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年的守护 华侨报德善堂的今与昔(八)

2022/01/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善生善教
在日军的胁迫下,教育部做出决议,于1939年5月封闭华校,并规定,凡泰文初小尚未毕业的华校学生和年龄在7-14岁的华侨子女,一律被勒令到国立或县立泰文学校接受泰文初小的强迫教育。
293所华校全部关闭,成千上万华侨子女面临失学。封闭学校前夕,孩子们聚集在校园里抱头痛哭,久久不愿离开,此情此景让人不忍猝视。哪里可以为孩子们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如何能让孩子们继续学业?就在家长们震惊与无奈之时,时任报德善堂董事长蚁光炎也在与几所学校校长磋商,大家集思广益,动用各种力量开始多方联系,寻求解决之道。
钱,花掉了可以再赚,读书的时间错过了,就难以挽回。蚁光炎与各位侨领们经过认真思考,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云南昆明筹建一所可以收纳侨生的学校,让孩子们可以继续读书。蚁光炎等人一边筹建学校,一边安排侨生陆续回国。
受多种因素限制,能够回国读书的侨生仅限于小学和中学,他们大都出生在泰国,从来没有过独自离家远行的经历,但潮人的后代都有着潮人的骨气和性格,无论此去多么艰难坎坷,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发了。孩子们相互帮扶着,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向北、向北,去投奔那张安静的书桌。
在蚁光炎、报德善堂同仁及多位华人侨领的共同努力下,1939年12月5日,“暹罗联立育侨中学”借用昆明兴隆街昆华小学校舍正式成立并开学,辗转数千公里的学生们也已相继抵达昆明。尽管事发突然,能够提供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昆明的气候和饮食习惯与泰国也有很大不同,但没有任何人抱怨。因战乱中断数月的学业终于可以接续,他们终于可以继续求学了。
那是一所古旧的学校,校门很窄,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才进入校舍。舍内只有一小块空地可供活动,除了一间两层小木楼外,全是平房。课室、办公室、宿舍、浴室、厨房挤在这小小的空间内,局促而狭小。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校舍,依旧难以维系。时隔不久,日军开始轰炸昆明。轰炸机的轰鸣声、防空警报的嘶鸣声,无日无之。炮火硝烟中,隆隆的轰炸声、死伤者的哀鸣声,此起彼伏,师生们每一天都在惊恐中提心吊胆地度日。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孩子们可以安心读书,老师们决定再次觅址迁校。
兵荒马乱之中,每个人都生死未卜,搬迁学校谈何容易?经费、校址、行走路线,事事处处都布满了艰辛。好在蚁光炎、余子亮、洪鉴遍等侨领早有思想准备,预先就一直在筹措备用资金,在他们的帮助下,迁校的经费得以解决。1940年10月,学校全体师生从昆明乘窄轨火车出发,途径呈贡县,再骑小驴半小时到达龙街镇的龙翔寺。这座建在半山丛林中的三进深的大寺,成为了侨生们新的校舍。佛祖慈悲的地俯视和庇护着这些历经艰险的孩子们,聆听着他们的朗朗读书声。侨生们搬迁仅仅一个月后,就传来育侨中学在昆明兴隆街的校园被日军飞机轰炸的消息,炮火之中,校址被彻底夷为平地。这个消息让远在数千里外的蚁光炎也感到心有余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拥有值得投奔的远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