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爸媽育兒記

聽障爸媽育兒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這個社會總是把我們的障礙放得太大、太前面,讓我得花更多力氣去證明聽障媽媽教出來的孩子不會輸給聽人媽媽」,一位雙耳重度聽障的媽媽感嘆地說道。

與心愛的人組成家庭、孕育下一代,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圓滿的重要拼圖,對不少聽障者來說應該也是嚮往中的生命歷程,因為自身感官的限制,無論是出生就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或者是成長過程因疾病、藥物或意外等原因導致聽力受損,聽障者在成為爸爸或媽媽的這條路上,比起一般人要多了些挑戰。

因為擔心也生下聽力障礙的孩子,「婚前健康檢查」、「基因檢測」是許多聽障爸爸媽媽的共同經驗,懷胎10月的媽媽同時背負著華人社會中母體對胎兒健康的重責大任。曾經有位聽障媽媽談到自己的經驗:「雖然我的聽障是病毒感染而不是基因遺傳,面對夫家的擔心我還是去做了檢查,檢查結果也沒有問題,結果小孩出生時,聽力篩檢異常,我在月子中心哭了一個月,一直想著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事?」

坊間有許多的育兒手冊、網路上也有琳瑯滿目的育兒資訊,但「聽不到或聽不清楚寶寶哭聲」這個忙,卻是任何資訊都幫不上的,於是聽障媽媽們醒著時,得時刻緊盯聲音監控裝置是否傳來提醒,擔心入睡時因為取下助聽器或電子耳會聽不見哭聲,索性24小時輔具不離耳,即使耳朵因此破皮、發炎了,也甘之如飴。

藉由科技產品及育兒策略,聽障媽媽可以逐漸掌握寶寶生長狀況,但仍然得時時面臨來自外界的質疑「妳講話這麼不清楚,要怎麼教小孩說話?」、「你聽不到聲音,要怎麼給寶寶聲音的刺激?會不會影響寶寶發育?」,不中聽的話句句刺耳自然也傷了聽障爸媽的心。

當孩子長大、會講話了,指著爸爸或媽媽耳朵上的機器問「那是什麼東西?」,爸爸媽媽知道是時候談談自己的不一樣,微笑回應:「媽媽的耳朵生病了,戴著助聽器/電子耳才能聽清楚你的聲音阿」。偶爾也會有聽不清楚孩子講話,或是唇形被口罩遮住、無法辨識的時候,朝夕相處早已有了默契,只需要聽障爸媽稍微提醒「把口罩拿下來,媽媽才知道你在說什麼」、「慢慢說,爸爸才聽得懂」,親子互動不因聽力限制產生什麼阻礙。

育兒這條漫漫長路,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卡要破,這份24小時全年無休、無給職,又得多工處理、十項全能的工作,聽障爸爸媽媽一路過關斬將,也跟所有的爸爸媽媽有著相同心願:「陪著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

avatar-img
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的沙龍
8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解健彬(臺北市同步聽打督導) 7月12日臺北市疫情記者會因為柯市長一句「同志團體」引起軒然大波 觀看直播的民眾一邊聽著市長講話,一邊看著直播中的聽打字幕從原本的「同志團體」,在眾目睽睽下改成「同住團體」,後續引起的效應是,有人說是柯市長口誤,有人說這是為了不標示特定團體所做的修正,延燒一波護航市
文/解健彬 (台北市同步聽打督導) 身在資訊業,我同時也是一位聽打督導,這兩年因為中文AI語音辨識軟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步聽打員的實力常不免被拿來跟機器人一較長短,不僅網路鄉民傻傻分不清楚是字幕到底是人還是機器打的,連聽打員本身都開始問「會不會有一天,我就被AI取代了呢?」 歷史告訴我們的事 1
文/解健彬(臺北市同步聽打督導) 7月12日臺北市疫情記者會因為柯市長一句「同志團體」引起軒然大波 觀看直播的民眾一邊聽著市長講話,一邊看著直播中的聽打字幕從原本的「同志團體」,在眾目睽睽下改成「同住團體」,後續引起的效應是,有人說是柯市長口誤,有人說這是為了不標示特定團體所做的修正,延燒一波護航市
文/解健彬 (台北市同步聽打督導) 身在資訊業,我同時也是一位聽打督導,這兩年因為中文AI語音辨識軟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步聽打員的實力常不免被拿來跟機器人一較長短,不僅網路鄉民傻傻分不清楚是字幕到底是人還是機器打的,連聽打員本身都開始問「會不會有一天,我就被AI取代了呢?」 歷史告訴我們的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