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7章】因物襲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校):

善行者无達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𦄿(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㤹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申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楚簡:

註:

  • 帛書有些字不一樣,但文義大致相同,而在「故善人,善人之師」,帛書的甲乙本皆少了「不」字,使這段解釋在邏輯上變得複雜。(請閱篇末)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擅長。

轍:車輪輾過所留下的痕跡。

謫:罪過。

數:計策、謀劃。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善於做某事,不會顯露出「關楗」,並非因為其懂得高深莫測的知識,而是了解事物本身的特性,順其特性而做而已,做出的結果是貼合事物本身的屬性跟需要,不過多、不造作,看上去就像是該事物本來就有的樣子,所以「無痕跡」

在句型上是善於什麼,所以無什麼,讓人認為先善於什麼技能,才會呈現好的結果,但應該反過來看,先是因物之性,促使事物順其道發展,呈現「無跡象」之後,才被稱為「善於」。

「善於」是因「無跡象」「無跡象」是來自於「因物」

但,因物之性並不簡單,在理解事物之性之前,得先清空自己,才能融入。

清空自己的成見、主見、情緒、意向,但不是失神呆滯,是種意識都在卻又不受其干擾的狀態,心如止水,六識清明,呈現極高的敏銳,能夠快速且明確地感知、體會所接觸的事與物。真正地融入感知後,才有所謂的因物而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當人與物,不順其道發展,逆反而行,會逐漸走向衰亡,為其指引於正道上,可稱救人或救物。

聖人已在常道,所行之事,順應自然,當對接之人與物,不在常道,亦因其而轉,所到之處皆有所轉,所以稱無棄人、無棄物。

人與物皆有所轉,即承襲天道,萬物清明,遂稱襲明。

Photo by Y K on Unsplash

Photo by Y K on Unsplash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若解為良善之人,則與前面的「善於......」及「常善救人」的意思不同,形成兩種要義,且「故善人者」的「故」字,具有延續前段的作用。

因此,

善,應是沿襲前段所指的善,即是善於、擅長的善。

善人者,應為「善於救人」者,意旨擅於影響他人走向常道之人。

不善人者,指「不善救人」且不在常道之人。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者」的學習對象,「不善人者」是「善人者」體道、悟道的經驗,若不學習、不重視,即使絕頂聰明,也會在真理面前迷失方向,這是求道的精要。


因物襲明

其核心要點是:擺脫主觀,順應客觀。人每天面對的人、事、物,都是主觀與客觀的衝擊,而我們常憑恃主觀,壓制客觀。

因為我們一直受到「自我」這個概念所牽絆,每當看待外界事物,便會夾帶自我意識,因而產生不必要的思緒,然後受其困擾。

若是純粹融入事物本身,該怎麼做便怎麼做,做不到便做不到,事情會有一個合理合度的解決方式與發展方向,我們若身在其中,也就順著形勢而為,不用偉大,也不會沒有用。



帛書: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故善人,善人之師」,少了「不」字,使得前面的「善人」與「善人之師」的善人,可能是不同主語。

若是同一主語,就變成自己是自己的老師,與前面「常善救人」的對外主動意向,有所出入,使內容出現分歧,前者講對外,後者講對內,語意不連貫。

若是不同主語,則句型可能為:故A是B之師,C是B之資。

A可能指聖人,

B可能指想追隨聖人、正在求道之人。

全句意涵大致為:求道之人,應學習聖人順應天道,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珍惜所遇之事物,那些都是寶貴的經驗。

但這只是猜測,大多學者認為此處應是缺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Thumbnail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Thumbnail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Thumbnail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