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倦怠》感想:千禧世代的疲憊與轉型焦慮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集體倦怠》已經是一種社會現象
在你心中,有「幸福」的「模樣」嗎?或許就只是一幀「一家四口,還有一隻狗」的全家福,那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期許,上大學才能有好工作的選擇權,好伴侶才是安享後半生的途徑,好兒女才是人生最大的圓滿,但是要符合這些「幸福的條件」,對於198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2000年左右進入大學的一代)而言,或許是「倦怠感」大於「幸福感」。
《集體倦怠》指出千禧世代面臨三大倦怠:成長倦怠、工作倦怠與親職倦怠,首先是「成長倦怠」,「千禧世代的父母」是歷經戰後經濟奇蹟的一代,是財富迅速累積的世代,憑著自律與努力,就可以達到「中產階級」的經濟水平,而「千禧世代的父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教養意識日漸抬頭,「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讓孩子長得像大樹一樣高」,替孩子設計好前往大學、工作,甚至伴侶選擇的人生計劃藍圖,「直升機父母」讓千禧世代的童年嚮往高學歷,且無法忍受無所事事的「暫停」時光,若無法保持前進,千禧世代的自我價值感便產生低落。
這樣的千禧世代,投身工作後,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傳統經濟結構不再穩固,所謂「大學 / 菁英教育」隨著「大學普及化」,自然也「不再菁英」,而走傳統學術路線的研究生,耗費過多的時間資本取得博士資格後,面對教職僧多粥少的現實,「兼任下流」、「流浪講師」也成為這時代的悲歌之一;而真正的危機是,千禧世代剛好處在科技新浪與傳統承繼,尷尬的交接期,科技 / 資訊語言之下,早慧型的創業者成為時代典範,社會也形成一股創意風潮,才華過人、工作狂人,是成功者的樣板;串流平台,讓傳統公司的業務,可以被外包約聘,零工經濟取代了傳統個體與企業之間的關係,而受到傳統教養的千禧世代,面對工作轉型,越來越難被納入體制的狀態,也會導致個人價值感低落,熱情殆盡,形成倦怠。
這樣的千禧世代,面對「養兒育女」的「幸福圖騰」,自然會感知是否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罔論社交平台的興起,「幸福嬰兒笑臉」勝過千言萬語,而相較於上一輩,千禧世代面對各種社交平台的「幸福展示」、「教養論述」,讓成為父母的千禧世代,更有跑不完的課程與目標,鉅細靡遺從胎教,一路到大學的「優秀教養」,都展示著「完美」之「必要」, 而千禧世代的女性,更是被「完美」折騰,在育兒期許與自我意識中拉扯。
為了活下去,不如躺平?
另一方面,「躺平」、「三拋到N拋」、「極簡」等思維,成為反動思潮,其較為積極的目標便是「FIRE(財務獨立或財富自由)」,離開幸福的刻板印象,至少有獨立的底氣,,儼然是2020年後的熱門語彙,如同新世代的嬉皮,也讓千禧世代與後浪重新思索:時代改變,幸福只有單一的模樣嗎?幾本書相應而生,如「Mz世代」、「高學歷的背債世代」等,都讓讀者可以重新再思索當代中年的轉型焦慮。
Anne Helen Pertersen
《集體倦怠》的作者Anne Helen Pertersen,本身是文化研究的作家、記者,感到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期待,與自身的學術熱情,與進入社會、試圖獨當一面時,所感受到社會期待、自我期許、生活基本需求,多方面的衝突,也反思「千禧世代」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陷入了某種結構性的困境,尚在尋求行動的出口?許多事自然也沒有標準答案,時代總是兼容著變異與機會,《集體倦怠》給予讀者最好的啟悟是,對自我多一分寬容,容許自己擁有空白時光,雖然「暫停」可能讓人焦慮,甚至產生批判心理,但如果累了,真的沒關係,沒有什麼事勝過好好呼吸。
你可以用聽的:)
    4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