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偶一事過差,而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
夫耀乘之珠不能無纇,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咎。
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為言。
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已降,孰無過失哉。
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矣。
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禦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系異同之趣,
是猶舍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矣。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叢林中作為長老的,對於學人的一舉一動不可不詳加審察,對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時時稽考。
平時沉默寡言的人未必愚蠢,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聰明。為人樸實表現拘謹的未必行事悖逆,善於承順迎合的人未必忠心可靠。因此善知識決不能僅憑言辭瞭解一個人的性情,更不可以憑直覺來選擇學者。
試看天下許多出家人哪個不想證道,而能悟明自心、見徹本性的,恐怕千百人中難得一個。
其間能夠自覺精修其身,勉勵其行,聚積學問,樹立德業,方能成就一個人品,而且非有二三十年工夫是不能達到相當的造詣。倘若偶然間有失檢點,犯了些小過失,叢林中便輕易摒棄他,致使他多年工夫毀於一旦,終身都無法重新站立起來。
其實,即使是光芒四射的珍珠、價值連城的璧玉,也難免有污點,何況是有情識的凡夫眾生,又怎能沒有過咎呢?
孔夫子是世間公認的聖人,但他曾經還說過:假如上天能夠讓我多活數年,得以專心研究《易經》,明白吉凶消長的道理,便可以沒有大過失了。佛經上說:「不怕妄念起,惟恐覺照遲。」況自聖賢以下誰能沒有過失呢?
關鍵在於善知識委曲作成,則無論什麼品類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可造就的。譬如巧匠用木,他能順著木材的形狀,彎曲的用做車輪,方直的用做椽柱,這樣便沒有廢材。又如一個善於用馬的人,路程近而且坦途,則用劣馬;路程遠而且崎嶇難行則用千里馬,這樣千里馬和劣馬就各得其宜。凡一切物能夠巧於安排,都有其應用價值,何況用人,當然也應該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善知識選人只是憑感情用事,喜歡這個人就提拔任用,討厭那個人就辭退不用。情趣不合的就疏遠他,情趣相投的便收羅他。像這樣,如同木匠不用繩墨而裁曲直,又如商人不用稱秤而量輕重,雖然說他們可以憑精微的經驗,但不可能都沒有謬誤啊。
良因贊曰:
要看清自己尚且不易,何況要瞭解他人。
不論累積多少知識,倘無時時觀心之力,善知識的引導,是很難看清自己的。
唯有時時觀心,並改正自己的習氣,讓這念心不為私慾所蔽。
才能如同明鏡高懸照朗萬物,方能真正看清自己與他人,
因此自身清淨,亦能權巧接物。
所以還是先從「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