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做藝術,也可以追求效率嗎?

2022/01/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高中畢業,我對人生非常迷惘。
剛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在教務處電腦查榜看到自己上了台大,終於卸下重擔與忐忑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簡短輕盈,卻又無比沈重的問句:
「然後呢?」
「三年來我的人生就為了考上台大而活,現在我考上了,然後呢?」
放榜當下的心情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昆德拉所謂「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人生的意義」就好像小屁孩抽疊疊樂一樣砰一聲垮掉。那一刻開始我活在意義的真空裡頭,我急著想找到意義,每個月找教會的牧師聊天,聊的內容大多都忘了,只記得他曾給的一句忠告:
「生命的成長不能追求效率」
時間快轉十年,我從不紅的喜劇演員換上製作人身份,在新創公司上班,試著學習商業思維,私心地想要將商場學到的方法論,運用在喜劇創作上。我曾經設定目標讓自己去追跑,例如「半年內youtube頻道訂閱要達到1萬人」之類的,但總說不出來哪裡怪怪的,也總是不了了之。
我心裡頭思考的問題是:難道創作就無法追求效率,只能在一片混亂中期望自己能成功嗎?

直到我看到這本書:
作者Nick Winter用三個月寫完這本書,同時完成了17項計畫:創立一間新創公司、發行iphone App、學會3000中文單字、馬拉松訓練、滑滑板、跳傘、讀20本書...並且保持每天8小時睡眠,跟100個朋友出去玩、約會10次,還幫自己量測開心指標從6.3進步到7.3分。就是個瘋子。
書中提出一個經典的動機公式:《動機=(期望*價值)/(分心*拖延)》
Winters在書中提到他的開發App的過程中遇到撞牆期,他發現他的App充滿了bug,但他已經完全失去動力繼續開發了。身為一個生活黑客,他選擇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動機公式。從小地方著手,先把可以用的功能做出來(高期望、高價值的工作事項),再來debug(低價值工作事項)。
動機公式
重點是,他在安排執行計畫時以「工作時數」作為目標,而非「顧客滿意度」。只專注在他可以控制的事情,也就是他投入多少時間在開發App上,刻意忽略外在成果上他取得初期的成就感,做好這件工作的動機慢慢恢復,並且比之前更加高漲。
這背後的核心哲學是:我們對外部世界是幾乎沒有可控權的,但對於自己的行為與內在有絕對的控制——非常斯多葛學派的思想。

至此,我終於抓出「創作過程」的底層邏輯:「創作要追求的INPUT,而非OUTPUT。」
我認為不論你做什麼創作,作品好壞是完全運氣決定。創作者的責任是完成這個作品並且對作品負責,而非決定作品好壞。一旦按下「發布」按鈕之後,這件作品就與你完全無關,剩下的要喜歡與否,要如何解讀,就是觀眾的課題了。
寫笑話好不好笑、拍YT影片觀看次數要達到多少、做不插電cover翻唱要發幾隻片才能達到年收百萬...完全是觀眾決定,而創作者沒有任何控制權。
也因此,我認為執著在作品表現如何,拍出來的影片觀看次數多少,就是執著一個自己完全無法掌控的數字。創作者只能努力做好你的本分,剩下的不是你的課題,是觀眾的。
這不是說我從此不管觀眾意見,只做我想做的東西了。我的意思是,這些作品的數字(觀看、訂閱、收入)只是一個反饋,而非目標。身為一個創作者,你的目標應該是持續修正你的產出、磨練技藝,而非追求數字反饋作為目標。當反饋被誤認為目標時,那就非常危險了。
因為當反饋變成目標,你會開始變成一個people pleaser,在每一隻影片懇求觀眾訂閱,每一場表演裡懇求觀眾笑一笑,懇求每一個人喜歡你。
當反饋變成目標,你就是把你的人生意義綁定在一個你完全無法控制的東西上:他人的想法。你可以想像這樣生活十年,你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你活得了十年的話。
重申一次,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完全不在乎這些數字,而是應該區分反饋與目標的差別。也因為這兩者非常容易被搞混,才會導致創作者的自我混亂。畢竟商業思維下,說出「今年要做個五千萬!」是很理所當然的「目標」。
而創作者的世界是一個鏡像世界(李笑來的概念),創作者不應該說「今年要做個五千萬票房!」或甚至說出「今年要辦三場演唱會!」這種參雜任何不可控因素的目標。
創作者唯一能說出口的目標應該聽起來像這樣:「今年要投入2000小時在寫笑話/拍影片/練琴/畫畫...」因為你只有對自己的投入,那些INPUT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剩下那些你所不能控制的成果,我統稱為OUTPUT。
放下那些阻礙你創作的思維吧。
商業思維下習慣管理OUTPUT,不論是KPI、OKR、OGSM、PDCA等任何流派,要看的都是「最後產出的那個數字」,因為「賺錢」是商業的最終目標。
但是創作的最終目標是「成長」,而且是「生命的成長」,也因此,生命的成長的OUTPUT不能追求效率。但是你可以針對「投入在生命成長的努力INPUT」這個節點追求效率。
身為創作者,你可以追蹤這週花了幾個小時在創作,這個月交出幾篇作品,練習了幾場表演。你不需要追蹤這些作品與表演的成績如何,那些都是參雜極大運氣成分的參考依據。你可以根據那些反饋修正作品,但那不是你要追求的東西。畢竟,在你交出作品之後,成功與否,剩下的一切都是運氣了。
其實舉凡牽扯到運氣成分的任何領域都有這樣的特點。例如約會,你如果曾經設定過「一年內找到適合結婚的真命天子/女」這樣的目標,99.9%的機率是以自我痛苦與失敗收場,因為這是追求OUTPUT的思維,真命天子/女的出現與否並非你可以完全控制的。
愛情的本質就是兩個人一問彼此「你等等想吃什麼」,直到一方老死。其實戀愛也沒那麼重要啦
但「一年內參加兩次魅力工作坊、認識50個新對象」這樣的目標是你可以完全控制的,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到自己能做的,剩下全部都是運氣了。
聽起來有點Sad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2會員
81內容數
我是個用幹話抄書的喜劇演員,每天都會發一篇文。 《書不起》,寫給創作者的思維升級電子報。 成為前 3000 位訂閱者 : chiukaun.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