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問集]幾年之後的心理師市場會飽和嗎?\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2022/0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源最近有幾位資深的心理師在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臉書社團留下了令很多心理師很擔憂的事情,未來的幾年,心理師市場會飽和嗎?

有前輩表示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導致人口結構的改變,也有一說環境壓力增加以致於精神疾患的個案增加。不僅是時代上的問題,甚至是世代上還有另外一個壓力來自於臨床、諮商心理師的彼此空間的擠壓,在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彼此消長情況下誰也無法保證未來到底是大家廝殺的紅海市場?還是大家都能分一杯羹的藍海市場?

如果覺得很多問題如果都交給命運,環境,簡直就乾脆聽天由命我們就雙手一攤等著環境改變了。有這些想法是在所難免,難道我們無力挽回嗎?
這幾年做了「個人品牌」之後,發現其實不然,從市場思維就不是這樣了,既然有需求就會要有供給,然而,從何找到供應者(也就是找到心理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了。

先舉個例子,有兩個鞋商相約去非洲考察市場,看到非洲某個國家的人民都沒穿鞋子,A鞋商說這不是個好市場,因為人們都不穿鞋,而B鞋商則想這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因為人們都需要穿鞋。我們若覺得市場是大家一片哀嚎,自己也不會想出什麼好主意來。反觀,若跳出整個社會的框架,你所看到的,你所想到的就不會只有如此而已了!

對於先前前輩們提出來的問題,我相信這是十之八九會發生的,而我更擔心的不只是前面所提到的人口結構的改變、壓力的增加還是臨床與諮商的競合的無法改變的環境因素,而是心靈導師(星座,人類圖,紫微,塔羅,水晶球算命,生命靈數等等)的崛起,比我們想像得都更快席捲社會,特別是最近幾年相關的議題名列在排行榜上面,這類書籍淺顯易懂,很能抓住人心,一旦抓住了有興趣者的心,開課就很容易,一開課很多人學習後就乾脆自己收費做心靈導師。



不僅寫書,作Youtube, Podcast,在臉書社團中發文,讓一般民眾都會比較喜歡這些易學易懂,有趣的內容,很容易就收買了人心,所以不斷有廣告幫他們吸引需要的人(社區潛在的心理師的客群--這也是把心理困擾的人導入他們的潛在客戶群裡)。這讓我想到過去我們常常說有心理需要的人,會在全台灣廟宇逛過一圈以後,才會來找醫院看診。廟宇顯著,一般民眾相信,這些都是人們因為知道很多廟裡有改運,問事這些協助,若心理師沒有把自己讓需要的人知道,我們可能也會像前面排在這些心靈導師之後才會被選擇了。

是的,說道這邊有人會反駁,他們又沒有我們來得專業。這是沒錯,但是誰知道我們的專業到底有多專呢?不是念了碩士,考到證書,大家就知道我很專業喔!再說個例子,我加入一個臨床心理師數百人群組,當台北的臨床心理師知道有個案在桃園需要心理資源時,多數人都會在這個群組中詢問,有沒有臨床心理師在桃園擅長某某方面的治療,就會有熟悉當地有這方面專長臨床心理師po文說可以找某某某心理師,這個就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大家都有專業,卻不知道你在哪裡!

所以如何讓人知道我們的專業,讓人淺顯易懂,很有吸引力,透過書籍,文字,圖文等等,才能讓專業大眾化,知識普及化,吸引大家認識我們,才有可能讓需要的人找到我們啊!

“專業+行銷=變現”

經營個人品牌就相當的重要,個人品牌的內涵需要從基礎開始思考,思考你的受眾(TA),你的內容與呈現,你的露出管道等等都是需要學習的部分,到最後才可能讓真正需要你的人找得到你。

加入臉書社團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嗨!你遇到了難搞的長輩?還是混亂的失智症病患嗎?又讓你火冒三丈、無法入眠嗎? 當我們知道他背後的原因,便有可能理解他甚至解決他,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