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到的力山事件,派樂騰的營運模式從報導中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大家因為無法出門,所以只能在家運動,故轉而購買派樂騰的器材設備與課程,造成一波宅經濟需求讓派樂騰對於需求產生極度樂觀的估計,產生此事件的開始。
但是,上健身房真的是只為了運動、為了流汗嗎?
應該很多人把健身房當成是某種社交場合,跟同好一起發洩上班後的體力,運動完約去喝杯酒或做些應該發生的事情,所以當疫情解封後,不難理解為什麼營收會大幅影響,而健身房的營收也大幅上升。也因此運動的目的仍存在其社交的前提。
而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廠商雖然以分期付款方式降低消費者負擔,但仍以消費者買一台飛輪、一台划船機、或一台跑步機回家使用,嘗試讓消費者多買,自己可以多賣來提高營收。當發生品質問題時,消費者發現原來自己買的設備只有12個月的有限保固,而這事件的召回設備行動,相信對消費者來說一定大幅影響其信任。(這品質事件也不知是否跟需求遽增逼供應商趕貨有關。) 同時,消費者購買設備回家,當新鮮感退潮,試問還有多少人會喜歡看到家中有台設備占空間呢?
但設備何其無辜,生產這些設備需要多少金屬、多少能源、多少人工、產生多少碳排,如果不能充分使用,那就會造成浪費。試想進健身房一個運動週期,可能包含重量訓練、心肺訓練等,如果均在家中擺放一套,而這些設備一年後沒有保固(多可怕,運動沒健身反而受傷),或是興趣轉移不想使用,那不就成為巨大的垃圾嗎? 也因為要買這麼多,所以價格要低、成本要低,那用料、品質可能又得有所取捨。
從商業模式看,買斷設備、訂閱課程的模式在這案例上似乎只做了一半,看起來其重點在於銷售低成本的設備(思考看看商用vs.家用設備差異)並採分期付款讓消費者覺得比上健身房的月費要低。花費少、可在家運動免出門、線上教練教學有彈性等好處,但忽略健身目的與社交前提。深究消費者需求與痛點,健身族群上健身房來展現美好體態達到社交前提,也可能需要私下自我加強,這或許更是在家使用健身器材的原因。而加強的項目會變更,所需要的器材會不同,因此,商業模式上如改為循環經濟下的「商品服務化」模式,設備仍為品牌商擁有,消費者一樣訂閱付費設備使用與課程,線上教練協助評估給予訓練建議,到府安裝設備與使用說明。當需求變更,線上教練可再給予新的訓練建議並更換設備,到府安裝並強化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增加接觸點是多麼重要的行銷moment啊!)
同時,線上課程與線下(健身房)課程整合,滿足健身者私下加強,公開呈現效果的自我實現慾望。品牌商透過這樣模式,掌握好設備維運關鍵,與上游代工廠探究用料、設計、維修、更換等,讓設備使用能夠長久被使用,而代工廠與供應鏈則透過維修、更換等持續有營收獲利。正如健身房器材也需要妥善維運,故可整合此關鍵能力與資源,達到健身者在家也能安心使用高品質的設備,來達到健身的效果。
當然,這案例現在看起來已經造成庫存問題,回頭想想「產品服務化」模式,思考線上(在家)線下(到健身房)健身融合策略,解決健身者的需求與痛點再創造需求,或許得跟供應鏈討論重新設計必要的產品來滿足需求與消化庫存,有心的企業家應該能找到可以扭轉的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