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家變(含劇透)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再復有一輛小車兒掠過,又墮下一塊粉泥來。他這個家現陣跟他的此椽破宅相似,壞爛不能收整」。

青春殘酷失落史

小說由父親失蹤說起。表面是主角范曄尋父,當中穿插卻佔大部分篇幅的父子相處片段才是主菜。作者不時加入尋親廣告來「提醒」讀者思考:你又知道了這個家庭的更多事了,那為甚麼父親會出走?父親會回來嗎?最後,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人間很多事也沒有答案,畢竟連母親也習慣了父親不在的日子。

作者細膩地書寫范曄的心理活動、喜怒哀樂。我很喜歡毛毛(主角小名)一次獨留在家,想到新聞中恐怖的殺人魔而做出各種可笑的舉動,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午夜凶鈴〉,結果好一段時間對電視產生陰影的往事。又有毛毛情竇初開,愛上小表姐,卻因家事無法再相見的茫然悵失;爾後他偷翻二哥的成人小說,卻因那是文言文而只好作罷,同樣趣味盎然。

我們可以把《家變》看待成「成長小説」。毛毛由少兒到當家的心路歷程,讓痛着長大的讀者於心有戚戚。最殘忍莫過於毛毛兒時十分景仰父親,覺得他很高大,有學養,對於父親所講法國精美的器械也有着無限憧憬;長大後卻發現爸爸其實很矮小,癟了一條腿,沒有出國留學,世上也未曾發明可以把人立刻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機器。我們成長中也遇過,長大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不如想像中美好。讀者就如重讀了一次自己的失落史。

家中長久以來的貧困是令范曄漸漸討厭家庭的主因,然而作者也故意在各種裉意中加入零星温韾愛暖,畢竟對家人的感情不能非黑即白。同一個家庭環境,毛毛曾經感激父母即使貧窮,仍願意為自己犠牲一切;後來站到憤世嫉俗這角度來看,就變成「窮人生仔正___」。近年有不少關於隔代貧窮的討論:人權、天職、繼承意志、遺傳痛苦… …每個人生或不生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書中父親已承受了他窮仲要生的後果——大兒子、二兒子相繼出走,又受小兒子精神虐待。(書中沒有明言父親出走的原因,甚至沒有說明父親是否離家出走)

「任何文學作品的讀者,理想的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過二小時。」

慢的文字,文字的慢

王文興本人是個提倡慢寫——慢讀的文學家。光這242頁,他就寫了七年。對我們來說,一小時只讀一千字固不可能。因此,作者用艱澀的文字逼你慢下來,咬嚼推敲,一天也實在無法多看。

例如這段記主角一家郊遊:

「他走下微有晨露之艸堤,停止於似長戟般的艸莖與羊齒葉之內,遠矚遙遠的青草廣場。晨露似草地上發冒的毿毿白毛。」

「艸堤」、「毿毿白毛」都是生僻用法,但又不至要查字典才能理解。作者大量用上這類陌生的書寫,令讀者必須慢下來才能好好想像箇中畫面。

然後作者在書後愈寫愈冗贅,幾近虐待讀者:

「父親他讓他的媽媽去給他添了一碗新盛的飯。他底父親這時隨着又把他的面前的一個菜盤子牠一整個兒均給擧了起來,傾瀉那黝黑深黑的菜汁到他自己的白玉一樣的白米飯裏去。」

中文老師看到這個段落,首先刪去各個他她牠,搞清楚句子主語;其後黝黑深黑刪去一個;白米飯也改為「米飯」,因「白玉」已強調飯之雪白。

冗長的筆法進一步減慢讀者的閱讀速度,也削減了我一天能讀書的時間,正合王老心意。而愈來愈長這個變化可能由寫作跨度長所致。試想想,七年可以把一個未變聲的肥仔養成姜濤,那麼作者筆法改變也無可厚非。

後記

我在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購得此書。王文興在書中所述的日式老房子就是紀州庵。後來推薦一個朋友到訪此處,她還遇上王老本人,索了個簽名。一邊讀,一邊回想遊台的日子,「思鄉」之苦不堪言。

raw-image


raw-image







又,本文一千四百餘字,在MS word的統計,寫了196分鐘。這個世界太急,上一分鐘安心出行,下一秒又打仗了。我們這些追不上時代的平民,只能以慢打快,自欺欺人。

歡迎追蹤:

陳星晴Facebook

陳星晴Instagram

我的線上學校——日光製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星晴老師-教育斜棟人生
23會員
115內容數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2024/07/03
H和W都是中三學生,男孩子,讀屋邨內不錯的學校。二人年紀相同,智力相若,起步點差不多。然而,幾年下來,H的進步卻比W更明顯。
Thumbnail
2024/07/03
H和W都是中三學生,男孩子,讀屋邨內不錯的學校。二人年紀相同,智力相若,起步點差不多。然而,幾年下來,H的進步卻比W更明顯。
Thumbnail
2024/04/25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2024/04/25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2024/04/23
在學習描寫文的過程中,將思維視覺化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使用AI生成圖片功能,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圖像。
Thumbnail
2024/04/23
在學習描寫文的過程中,將思維視覺化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通過使用AI生成圖片功能,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圖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M說晚上加班, 我知道 他在書英姐那兒,我甚至都可以預知他的藉口,所有的--加班,同事聚餐,爸媽找他,運動...床上的?!! 哼! 幼稚又貪婪的心,他自以為掩飾得很好.
Thumbnail
M說晚上加班, 我知道 他在書英姐那兒,我甚至都可以預知他的藉口,所有的--加班,同事聚餐,爸媽找他,運動...床上的?!! 哼! 幼稚又貪婪的心,他自以為掩飾得很好.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書中有太多的形容都像是帶著畫面,有如看電影一般。
Thumbnail
書中有太多的形容都像是帶著畫面,有如看電影一般。
Thumbnail
人生似一幕幕現實與回憶的光影交錯,回憶不盡然美好,現實總是催人老。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生命一點一滴地消逝。我們終將化做土,變成灰;滋養一棵樹,一枝草,一朵花。
Thumbnail
人生似一幕幕現實與回憶的光影交錯,回憶不盡然美好,現實總是催人老。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生命一點一滴地消逝。我們終將化做土,變成灰;滋養一棵樹,一枝草,一朵花。
Thumbnail
與文字的初次相遇,是在家中一沓又一沓的藏書中。 在Medium敲完第一篇文章後,鑒於以往對方格子平台充斥許多專業文章的既定印象,望著先前註冊的方格子平台,一度猶豫是否要將文章同步更新至方格子,但基於想跟更多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想法,還是將文章同步至方格子平台。
Thumbnail
與文字的初次相遇,是在家中一沓又一沓的藏書中。 在Medium敲完第一篇文章後,鑒於以往對方格子平台充斥許多專業文章的既定印象,望著先前註冊的方格子平台,一度猶豫是否要將文章同步更新至方格子,但基於想跟更多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想法,還是將文章同步至方格子平台。
Thumbnail
2021/8/28(六) 【書名】擁抱不完美 【作者】周志建   這本書讀了後,就無法停下來。每一篇章總是會勾起許多自身的經驗或是回憶,志建老師在書中描述自己的童年,那種孤單、那種沒人陪伴,自己玩或發呆的狀態,因為父母的工作忙碌,而無法照顧到孩子。我想那年代的孩子想必都有這樣的共同經驗吧!   讀起
Thumbnail
2021/8/28(六) 【書名】擁抱不完美 【作者】周志建   這本書讀了後,就無法停下來。每一篇章總是會勾起許多自身的經驗或是回憶,志建老師在書中描述自己的童年,那種孤單、那種沒人陪伴,自己玩或發呆的狀態,因為父母的工作忙碌,而無法照顧到孩子。我想那年代的孩子想必都有這樣的共同經驗吧!   讀起
Thumbnail
聽音樂的人都希望杜比音響環繞,閱讀、談心的人,何嘗不希望浸淫在一種立體環繞式的人文與自然氛圍,享受著與知識、與故事的純然互動?1月12日剛開幕的翫雙溪書苑,就是這樣一個天地,店長說,她為書苑選址的條件,是「離市區一小時、火車可到、有山有水但不是風景區」。於是落腳雙溪了。1月16日,迎來第一場新書分享
Thumbnail
聽音樂的人都希望杜比音響環繞,閱讀、談心的人,何嘗不希望浸淫在一種立體環繞式的人文與自然氛圍,享受著與知識、與故事的純然互動?1月12日剛開幕的翫雙溪書苑,就是這樣一個天地,店長說,她為書苑選址的條件,是「離市區一小時、火車可到、有山有水但不是風景區」。於是落腳雙溪了。1月16日,迎來第一場新書分享
Thumbnail
上週五聖誕節下午,在無論如河書店有個溫暖的「粥會」,大家吃著粥,一起聊天享受溫馨的午后。晚上6:00,書店工作人員在會場裝上投影布幕,《家是個張力場》的作者夏林清老師和兩位協同作者江怡臨、范文千也都來到了現場。 (左)江怡臨、(中)范文千、(右)夏林清 文千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就讀大學社工系期間,實
Thumbnail
上週五聖誕節下午,在無論如河書店有個溫暖的「粥會」,大家吃著粥,一起聊天享受溫馨的午后。晚上6:00,書店工作人員在會場裝上投影布幕,《家是個張力場》的作者夏林清老師和兩位協同作者江怡臨、范文千也都來到了現場。 (左)江怡臨、(中)范文千、(右)夏林清 文千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就讀大學社工系期間,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