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對滿清的重挫

2022/02/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位於下關的日清議和博物館 (網絡圖片)
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李鴻章親赴日本馬關議和,最終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從經濟及政治方面帶來滿清沉重的打撃。
先論述經濟方面。據馬關條約,滿清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這畢款項有何巨大呢?是清廷三年的財政收入,是日本預算年度開支的四倍,是兩次鴉片戰爭總賠款的五倍,賠錢帶來的財政衝擊可想而知。
滿清的金錢損失不限於此,滿清還要支付遼東半島的贖回費用三千萬兩,數年後日軍撤離威海衛的駐軍費,及白銀成色不足的補償費等。為了應付各種名目的賠償,清朝大舉外債,以關稅、鐵路等利權作抵押,支付利息開支,成為清朝另一財政負擔。
英商在甲午戰前已在重慶發行商埠郵票 (網絡圖片)
除了賠款,馬關條約對經濟的衝撃,來自商埠的開闢。首先,馬關條約下增添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為商埠,其中重慶的開放意義尤其重大。鴉片戰爭開放上海,列強涉足長江下游,英法聯軍開放漢口等多個沿江城市,列強涉足長江中游,及至甲午戰爭開放重慶,列強進一步涉足至上游。甲午戰爭前,英國已嘗試染指重慶,甲午戰爭確認商埠地位,列強勢力深入內陸。
商埠的開闢帶來洋貨向內地傾銷,但更大的衝擊,是條約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辦工廠,產品運銷內地時可免除稅收。列強引用最惠國待遇,紛紛擁有相同權利。自此,列強利用中國的廉價原料及勞動力生產商品,節省成本,然後在中國市場傾銷,對民族工業造成沉重的打撃。
或許有一種正面的說法,外資流入豈不是好事,開辦工廠豈不推動城市發展,對工業發展有一定貢獻。問題在於這種外資伴隨侵略者姿態而來,是沒有受有效管理的經濟活動,不按政府規劃的經濟活動。此外,本土工業產品需要繳交內地跨省的關稅,受不公平競爭,相對於外資的「民族」手工業難以發展。因此馬關條約對滿清的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
遼東半島, 位置靠近京師
至於政治方面,馬關條約帶來領土主權受損,包括把遼東半島、台灣與周邊島嶼割讓與日本。俄國見利益受損,與德國和法國聯手,在「友善勸告」下,日本被迫交還遼東,最終沒有失去遼東,而台灣就脫離清朝而進入日治時代。此外,還有另類的土地損失,滿清需要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朝貢國一再失落,進一步打撃天朝大國的地位。
或許有一種正面的說法。政治上只是尊嚴受損,因為土地被掠奪不是新鮮事,遼東半島最終沒有被割讓,損失程度也不及俄國趁英法聯軍取得的。問題在於,政治的打撃不限於條文,戰爭結果反映滿清積弱不振,助長日本軍事擴張的野心,又因為日本在戰爭中取得大量利益,破壞了列強勢力的均衡,激起列強的回應,於是以不同藉口,租借港口,劃分勢力範圍,令滿清面對被瓜分的危機,加速滿清的衰落。
還有一點值得補充。甲午戰爭慘敗,李鴻章負責親赴日本議和,簽訂馬關條約,於是李鴻章被視為「賣國賊」,被指責為「投降派」,這些民族主義掛帥的批評,脫離了現實處境,在慘敗的前題下,李鴻章有多大議價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些「批評」也提醒我們,別輕率把罪名加諸簽字的官員身上,在種種限制下,馬關條約只能無奈接受,再者,李鴻章地位再高,仍然是代表政府的官員,在無可談判的談判桌上,已發揮了「內悅昏君,外御列強」(唐德剛對李鴻章的評價) 的能力。毋須尋覓代罪羔羊,面對悲傷的事實,甲午戰爭確實重挫滿清,從經濟及政治帶來沉重的打撃。
19會員
85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