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凌晨回到台灣,隔離期間整天想著的除了是回家後和女兒好好相處一下以外,剩下的就是計劃怎麼好好的騎騎車。在美國兩個多月除了重訓、核心和跑步機以外,其他沒有什麼適合的活動(下次有機會去美國出差一定要帶單車去!),再加上美式飲食是高熱量、油炸……居多,我出差前好不容易減下來的腰身又開始水桶化,回來努力運動絕對是必須的呀!不料,才隔離幾天,雙北疫情就炸鍋,接著出關前兩天宣布全面進入三級警戒,這下不管是運動還是帶Michelle出遊的計畫都全部泡湯。
雖說出外戴口罩就能符合規定,戴著口罩做高強度運動也不是沒人這麼做過,但要我在溼熱的高雄樣做還是免了,所以開始物色室內運動器材。重訓的器材我在出國前就已經備妥且在使用中了,單車訓練台則是從缺。很久以前我曾買過一台陽春的訓練台,但在那台訓練台上我均速可以騎到35KM/H,還可以輕鬆騎上50KM/H,這表示那個一點阻力都沒有,也沒有訓練效果,所以後來此用率非常低,最後被我拿去資源回收了,這次不能再重蹈覆轍!
其實室內訓練台的選擇非常多,大概有以下幾種常見的訓練器材:
飛 輪
在健身房很常見的有氧運動器材,價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有陣子我常想向我放了一組飛輪在客廳,下雨時就可以邊踩飛輪邊看電視,多愜意?而且幾年有一段時間我加入了某連鎖健身中心的會員,去上了好幾次的飛輪團課,在教練的帶動下還真的頗有效果,腿力稍有進步!
不過飛輪再怎麼樣調整也不是自己的單車,不想用的時候也不能收起來,一直得佔一個空間在那裡,我不在家的時候也沒人用,放在那裡一定會被太后唸到臭頭,所以此案不可行。
固 定 式 訓 練 台
以前就是買這種,但是買到阻力變化不明顯的。其實等級比較好的訓練台會有阻力設計,而且騎越快阻力越明顯,絕對也是訓練好物!平常不用時可以收折起來而不那麼佔空間,而且現在花樣越來越多。
等級比較高的阻力式訓練台可以模擬到15%陡坡,而下面這種直驅式有些甚至可以模擬到20%陡坡。15%~20%的坡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你往前騎到100公尺遠的地方,同時要爬升15~20公尺的高度,也大概是5~7樓之間的高度。不過也別想說這種坡太神奇,有車友把一些路線統計出來,台北的烘爐地、大屯山助航站這些地方好像差不多就19%左右的坡度。
除了模擬坡度阻力以外,現在更炫的還能連線對戰!也可以把你自己過去騎過的、或是別人騎過上傳分享出來的路線下載下來由訓練台來模擬路況,猛一點的甚至你壓過石頭都還會有震動。這種真的可以在家裡就實現一日台三、東進武嶺,甚至是挑戰環法路線庇里牛斯山!只是這種等級的訓練台光本體就要2~3萬以上,再加上其他哩哩摳摳的藍芽配件...嗯嗯,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終極目標啦……。
滾 筒 式
最後我下訂的就是這種滾筒式訓練台了,價格帶從數千到2萬多也是有的。比較高階的也是可以玩上面提到的那些連線對戰......等的功能,但也有看到國產比較平價的品牌有支援這些額外配備。這種滾筒沒有支架,你就是得把車子放上去在上面自己保持平衡一直踩。這種滾筒的缺點是沒有支撐,你必須克服自己的恐懼才能上車,同時踩踏的平衡度和重心都必須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才能維持騎乘,否則車子會一直歪來歪去。
而相反來說,缺點也是他的優點。在這上面你能嘗試找出自己踩踏的缺點並試著去改進它,對於核心肌群的運用也能更加熟練;再加上你不踩它就會停下來而失去重心,所以你必須一直不停地踩踏維持速度,是最接近真實騎乘的感覺的訓練台。老實說我以前從來沒用過這種滾筒,只在電視或電影上看人騎過而已,拚上我騎車騎了十幾年的資深騎士的面子我也要試試看。
一開始先上網找影片看看怎麼上去……嗯,初學的話建議旁邊靠著牆,失去重心時可以扶著。很多人第一次上去都是穿普通運動鞋,我第一次就上卡鞋,上去以後才發現「慘了!沒想像中容易!」於是左手握著車把(我左手控車比較穩定)、右手扶著衣櫃門全身僵硬的踩著。踩著踩著突然想起車友的建議「眼光放遠、速度越快越穩」,於是開始加速踩踏,同時把心一橫放掉右手……嗯!也沒想像中的難,大概花了我五分鐘。不過第一次還是因為不習慣而全身僵硬,搞的手腕不太舒服,也只騎了大約10公里。第二次就放鬆多了,但手會有點麻,這次騎了15公里。第三次更放鬆,可以換把位了,手也不麻了。到了第四次騎到25公里,騎乘中還可以用右手擦汗。不過這不算什麼,高手是不需要輔助直接上車開始騎,甚至騎乘中可以放雙手和抽車的。要我放雙手可能比較難啦,但是將來我想挑戰抽車。
但它真的很接近實際騎車嗎?以運行中是這樣沒錯,但是在外面騎車可以偷懶、可以滑行、可以停紅燈,這個可不能停下來啊!我覺得踩這個比較累。
這是我第四次騎乘25公里的畫面,獻醜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