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接觸烘焙的話....

剛開始接觸烘焙的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剛開始接觸烘焙咖啡豆的人,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咖啡生豆怎麼挑,通常會陷入"我該選擇哪台烘豆機"的困擾。

現在市面上的烘豆機琳瑯滿目,有大有小,電熱瓦斯紅外線都有,到底該怎麼選擇?

就我個人的看法,其實跟買車差不多,第一次買車的人總是又挑又選,詳讀各種資料,比較不同品牌的差異,總是期待自己第一台車的選擇是"完美"的,重點在於"選擇"。

產品有可能是完美的嗎?只要是物品,除非先過個數十年或上百年,不然該物品,尤其是設備,再被使用過後的當下,很難超過原有的售價;而設備本身會因為時代而逐漸改善,老物品有其時代的美感與記憶,新產品則是適應當下環境的需求。

在產品只是適用於當下的狀況,一般剛開始烘焙的玩家,最期待的是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所謂的正確是怎麼被評定的?大多也不過是人云亦云,機器怎麼使用,最終還是看使用者,有人用手網可以烘焙出讓專業烘焙店家自嘆不如的咖啡豆,但這能說手網是最正確的選擇嗎?
最終還是要看購買者自己的想法。

我個人建議一開始選擇烘豆機的幾個考慮因素:

  1. 預算:就是你打算花多少錢在購買烘豆機上,這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我也很想買台雙B的跑車,但預算只能買二手的小貨車一樣。預算在這件事情上決定了我們能夠選擇的範圍。
  2. 空間:烘豆機可以放置的空間,包括了你操作機器的空間;其實烘焙咖啡豆所需的空間會因為人類的活動項目而有所差異,主要還要考慮到諸如生豆的存放、熟豆的包裝、沖煮的設備等等,一開始烘豆當然沒有那麼大的空間需求,但是考量到烘豆機本身的體積還有操作者的動線,空間該如何應用就是除了預算外必須考慮的重點了。
  3. 烘焙量:烘焙量影響了烘豆機的大小與排煙量,也會影響到熱源的選擇,其實在預算內能選擇的烘焙量就那些,預算高,烘焙量就大,反之預算低,烘焙量就小;相較於早期烘焙咖啡豆主要為營業銷售的前提,現在更多的是烘給自己喝,烘給自己喝的話,最大的困擾則是怎麼喝的完,較大的烘焙量可以提供穩定的烘焙過程,相對的如果沒辦法喝完自己烘的咖啡豆,找人來喝或是贈豆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也不是能一直送豆子出去?自烘自喝的狀況下,少量烘焙確實是個蠻好的方向。

至於烘豆機能不能做為二手設備再轉售?這也僅是價格問題,賣的夠便宜都會有人買.....
經常有人問哪台烘豆機適合新手,其實任何一台烘豆機都適合新手,烘豆機僅是協助人類烘焙咖啡豆的設備而已,在現有的選擇中去學習,這也是一種樂趣。

所以呢?買的起又看的順眼的烘豆機就是最好的選擇了。跟買車一樣,無論這車評價多好,開車的人還是自己....

avatar-img
SOLIDER TSAI的沙龍
2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OLIDER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型烘豆機的商品化大概是這幾年才蓬勃發展,主要的原因是廠商發現了這個市場是有需求的,而製作上好像沒那麼多的眉眉角角,為了公司的存續,於是投入烘豆機的廠商就變多了。 重點在於麵包師傅,這是每天製作麵包維生的職人,所以非常清楚自己每天要用的設備,相關設備廠商的品牌也是知之甚詳,畢竟每天都要使用的。
 最近在思考設計與價值之間的差異。 其實是從之前的父親生意因為客戶倒帳造成的連鎖性跳票,後續產生的一些現象去討論的。直接從物品本身的價值來思考,跳票後,廠商因為怕收不到後續的貨款→用貨品代替貨款。 這裡就有一點很有趣的狀況了,這些貨品本身的價值是?貨品本身有多少價值?這些價值是固定的嗎? 事實上,有
很久沒有手網烘焙,想說可以做些心得分享,所以先複習一下,再看看要怎麼歸納重點。 手網作為烘焙入門來說也是近幾年的事,不過台灣製造的烘豆機越來越多,似乎使用的人口變得較少了? 手網的烘焙方式大多數人都是從田口護寫的咖啡大全中得到的,而咖啡大全中所表示的烘焙方式相當的容易入門,因為看起來很簡單。 是的,
當下逐漸構建初對於烘焙咖啡的概念的同時,需要一起建立的是對於美味的看法,或者說是定義。 一開始嘗試麻辣鍋的人,大概對於怎麼有辦法把紅通通的辣油放進嘴裡這件事情存疑;對於喜歡吃麻辣鍋的人,可以在辣味之後品嘗出麻、香等其他味道,並對麻辣鍋湯底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腦中對於麻辣鍋的資料建立,
如何確認烘焙的成功與否?要從你訂立的目標來確定。 用水煮蛋來舉個例子,這次的目標是做出溏心蛋,蛋白全熟的基礎上,蛋黃呈現半凝固的狀態,選擇哪種雞蛋?要用多大的鍋子?用多少水?水滾後維持幾秒關火?保溫多久時間?因為無法看穿雞蛋內部的蛋黃狀態,只能用”經驗”來判斷,而經驗的累積就是從失敗開始的。 無論如
咖啡的烘焙度 烘焙咖啡的過程中,對於何時該下豆,每個烘豆師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對於何時下豆的描述或是烘焙度的描述,則是烘焙者溝通飲用者的一種有效方式。 語言的作用是形成讓雙方可以溝通的平台,烘焙度的表示則基於烘焙者要表達該批烘焙咖啡豆的烘焙狀態而提出。 當然,這就要討論到烘焙度的描述基礎了,烘焙度的
小型烘豆機的商品化大概是這幾年才蓬勃發展,主要的原因是廠商發現了這個市場是有需求的,而製作上好像沒那麼多的眉眉角角,為了公司的存續,於是投入烘豆機的廠商就變多了。 重點在於麵包師傅,這是每天製作麵包維生的職人,所以非常清楚自己每天要用的設備,相關設備廠商的品牌也是知之甚詳,畢竟每天都要使用的。
 最近在思考設計與價值之間的差異。 其實是從之前的父親生意因為客戶倒帳造成的連鎖性跳票,後續產生的一些現象去討論的。直接從物品本身的價值來思考,跳票後,廠商因為怕收不到後續的貨款→用貨品代替貨款。 這裡就有一點很有趣的狀況了,這些貨品本身的價值是?貨品本身有多少價值?這些價值是固定的嗎? 事實上,有
很久沒有手網烘焙,想說可以做些心得分享,所以先複習一下,再看看要怎麼歸納重點。 手網作為烘焙入門來說也是近幾年的事,不過台灣製造的烘豆機越來越多,似乎使用的人口變得較少了? 手網的烘焙方式大多數人都是從田口護寫的咖啡大全中得到的,而咖啡大全中所表示的烘焙方式相當的容易入門,因為看起來很簡單。 是的,
當下逐漸構建初對於烘焙咖啡的概念的同時,需要一起建立的是對於美味的看法,或者說是定義。 一開始嘗試麻辣鍋的人,大概對於怎麼有辦法把紅通通的辣油放進嘴裡這件事情存疑;對於喜歡吃麻辣鍋的人,可以在辣味之後品嘗出麻、香等其他味道,並對麻辣鍋湯底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腦中對於麻辣鍋的資料建立,
如何確認烘焙的成功與否?要從你訂立的目標來確定。 用水煮蛋來舉個例子,這次的目標是做出溏心蛋,蛋白全熟的基礎上,蛋黃呈現半凝固的狀態,選擇哪種雞蛋?要用多大的鍋子?用多少水?水滾後維持幾秒關火?保溫多久時間?因為無法看穿雞蛋內部的蛋黃狀態,只能用”經驗”來判斷,而經驗的累積就是從失敗開始的。 無論如
咖啡的烘焙度 烘焙咖啡的過程中,對於何時該下豆,每個烘豆師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對於何時下豆的描述或是烘焙度的描述,則是烘焙者溝通飲用者的一種有效方式。 語言的作用是形成讓雙方可以溝通的平台,烘焙度的表示則基於烘焙者要表達該批烘焙咖啡豆的烘焙狀態而提出。 當然,這就要討論到烘焙度的描述基礎了,烘焙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