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要亂寫-挔柴添火著(Hiannh tshâ thinn hué to̍h/tō)

信不要亂寫-挔柴添火著(Hiannh tshâ thinn hué to̍h/t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發文日期2021.12.19)

加碼一句俗諺「挔柴添火著(Hiannh tshâ thinn hué to̍h/tō)」。

例句:Īn老爸手寫ê彼張批,對伊根本是挔柴添火著。

其實比較多人知道的可能會是「燃柴添火著(Hiânn tshâ thinn hué to̍h/tō)」,不過如果你仔細分辨,會發現道地的台語俗諺說的是「挔柴添火著」。「挔(hiannh)」這個字是教育部選擇的代用字,不同的字╱辭典也有不同的選字。

Hiannh是個動詞,指的是用手及臂環抱、把東西塞在腋下空間攜帶,通常這攜帶的東西,都稍有體積,所以需要用手臂的長度固定物體才比較好搬運,並且這個動詞後的受詞,最常被用來連接衣物布料類的物品,例如「挔被(hiannh-phuē)」、「挔衫(hiannh-sann),小時候家人洗完衣服,會把每個人的衣物分開折好,再疊成一疊一疊,這時候就會被說「XXX,共你ê衫hiannh去房間!」

也許是因為hiannh的受詞大部份是衣物,教育部選用了「挔」這個字,事實上這個動詞的使用,只要你腋下空間夠大(?)也是可以用來攜帶其他物品的,例如開頭的俗諺裡的「hiannh 柴」,或是「hiannh冊」、「hiannh蓆仔」等等。所以我對這個選字多少是有些保留的,暫且我們就都用hiannh來代表吧!

好!回到我們的俗諺本身。「Hiannh柴添火著」,指的就是「抱薪救火」,本來想要出手幫忙滅火,結果不出手不打緊,一出手就讓事情更加「炎上」、情況更加慘烈,這種情形就叫「Hiannh柴添火著。」

我們來練習一下例句:「Īn老爸手寫ê彼張批,對伊根本是挔柴添火著。(Īn lāu-pē tshiú- siá ê hit tiunn phue/phe, tuì ī kin-pún tio̍h sī hiannh tshâ thinn hué to̍h/tō)

※「批」同時標註現在比較通用的phue及宜蘭漳腔的phe。

※著火的「著」的宜蘭腔一樣有8調變7調的特性,一樣二個都標一下供參考。

---
以上內容延伸自Podcast頻道「亞特聊聊天
---
跟我聊聊
Instagram︱亞特聊聊天
Facebook︱亞特聊聊天
---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pay.firstory.me/user/atlantis-talk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wp7qhb1b9xs08583nievsp4?m=comment

avatar-img
【亞特聊聊天丨台語Podcast放送】播音室
12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至今日,網路辭典已經有許多可以參照的來源了,舉例來說 ,不論是《甘字典》或《臺日典》都只收錄「si̍t」這個正音,《教典》則多收了tsi̍t/ti̍t做為俗音,俗音指的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唸錯,日常生活也就這樣過。
「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Tíng-káng ū miâ-siann, ē-káng siāng tshut-miâ.」很多網路文章引交通部航港局的社群平台發文,認為頂港指的是淡水港與基隆港,下港指的是安平港與高雄港,這是一百多年前台灣幾個國際型商港的稱呼。 但,真的是這樣嗎?
牛粒/gû-lia̍p,據說是日本時代隨著喫茶店文化來到台灣的小西點,一說原型是法國的手指餅乾「biscuits à la cuillère」(雖然cuillère原意是湯匙),當年台語取其最後一字發音譯為「牛粒」或「牛力/gû-li̍k」
時至今日,網路辭典已經有許多可以參照的來源了,舉例來說 ,不論是《甘字典》或《臺日典》都只收錄「si̍t」這個正音,《教典》則多收了tsi̍t/ti̍t做為俗音,俗音指的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唸錯,日常生活也就這樣過。
「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Tíng-káng ū miâ-siann, ē-káng siāng tshut-miâ.」很多網路文章引交通部航港局的社群平台發文,認為頂港指的是淡水港與基隆港,下港指的是安平港與高雄港,這是一百多年前台灣幾個國際型商港的稱呼。 但,真的是這樣嗎?
牛粒/gû-lia̍p,據說是日本時代隨著喫茶店文化來到台灣的小西點,一說原型是法國的手指餅乾「biscuits à la cuillère」(雖然cuillère原意是湯匙),當年台語取其最後一字發音譯為「牛粒」或「牛力/gû-l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