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離職,想當自由工作者兼顧育兒、自我實現

過年後離職,想當自由工作者兼顧育兒、自我實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完年上班沒幾天,33歲的同事小宜,向她的主管提出想再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或直接離職的想法。

一方面,是孩子到初到托嬰中心不適應,持續感冒生病;另一方面是,育嬰留停一年重回職場,發現很多行銷設計手法翻新,覺得有點落伍跟不上,想要進修精進,但下班就得照顧孩子,孩子睡了之後,已疲累不堪,沒有精力及時間上線上課程。

自我精進VS當好媽媽兩難

她打算找保母來帶孩子,減少孩子在人多的托嬰中心一直交互傳染感冒,但適合的保母大約要4至5個月後,手上帶的幼兒去念幼兒園,才能接手。因此,這4至5個月期間,想自己帶小孩,抽空上線上課程,等小孩交給保母帶,再去學習更多新行銷設計技能。

小宜工作能力非常受主管肯定,但第一次育嬰留停期間,公司考量職缺僅一年,未招聘接替人力,一部份工作請公司內有相關技能的同事兼著做,另一部份改以外包方式消化她的工作。

然而,兼著做的同事原本業務負荷不小,且畢竟不是專業人才,勉強過關;外包部份溝通協調耗費很多時間,且作品水準不一定符合主管要求。

因此,主管很期待小宜回歸,但小宜回歸不到半年,就又想再申請育嬰留停一年,且留停之後,可能不會再回到公司上班,幸好小宜也知道公司的難處,主動表示,可以辦理離職,方便公司找專人來接替工作。

自我精進VS當好媽媽兩難。

自我精進VS當好媽媽兩難。

職業婦女的掙扎

主管聽出小宜兼顧工作及媽媽角色的兩難、期待自我成長的掙扎和徬徨,計畫精進技能後在家接案成為自由工作者,考量育嬰留停一年,就算重回公司可能也待不久,忍痛請小宜辦理離職。

屬於不同單位的我,非常可以體會小宜的處境,因為轉行之前,從事工時長、上下班時間不固定的媒體工作,對於兼顧家庭及照料孩子,更為困難。

從懷孕就開始為當母親付出辛苦代價,孕吐身體不適、挺著大肚子,一樣得跑新聞,跟電視台攝影大哥擠來擠去找位置採訪及拍照;請產假那一年,考績全單位最後一名,那時的主管說:「很抱歉,別人上班付出12個月,你只付出10個月。」

育嬰假妳敢申請嗎?

19年前,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剛發佈,當時在媒體工作的我,根本不敢奢望能請育嬰假,產假結束就回歸職場,幸好甫退休的婆婆願意帶孫子,但婆婆希望一年能和朋友出國旅遊兩次,每年特休假都用在婆婆出國期間帶小孩,直到兒子念幼兒園大班自己帶為止。

這幾年,從媒體朋友口中得知,有不少女記者請育嬰留停,這個辦法確實造福了職業婦女。
avatar-img
知秋的沙龍
148會員
412內容數
昔記者、今社畜。打打鍵盤,憶過去、聊生活、談工作、品美食、學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知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紅包這個問題,當場,有學員回答說,其實各行各業都差不多,例如公司採購,廠商也會來打通關,送紅包、送貴重禮物,有的採購會收,有的不會收。其實,記者也是這樣,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一昧付出情感和負擔家計,另一半不一定會感謝,有些人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或埋怨失去尊嚴,甚至像李泰伍一樣搞出外遇來。有類似經驗的已婚婦女,看到這部份劇情演出,一定咬牙切齒。
「後來才知道,那些『巧遇』其實是他刻意等候製造出的見面機會。你如果有心儀的女生,可以常去她會出現的教室、社團這些地方製造見面機會呀!碰到吃飯時間,就自然地問要不要一起去吃飯呀!」
兒子在選擇念那所大學時,強烈建議他到外地去念書,但他有點猶豫說:「媽,我高中社團朋友、學長很多人念這所大學,申請入學上的3所學校之中,也有這所,且這所大學在我們家附近,可以省去外宿、通車的費用吔!」 最後,兒子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朋友出生到念國小階段,和小琪住在同一社區,童年印象是小琪爸爸和媽媽很年輕就結婚,爸爸工作忙碌,時常應酬到很晚回家,且好像有紅粉知己,夫妻時常吵架,當家庭主婦的媽媽,在家帶小琪及哥哥,有時會拿孩子當出氣筒。 念國中時,朋友全家搬回小鎮,女同學小琪曾來造訪過幾次,後來漸漸失去音訊,只知遠嫁國外。
朋友的父親去世後,年邁的媽媽在小鎮獨居,早餐自理,中餐、晚餐由住在附近的大哥、二哥輪流送餐,兩人皆做小生意營生,協議的輪流的方式是一人負責一個月,多數是買便當或其他吃食,家裡有煮時才會打包家裡的飯菜送來。
對於紅包這個問題,當場,有學員回答說,其實各行各業都差不多,例如公司採購,廠商也會來打通關,送紅包、送貴重禮物,有的採購會收,有的不會收。其實,記者也是這樣,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一昧付出情感和負擔家計,另一半不一定會感謝,有些人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或埋怨失去尊嚴,甚至像李泰伍一樣搞出外遇來。有類似經驗的已婚婦女,看到這部份劇情演出,一定咬牙切齒。
「後來才知道,那些『巧遇』其實是他刻意等候製造出的見面機會。你如果有心儀的女生,可以常去她會出現的教室、社團這些地方製造見面機會呀!碰到吃飯時間,就自然地問要不要一起去吃飯呀!」
兒子在選擇念那所大學時,強烈建議他到外地去念書,但他有點猶豫說:「媽,我高中社團朋友、學長很多人念這所大學,申請入學上的3所學校之中,也有這所,且這所大學在我們家附近,可以省去外宿、通車的費用吔!」 最後,兒子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大學。
朋友出生到念國小階段,和小琪住在同一社區,童年印象是小琪爸爸和媽媽很年輕就結婚,爸爸工作忙碌,時常應酬到很晚回家,且好像有紅粉知己,夫妻時常吵架,當家庭主婦的媽媽,在家帶小琪及哥哥,有時會拿孩子當出氣筒。 念國中時,朋友全家搬回小鎮,女同學小琪曾來造訪過幾次,後來漸漸失去音訊,只知遠嫁國外。
朋友的父親去世後,年邁的媽媽在小鎮獨居,早餐自理,中餐、晚餐由住在附近的大哥、二哥輪流送餐,兩人皆做小生意營生,協議的輪流的方式是一人負責一個月,多數是買便當或其他吃食,家裡有煮時才會打包家裡的飯菜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