帶有惡意嗎?答案明顯可見,我想分享的是,很多時候字詞與東西本身是中性的,端看我們如何詮釋、怎麼使用,因此,自我判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喔~
展覽名稱|《
#我們用什麼語言在談創作》黃楚翔個展
展覽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大展場
展覽日期|2022/12/20(二)- 2023/01/29(日)
開幕日期|2023/01/08(日)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