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 15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5.12.9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雪堂曰:

「高菴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高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謾隨於庸鄙。』

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語。

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志於其間,如一人與萬人敵,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廣錄》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說:

高菴善悟禪師對眾開示時常說:『稠人廣眾之中,須知必有見識高明的人。』

我因而問他這話中有什麼含義?

高菴禪師說:「你沒見過溈山靈佑禪師《警策文》上說:『學者在言行舉止方面,應該向品行高尚的人學習,切莫輕易跟隨那些庸俗鄙下的人。』我平生不致於淪落為下愚,便是得力於《警策文》中的這兩句話。

因為稠人廣眾中,頑庸鄙陋的人占多數,有智識涵養的人畢竟很少。然而庸俗的不良習氣容易受到感染,若要親近賢達知識反而很難。

如果能在眾人中奮發大志,如一人與萬人敵,務使庸鄙的習氣消盡,這才算得是一位挺特獨立的大丈夫。」

我當時聽了高菴禪師這一番教導,便立志終身依照禪師的教誡去行持,所以至今總算不負我此生出家的志願。」

raw-image

良因贊曰:

人與人、事與事,都是同類相感。

我們的眼光常常落在賢人之上,或者是愚鄙之,也是與內心的狀態同類相感。

所以常常見到他人習氣,很少注視賢達時,

此時莫謂「我能」,能很快看到他人的問題,而沾沾自喜;

而是要多拜懺,多修慚愧心了。

這是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談,至於不想擺脫習氣牽纏者,路過即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5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2022/09/25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2022/09/25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Thumbnail
2022/09/25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14/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良因曰: 《論語》中常常分別君子與小人的差別,若能自省, 會發現我們多與小人之心相應,慚愧! 如蕅益大師所示: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 願慚愧受持!
Thumbnail
2014/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良因曰: 《論語》中常常分別君子與小人的差別,若能自省, 會發現我們多與小人之心相應,慚愧! 如蕅益大師所示: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 願慚愧受持!
Thumbnail
2015.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高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謾隨於庸鄙。』 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語。 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廣錄》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高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謾隨於庸鄙。』 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語。 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廣錄》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謂晦菴光和尚①曰: 「予弱冠之年②,見獨居士③言: 『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聖賢事業備矣。』 予佩其語,在家修身,出家學道, 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矩之成方圓。 捨此,則事事失準矣。」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5.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謂晦菴光和尚①曰: 「予弱冠之年②,見獨居士③言: 『中無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聖賢事業備矣。』 予佩其語,在家修身,出家學道, 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規矩之成方圓。 捨此,則事事失準矣。」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3/9/2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良因曰: 一個人能夠不斷的成長,需要良師益友的提攜。 真正有自信的人,方能虛心學習。 虛張聲勢者,只是來自於淺薄或自卑。
Thumbnail
2013/9/2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良因曰: 一個人能夠不斷的成長,需要良師益友的提攜。 真正有自信的人,方能虛心學習。 虛張聲勢者,只是來自於淺薄或自卑。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5.6.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①曰: 「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 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 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山堂小參》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龍牙寺智才禪師說: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Thumbnail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