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奧運
方格精選

這或許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奧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想用這張照片及一個故事,解釋我心中的完美人格。

1968年奧運,Peter Norman、Tommie Smith與John Carlos一生奮鬥的故事

1968年奧運,Peter Norman、Tommie Smith與John Carlos一生奮鬥的故事

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澳洲人Peter Norman在200公尺項目上得到銀牌,當時的金牌及銅牌是美國黑人選手Tommie Smith和John Carlos,他們兩個準備要在胸口別上人權徽章,配戴黑手套(象徵為黑人人權奮戰)並赤腳(象徵黑人貧窮處境)走上頒獎台。

1968年是什麼概念?那是美國種族衝突最嚴重的年代,黑人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 20世紀最偉大演講《I have a dream》講者)就在那年被刺殺,種族主義人士不斷用最極端地方法威脅恐嚇黑人的生命安全。而就在那年奧運,Smith和Carlos計畫在全世界鎂光燈的焦點下,宣示他們要為自己種族的平權奮戰。

很勇敢、很偉大,但,這本來不關旁邊那個白人Peter Norman的事。

當時澳洲也和美國一樣有著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兩人怕連累到同台的Norman,於是先找到他,試探地問:「你相信人權嗎?」Norman說信,他們又問:「你相信神嗎?」Norman也說他相信,於是他們把計畫說了出來,希望Norman可以選擇裝作不知情甚至不同台,但請不要阻止他們。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Peter Norman回答:「 I will stand with you. 」

不僅如此,Norman還要了一枚人權徽章,和兩位黑人一樣,把徽章別在胸口,然後跟他們一起走上頒獎台,於是才有了這張經典的照片。他可以選擇不上台,也可以默默領獎離開,但Norman選擇在種族衝突最激烈的時刻,以白人社群一員的身分和黑人站在一起,向全世界的觀眾宣示:人權是平等的,人權是不分種族的。

可惜真實世界並不浪漫。事後,Smith與Carlos馬上被踢出美國代表隊並逐出選手村,而Norman,即使一直保持良好的出賽紀錄,仍被剝奪了1972年奧運的參賽資格。在白人社會的不諒解甚至排擠之下,他罹患了憂鬱症,只能當體育老師並偶爾打打零工為生。Carlos在接受專訪時曾說:「那天之後,Norman必須面對整個國家,而他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

曾有一次,Norman有機會挽救自己的體育生涯。2000年雪梨奧運之前,奧運籌備會找上Norman,希望他可以公開譴責當年Smith和Carlos那舉拳奮戰的姿態是撕裂族群。如此一來,他就可以在奧運籌備會得到一份工作,並以澳洲史上最快的男人的身分,光榮地在本國舉辦的奧運接受表揚。

但Norman拒絕了,面對這樣一個可以在自己國家重新踏上奧運殿堂的機會,他想也不想地拒絕了。

最終,2006年,在長期憂鬱症及酗酒之下,64歲的Peter Norman因突發性心臟病而去世,終生未獲得平反。而在喪禮上為他抬棺的,正是下圖中,特地從美國飛來的一生摯友,Tommie Smith and John Carlos。

Tommie Smith和John Carlos為Peter Norman抬棺

Tommie Smith和John Carlos為Peter Norman抬棺

究竟何謂完美的人格者?在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也就是人究竟是作為社群的一員、抑或是僅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之間,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對我而言,人很難是純粹的個人或社群主義者,但在兩者之間,我會把人分成三個等次:

最下等的,就是「面對利益,選擇當能拿得多的社群主義者,面對責任,選擇當承擔得少的個人主義者」。國民黨的政二代就是如此,他們利用國民黨乃至於中華民國這個社群的紅利,取得社會或經濟上的優勢,但面對轉型正義時,他們卻說那是過去的事,於他們個人並沒有責任,在個人與社群間,他們毫無原則地追逐著利益而擺盪著。

中等的,是我們一般人,不一定是個人或是社群主義者,但有自我依循的道德標準。例如,當慈愛的父親欠下債務,我們可能會選擇當社群主義者,認定自己有替家庭這個社群還債的義務,但如果這是一個好賭成性的父親,那我們也可以主張自己是個人主義者,不應該替父親還款。這跟下等人的差別在,我們判斷事情的標準是道德,不僅是利益而已。

而上等人,正好與下等人相反,他們是「面對責任,選擇承擔自我社群的歷史,面對利益,僅取自我努力之所得」,就如同Peter Norman,他選擇承擔白人長期壓迫有色人種的歷史共業,勇敢地為人權的平等發聲,即使因此失去了白人社會的紅利,受到社會排擠乃至孤老一生也從不後悔。

這故事中的三個人,無疑都擁有偉大的人格。所有受壓迫的族群,都應該學習Smith及Carlos,堅毅勇敢地為自己的族群抗爭,而比起受迫者的反抗,壓迫者的自覺更難,因為受迫者在抗爭中並沒什麼好失去的,但壓迫者要加入平權運動,卻要先放棄自己的社群紅利,這正是Norman的偉大之處。

1968年的奧運不知道精不精彩,但肯定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競技。那是三個偉大的人格者,與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之間,持續了一生的競技,他們是:

Tommie Smith(1944 — )

John Carlos(1945 — )

Peter Norman (1942 — 2006)。

致敬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紀念雕像

致敬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紀念雕像

後記:

2005年,Norman過世前一年,Smith與Carlos的母校聖荷西大學決定在校內立起「致敬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的紀念雕像,但Norman要求把他的位置空下來,他說,希望每個支持人權平等運動的人,都能來到雕像前,站上他的位置,思考人權的得來不易然後拍照留念。言下之意,他並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情,他只是代表了所有人權支持者站在那個地方,他覺得那裡可以站任何人,任何人也都應該站上去。

2012年,澳洲國會正式通過提案向Peter Norman道歉,承認他在1968年奧運的行為是勇敢無畏的,也承認是他們剝奪了Norman在1972年奧運的參賽資格,並感謝他為人權平等所付出的努力。只是此時,距離Norman過世已6年。

2019年,在Norman的家鄉墨爾本,豎起了一座他的雕像,正好與聖荷西大學的雕像相反,這座雕像只有Peter Norman一人以及「2」這個數字,紀念這位奧運史上最偉大的銀牌

Peter Norman的母親及女兒與他的雕像合照

Peter Norman的母親及女兒與他的雕像合照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在蔣經國執政期間有了巨大提升,這才是他們緬懷蔣經國時光的主因,但是人類的思考運作方式,讓我們只會看到一個整體的蔣經國印象。我們當然可以分析他在經濟、⺠主、自由與人權等等各方面的表現,但整體印象並不會是各項分析的總和,甚至這些分析往往還反過來受到印象的影響。
哪一種理想主義者,會無法在林靜儀跟顏寬恒之間做選擇?會無法判斷林昶佐的罷免案有沒有合理性?
如何避免孩子把哭鬧當成手段?我想大概所有新手爸媽都google過這題,而答案不外乎是別在孩子哭鬧時滿足他的需求。即使在他諸多需求中,有某幾項需求是可以討論的,你也要讓他知道討論必須在冷靜、理性下進行,而不是依靠哭鬧。
蔡英文不斷對選民強調:「公投沒有政黨勝負,四大公投關係台灣的未來,我們要用最理性的態度思考。」朱立倫則是呼籲:「大家不用再宣傳公投的內容,就叫做倒閣公投,全部投同意票。」
當政治跟黑道的權力牽涉其中,這居然能變成一個如此複雜的問題,讓這麼多人努力拿著放大鏡找顏寬恒優秀的品質,同時還對他的劣跡斑斑視若無睹,彷彿真的看不出兩者的巨大差距。顏家改變了這些人的價值觀,讓他們判斷力低落至斯還能以為自己這樣叫做客觀,能造成這種潛移默化影響的,才叫真正的權力。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
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在蔣經國執政期間有了巨大提升,這才是他們緬懷蔣經國時光的主因,但是人類的思考運作方式,讓我們只會看到一個整體的蔣經國印象。我們當然可以分析他在經濟、⺠主、自由與人權等等各方面的表現,但整體印象並不會是各項分析的總和,甚至這些分析往往還反過來受到印象的影響。
哪一種理想主義者,會無法在林靜儀跟顏寬恒之間做選擇?會無法判斷林昶佐的罷免案有沒有合理性?
如何避免孩子把哭鬧當成手段?我想大概所有新手爸媽都google過這題,而答案不外乎是別在孩子哭鬧時滿足他的需求。即使在他諸多需求中,有某幾項需求是可以討論的,你也要讓他知道討論必須在冷靜、理性下進行,而不是依靠哭鬧。
蔡英文不斷對選民強調:「公投沒有政黨勝負,四大公投關係台灣的未來,我們要用最理性的態度思考。」朱立倫則是呼籲:「大家不用再宣傳公投的內容,就叫做倒閣公投,全部投同意票。」
當政治跟黑道的權力牽涉其中,這居然能變成一個如此複雜的問題,讓這麼多人努力拿著放大鏡找顏寬恒優秀的品質,同時還對他的劣跡斑斑視若無睹,彷彿真的看不出兩者的巨大差距。顏家改變了這些人的價值觀,讓他們判斷力低落至斯還能以為自己這樣叫做客觀,能造成這種潛移默化影響的,才叫真正的權力。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