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是不甚精確的非業內人士,一般散戶的角色,但不同的思考方式,提供各位關鍵所在,而不只單方面接收市場給的訊息。
節錄報導內容:[劉揚偉認為,鴻海毛利率要從既有的百分之五至六提升到百分之七,可靠內部數位轉型及提升零組件的銷售,但要從百分之七提升到十,勢必要靠新產品推升,隨著鴻海電動車三月正式上路,並陸續貢獻業績,未來鴻海毛利率百分之十的目標可期。]
我的心得是:
在既有的業績毛利基礎下,要新增加多少高毛利的電動車營收才能將鴻海整體毛利提升到百分之十?
這算術問題,我們盡量以寬容、不複雜化的不精確角度來計算即可。
首先,我們先假設MIH的垂直整合能有效降低成本,讓電動車有如特斯拉般水準的終端銷售毛利30%,然後MIH的高級代工模式,可以拿到終端銷售毛利的60%水準,剩下的40%屬於終端品牌廠,畢竟目前而言,MIH代工模式中,鴻海出的力跟關鍵性要比終端銷售的那些品牌廠高很多。
也就是說終端銷售,每賣出一輛車,我們假設有30%乘60%等於約18%的毛利屬於鴻海的MIH平台。
現在開始反推:
1.鴻海目前年營收約6兆,毛利算已達到7%好了(寬容角度),要新增加多少18%毛利的終端銷售營收(假設為X),能讓整體毛利提升到10%?
X18%+6兆7%=(X+6兆)10%
得出終端銷售營收X=2.25兆
2.每年要賣幾台電動車,終端銷售總額能達到2.25兆?
以Model C算100萬來看,每年是225萬輛規模。
3.特斯拉2021年的交車量是93.6萬輛,全球電動車銷售量650萬輛,其中中國大陸320萬輛,超過一半。在2022年底中國大陸新能源車補助退場以後,電動車的成長影響如何目前未知。
上面的數字各國先進市場的電動車製造商花了幾年時間達成?
請問鴻海MIH每年的225萬輛規模願景要花幾年?要靠哪些市場?
美國皮卡?印尼gogoro合作?台灣裕隆的納智捷品牌?泰國PTT?還是已成電動車紅海的中國大陸?
結論:
個人只能佩服劉董的豪氣萬千,也祝這樣的10%毛利願景能儘速的達成。
加速的方式或許除了力推電動車新營收以外,原有6兆的營收部份,同時再盡力割除毛利過低的營收,就可以再降低難度。
其他F3.0措施當然也能幫助縮短這個進程所需的時間,不過本篇討論是專就新聞內容的電動車來看。
因為這樣的算法推估方式過於粗暴不精確,也歡迎有相關業內經驗的讀者,能在留言指正,提出較精確的反推估算方式,不勝感激。
2022 02 15 AM11:00 寫於突然想算算看的盤中。
日後有任何股票的新聞,如果有一些想法,將以此篇文章的模式,提出來請教或讓大家討論互動,以驗證該則新聞的內容,所以此篇標題標註為「個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