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肉體與機器合而為一,人類是不是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英、日暢銷!!日本亞馬遜「科學家回憶錄類」、「電腦科學類」榜首
《太陽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外媒力薦
沈心慧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
徐國鎧 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張禎元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陳良基 前科技部長
陳潔如 若水國際執行長
劉益宏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感動推薦
「只要跟隨幾項強大的宇宙潛規則,探索存在的意義其實意外地簡單。第一,科學是通往神奇境地的唯一道路。第二,人類因打破既定規則而偉大。最後,愛終究能戰勝一切。」──本書作者 彼得.史考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
他用勇氣、科學與愛,把自己的一生當作一場實驗,
讓生命黑暗之處有光,也替我們預演了人類的未來。
2017年,彼得被確診為漸凍症──一種平均餘命只有兩年的致命性疾病。然而,他不願和其他漸凍症病人一樣,只能痛苦地失能直到死去,他選擇把自己當作高科技發展之下的白老鼠,讓科技取代他即將失去的言語、行動及感官能力,成為「彼得2.0」──史上第一位完整的賽伯格(半機器人)。
他的站立式輪椅能讓他或坐或躺,甚至能起身演講;一套符合他性格的合成語音系統能發出與他先前一模一樣的聲音,他也能用雙眼來打字,或藉由人工智慧直接做出反應。高解析度虛擬化身能代替他參加線上會議,能與人溝通,也能按照情境做出表情。此外,他計畫在未來裝上連身機器人,讓機械引導他的肢體移動或抓握物品;他也計畫擁有一個實體的化身,只需遠端操控,機器人便能代替他四處旅行,而他在家裡就能盡覽沿途美景⋯⋯。
彼得透過這本書記錄他從求學到罹病後的人生,或許他的種種決定在當下都被視為是種反叛,然而無論是試圖打破醫界普遍把漸凍症視為不治之症的僵固信念,或是不畏建制派體系的壓迫、敢於認同自己的同志身分,都是他追求自我本質的過程,同時也使他成為先行者,為所有與他有相似經歷的人們帶來希望。
這是一本勇氣之書,書中處處可見彼得面對命運時的勇氣與幽默。同時也是一本科技之書,讓我們從中思考當科技取代了言語、行動和我們所處的世界,人類與機器的界線在哪裡?死亡會因此消失嗎?與機器結合是對抗人體衰老的解方嗎?最後,這也是一本愛之書,你將看見那早已超越時空、生死,並且即使遭受迫害仍然無懼的愛。
▌國內推薦──
面對身體障礙,你看到的是限制還是創新的機會?彼得選擇將漸凍症帶來的障礙化為科技創新與人類不斷進化的原動力。他充滿熱情且勇於實踐理想的人生經歷,啟發你我看見「Tech for Good」的可能性──當科技結合人類的智慧與能力,可以提升身而為人的價值與生命志趣。無論身處哪一個專業領域,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彼得一樣,起身行動,打造更美好的未來社會2.0。──陳潔如 若水國際執行長
▌海外好評──
「彼得這本不凡的自傳提醒我們身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以及過著充滿愛的生活有多麼重要。 它讓我們看見逆境可以培養堅韌,面對難以克服的挑戰可以讓我們找到繼續戰鬥的力量。」──伊恩.坎寧(Iain Canning),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導演
「本書精采地描述了身而為人的意義,以及科技可以為我們實現什麼。」──《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彼得的故事絕對是你所聽過最與眾不同的故事之一。 我迫不及待想邀請更多人讀它。」──英國國寶級演員暨作家 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
「一個非凡的故事。……它將讓你徹底地意識到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廣播時報》(Radio Times)
「令人信服。…… 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說的是一個愛情故事,而不是成為機器人的技術性細節。」──《泰晤士報》(The Times)
「令人驚訝的是,彼得始終如一地樂觀、勇敢,他也找到了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即便這個問題讓英國最聰明的頭腦都感到相當困惑。」──《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一個高潮迭起的愛情故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迷人且極其感人。」──《太陽報》(Sun)
作者介紹
彼得.史考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
英格蘭裔美國機器人專家,他是由英國運動神經元病協會(Motor Neurone Disease Association)和多家企業——包括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勞斯萊斯(Rolls-Royce)、DXC和埃森哲(Accenture)——共同發起的Next Generation Think Tank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該項目的所有研究成果都致力於研究如何借助尖端科技的力量讓身患嚴重殘疾的人更好地生活。第四頻道(Channel 4)黃金時段紀錄片記錄了他成為世界上首位完整的賽伯格的歷程,將於2020年初播出。他正在組建史考特-摩根基金會(Scott-Morgan Foundation),這是一個致力於改變人類意義的慈善組織。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彼得將他在複雜系統動力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開拓性的技術,以解碼隱藏的社會運作模式,從而對未來進行預測和選擇性地重構。他是組織、社會團體、文化和全球系統所遵循的不成文規則方面的權威,正是這些規則決定了它們將如何發展。
他在美國和英國擁有各半相似的職業生涯,目前與丈夫法蘭西斯住在英格蘭的托基。他們自1979年以來一直是伴侶。2005年12月21日,在同志民事伴侶關係合法化的第一天,他們是首對進行儀式的新人。2009年,這段婚姻被認為是一段完整的婚姻。
2017年,彼得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MND,也被稱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只能再活兩年。對彼得而言這絕不是一個挫折,而是進行突破性研究的一個無法再來的機會。基於他對高科技將如何發展的獨特見解,以及現在對運動神經元疾病臨床護理的不成文規則的分析,他計畫不僅要生存下去,還要好好地生活幾十年,並確保所學到的經驗能夠幫助每個嚴重殘疾的人,即使只是因為「年老」。對他來說,這項研究毫不誇張地就是他一生的實驗。
城邦讀書花園|https://bit.ly/3qJ1aCn
博客來|https://bit.ly/33Y3Y6U
誠品|https://bit.ly/3zjm27h
讀冊|https://bit.ly/3JBX8EA
金石堂|https://bit.ly/3ePKFPe
Momo|https://bit.ly/3FSZv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