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漢崛起》:俠盜的史實箭術

2021/12/25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 Usually movie archery is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animation and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historical archery, the new Robin Hood movie is different!! “
(電影中的箭術往往是電腦特效加上有限的歷史見聞,這部新的羅賓漢電影完全不同!)
- Archery In the upcoming Robin Hood Movie, Lars Andersen
發生過這麼一回事,當筆者坐在電影院,盯著演員名單回味劇情時,隱約感覺有些東西不對勁。不是電影不怎麼樣這事不對勁。太慢去看院線片的優勢,是有第一手心得這種降低期望的預防針。雖然拿角弓(指材料使用了動物角的弓)的羅賓漢很稀奇,但影視作品裡拿角弓的弓箭手並不稀奇(比如《海格力士》)。下過苦功的弓箭指導或許值得讚揚,但對已經受影評洗禮的筆者來說,依然是不期不待。筆者拿出手機開機,暫時將視線從電影螢幕轉向自己的拇指。
沒有拇指。
就是這個,沒有拇指。主角在返家後棄長弓不用,轉而學習阿拉伯箭術。在傳統認知中,阿拉伯弓箭手同亞洲弓箭手一樣以拇指拉弦,此法通稱蒙古式。原本以地中海式(三指拉弦)為主的主角,卻沒有改用拇指。設定上為阿拉伯弓箭手的約翰,指導時也只要求主角換邊搭箭以提高射速,卻沒有改變手法的指示。之後射出的每一支箭,主角也從未用過拇指。
以三指拉弦的地中海式。藉觀察手背的位置,可發現主角未曾改用使用拇指的蒙古式改學阿拉伯箭術卻沒有學蒙古式。這看似有違常識,但在這部號稱「弓箭指導上特別下過苦功」的電影裡卻不奇怪。在電影的幕後特輯Archery In the upcoming Robin Hood Movie,箭術指導拉爾斯安德森(Lars Andersen),揭露了專為電影裡的箭術動作使用的拉弦手法。為簡化訓練難度,安德森並未讓主角泰隆艾格頓(Taron David Egerton)學習蒙古式,而是以有如地中海式變體的手法為主,二指拉弦,並以空出的食指扣住箭身。
改學阿拉伯箭術卻沒有學蒙古式。這看似有違常識,但在這部號稱「弓箭指導上特別下過苦功」的電影裡卻不奇怪。在電影的幕後特輯Archery In the upcoming Robin Hood Movie,箭術指導拉爾斯安德森(Lars Andersen),揭露了專為電影裡的箭術動作使用的拉弦手法。為簡化訓練難度,安德森並未讓主角泰隆艾格頓(Taron David Egerton)學習蒙古式,而是以有如地中海式變體的手法為主,二指拉弦,並以空出的食指扣住箭身。
由於手法相似,演員(乃至電影主角)都可以更快熟悉右搭的射法,安德森指出,此手法也見於古埃及和波斯弓箭手,因此與歷史並不衝突。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並非該手法的初登場。2015年時,導演奧托巴瑟斯特(Otto Bathurst)就前往丹麥會見安德森,向他了解箭術的相關知識,為電影做準備。這是個微妙的年份,因為也是在這一年,影片A new level of archery引發廣泛迴響,這是一部展示拉爾斯安德森自我訓練及研究成果的紀錄片。不熟悉弓箭的一般群眾因此認識了這位箭術好手,變體地中海式的手法,也在這部紀錄片正式亮相。
地中海式右搭的手法,A new level of archery時還是以三指拉弦,以持弓手拇指搭住外翻的箭(圖左)。之後改成兩指拉絃,用空出來的食指按住箭身(圖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G-ly9tQGk
與電影使用的版本相比,這個版本依然用三指拉弦,抵銷扭轉的方法是犧牲一點穩地性,翹起持弓手的拇指勾住箭身。安德森研究各個時代的繪畫,發現理應左搭的射手,繪畫卻常以右搭的方式呈現。因此他認為現代西方箭術雖以地中海式左搭為主流,但古歐洲弓兵其實發展了右搭的手法。正好切合電影中,約翰要求羅賓漢換邊搭箭,卻不必提醒他改變手法。因為在安德森的預想中,長弓兵已經具備右搭的技法,沒有需要時間適應的問題。
英國弓箭手是否想過換邊搭箭來提高射速?電影之後未對長弓兵的技巧有更多著墨,但在2015年時,如果你對A new level of archery不是看過即忘,便知安德森當時不只引來觀眾對箭術造詣的讚嘆,也引發了一場箭術論戰。紀錄片集合了各種技巧的演示,也分享了安德森的研究成果。包括歐洲弓箭手的右搭技法在內,內容圍繞著所謂的「史實箭術」打轉。
土耳其弓箭手技巧演示(圖上) 。 用無名指及小指將彎刀「扛」在手臂上,以便在敵人接近時馬上出刀。相較下,安德森在 A new level of archery的版本則不使用隨身武器(圖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z9MfxVDp0
情況如某高手在武林大會發難,表示經過研究,發現各門派的武功都不正統,自己有復興正統武學的責任一般。安德森大力撻伐現代器材及好萊塢對箭術造成的不良影響,表示只有丟棄這些,才能重拾古代箭術的精髓。迴響沒多久就完全變成一場箭術論戰。各種辯證「安德森理論」的影片紛紛出籠,安德森也無懼戰之意,不少「箭術專家」遭到刪文處理。爭論雖然激烈,但也只限於對射箭有所了解的群體。與明星八卦相比,並不是一般人會感興趣的話題(路人:他的理論是錯的?可他不是射的很準嗎?),風暴也就只在網路一角肆虐,然後無疾而終。
安德森參考的其中一幅畫作,繪於十五世紀。身著中世紀服裝的弓箭手,演繹羅馬時代的殉教故事。
反方就算論述邏輯清楚,具備射手的實作經驗,也可能因為沒看過某本書,就直接被視為空談的弓箭宅淘汰。YOUTUBE頻道” skepticallypwnd “反駁安德森理論的影片。
論戰對筆者來說算是記憶猶新。安德森的研究方法並不嚴謹,但掌握了大量資料。反方就算論述邏輯清楚,具備射手的實作經驗,也可能因為沒看過某本書,就直接被視為空談的弓箭宅淘汰。證據比如判斷長弓兵懂得右搭技巧的繪畫細節,就被指出來自畫家對弓箭知識錯誤產生的誤會,跟現代人誤將弓弦裝反的情況相似。中東弓箭手的文獻(相較之下,東亞弓箭手資料就少的多)只能證實這種手法存在,無法證明類似的技術演變,在不同地區都會發生。
類似的歷史解讀問題還有很多,但電影在這部分沒多做糾結,就讓新一代羅賓漢借助異國弓箭手的幫助直接進化。Archery In the upcoming Robin Hood Movie中的安德森,與導演討論長弓兵該如何適應亞洲箭術,開發簡化訓練的手法。同時也建立訓練系統,力求演員的演出效果盡可能不依賴電腦後製。並查找歷史文獻,協助巴瑟斯特建構電影中的動作場景。與2010年版羅賓漢相比,安德森的任務已不像史蒂芬勞爾夫(Steve Ralphs)負責訓練,等同身兼動作設計和歷史顧問。
筆者一直到電影快上映時,才知道安德森參與了製作,之後有段時間則疑惑一個控訴好萊塢虛構史實的人,如何會攪和進一部非歷史向的商業動作片。導演的方向明確,比起製作符合某個歷史背景的羅賓漢電影,商業動作片的偏向更有發揮空間(「羅賓漢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因此這部電影在製作上歷史的部分並不會準確。」),美術設計甚至坦承,電影背景是「三分之一的歷史,三分之一的現代風,三分之一的未來感!」,藉此說一個更現代的故事。如史蒂芬一般的傳統弓射手,勢必可能會在其中受挫--如電影中的長弓兵--同時又被認定符合史實。
2018年版的羅賓漢服裝(圖上),與2010年版(圖下)相比,可明顯看出前者的現代元素。
這種偏向對安德森的好處,在可以將他拋棄殺傷力(安德森力量不足,用不了古代弓箭手的高磅數弓),以方方面面的花式技巧代替的技法,與實戰應用蓋一而論。即便某個技巧並不適合集團戰鬥運用,可能只是比賽中的表演項目,但只要確有記載,就會被A new level of archery宣揚為能逆轉戰局的絕技。這也讓前述的歷史文獻查找,更像是從玩具箱翻出上相的玩具,電影也就逐漸脫離歷史,轉為箭術指導的想法服務,演示安德森版本的史實箭術。
事實上,若不問技巧的起源,這種史實箭術與Combat Archery運動--參與者穿戴護具,在設有掩蔽物的場地裡用安全箭頭駁火--有高度相似性。安德森的YOUTUBE頻道,除了展示所謂「從文獻裡發現」的新技巧,內容無不與這種運動相關。也是這種競技性質,決定了羅賓漢的戰鬥,得在巷弄間與阿拉伯弓箭手交戰。用射速克服人數劣勢。或是在諾丁漢士兵用連弩掃射時,與掩蔽之間機動並準確回擊。觀影產生的CQB(Close Quarters Battle)即視感,實則為一場盛大的Combat Archery競賽造成的效果。
《羅賓漢崛起》和《弓箭之戰》(圖上)皆可觀察到Combat Archery(圖下)元素的運用。然而比起後者,《羅賓漢崛起》幾乎連交戰規則都以Combat Archery為準。
這讓電影與2011年的《弓箭之戰》有相似之處。同樣有弓箭手之間的戰鬥,同樣讓弓箭手憑一己之力殺出重圍。但作為朝鮮弓箭手,主角南伊的箭術表現普通的多,弓箭手之間的風格及實力差距也在伯仲之間。更多時候,南伊面對的不僅是人數,還有硬體裝備上的差距。弓箭之外,他的敵人還是優秀的騎手及獵人。從絕境中脫身求勝倚賴的不全然是箭術,而是追獵的能力與策略。比起用華麗的技巧制敵,南伊更常以非武力手段對抗。
並不是羅賓漢遇上的威脅不夠重大,也不單與南伊花了大半劇情逃離追兵有關。跟南伊比起來,羅賓漢的敵人經過精心設計,而且是精心到一種刻意的境界。在與阿拉伯弓箭手的戰鬥中,雙方有如約定好一般,都沒有專職的步兵掩護。為了凸顯一秒兩支箭的射速,羅賓漢遭遇的敵人無不身著輕甲,長弓兵在阿金庫爾戰役遭遇的,身著三層盔甲的重步兵一般的敵人,電影裡從未出現。電影不能讓箭無法擊殺的敵人弱化技巧優勢,結果就是諾丁漢士兵在對付弓箭手時,連盾牌都不能用,改以性能莫名優異的連弩替代。在敵人皆未持有重武器的狀態下,新一代羅賓漢也就連近身戰鬥,都只憑弓箭解決。
A new level of archery為人詬病的殺傷力演示,刻意不用防護較佳的盾牌或板甲,而是以穿刺防護能力較差的皮甲及鎖鏈甲進行。
比起2010年版法國軍隊的盾牆(圖上),2018年版的諾丁漢士兵選用連弩與羅賓漢駁火(圖下)。
即便沒有電影《箭士柳白猿》「掌握箭術便掌握拳術」這樣方便的設定,《羅賓漢崛起》整體來說,依舊輕忽了近身戰鬥對弓箭手的危險性。
在2010年與國王辯論、促成大憲章之後,2018年的羅賓漢試著相信觀眾不想聽歷史故事,改用現代英雄故事決勝負。在以各種差評做結的現在看來,這絲毫沒有討到便宜。就算純粹以動作場面來評價,箭術訓練也只降低了電腦特效的依賴度,要說成果已超越以往作品,恐怕難服眾望。安德森對電影的感言,僅有在Archery In the upcoming Robin Hood Movie表示好萊塢「雖有其預算限制跟極限,但很多我們想展現的成果,最後都會出現在電影裡」。阿拉伯箭術不用拇指是小細節,或是也在成果之列無從得知。只是在動作場面之外,安德森沒阻止自己參與製作的電影充滿各種想像元素。不但讓史實箭術的呈現缺乏說服力,也讓安德森自己成了所謂「虛構史實的好萊塢」的一員。
電影《王者天下》裡的伊斯蘭埃宥比王朝弓兵,安德森的取經對象之一。歷史上,埃宥比弓兵曾被十字軍以騎兵和十字弓擊敗。為避免遭遇類似的反殺局面,《羅賓漢崛起》幾乎剔除了會讓弓箭手陷入不利的因素……除了提早退場的長弓兵。
2018年11月,電影上映前一個月。安德森因模仿威廉泰爾(Wilhelm Tell)的演示未讓參與者穿戴護具,再次爆發了爭議。演示影片這回不但遭到刪除,也讓質疑從研究理論,轉移到個人道德層面。這讓筆者不禁回想起2015年論戰的結尾。在爭論延燒了三個月之後,安德森發佈另一部影片回應反論。其中對於反方指出:安德森所謂的史實箭術,融合了多個文化的技巧。他坦承確實如此,但也反駁,能夠使用的手法就那麼多,說不定「波斯弓箭手用過的方法,石器時代的弓箭手也用過」。
說不定英國長弓兵真的想到了右搭的手法,只是並不覺得實用。安德森只求電影在射箭細節上正確的結果,不但讓電影的成果打折扣,也讓他錯失替理論辯駁的機會。安德森的史實箭術會作為Combat Archery運動技巧繼續存在,理論則會繼續等待駁斥或證明。短時間內,這還會是一場「沒有證據證明存在,也沒有證據證明不存在」的邏輯論戰。
編按:本文寫於2019年3月18日,原文在此:
https://medium.com/@ravents645/%E7%BE%85%E8%B3%93%E6%BC%A2%E5%B4%9B%E8%B5%B7-%E4%BF%A0%E7%9B%9C%E7%9A%84%E5%8F%B2%E5%AF%A6%E7%AE%AD%E8%A1%93-1e2fb4a7e96e
Huginthink
Huginthink
半理組半文組的台灣人。電影、電視、動畫、漫畫跟小說,或許還有其他的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