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的媽媽莉莉不想讓靈魂禁錮在日益僵硬的軀體中,在家人的同意下,做出加工死亡的決定,並邀集好友、大女兒一家人和小女兒回來共度最後的週末,更出人意表地,提議提前過聖誕節,於是衍生出這一場又歡樂又悲傷的聚會。
大女兒珍妮佛個性內斂、處事嚴謹,總想面面俱到,但卻總不得人心,是個典型的吃力不討好人格特質。凱特•溫絲蕾收起聰明和豔麗,戴起粗框眼鏡,將事事以家庭為重的中年婦女,演得微妙微肖。
她的先生則是個學術型的人格,一肚子的冷知識,常常話一出口,就讓場子瞬間變冷,但在車庫的一場激情戲,則透露出這個角色,內在也是個少了些燃料的火爐。
兩人的愛情結晶強納森則是話不多的慘綠少年,尷尬的年齡加上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造就了父母完全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資優生的他,早已碰觸過酒精和大麻等違禁物品。
是不是每個模範生姐姐,都會逼出一個叛逆妹妹?小女兒安娜日子過得並不好,但卻從不跟媽媽透露,數度與女友分分合合,還因抑鬱症發作,服下大量藥物,而在鬼門關前走一遭。
這次的團聚,她故意違抗姐姐的叮嚀,直接把女友克里斯也帶回家,參與這最後的週末,意外地「外人」克里斯,竟成了此一「死亡派對」中最中立客觀的人。她只和少年打打球、閒聊幾句,就知道少年的心事、未來規劃,比他的父母更了解他的想法。最後更神來一筆,洩露小妹要在母親服藥後,立即打電話報警來破壞爸媽的加工死亡計劃,要大姐想辦法跟妹妹溝通。
明知媽媽即將自我了斷,小妹仍在餐桌上,氣憤地對媽媽說出:「你才沒讓我們成為堅強的人,你只是不給我們任何示弱的機會。」彷彿事到如今,這些瘡疤再不揭,也沒機會揭了,聖誕餐會開開心心地開始,最後卻這樣不歡而散。
伊莉莎白是女主角莉莉的閨蜜,與這一家人的關係緊密,甚至說她無所不在也不為過,帶著女主角最喜歡的花,來送好友最後一程。
閨蜜在影片中的存在,本來是有些突兀,但隨著劇情推進,顯示她曾經是女主角和老公的第三者,而這個過去式,在大女兒目擊她在廚房與父親擁吻後,翻上枱面成了現在式。
有場第二天早上全家坐在客廳的戲,可說是全片的最高潮,大女兒率先表示反悔了,她認定身為醫生的父親,可能因婚外情而做出錯誤判斷,但事實上卻是女主角以「託孤」的心態,要閨蜜來取代自己,「看著我最愛的人和我最好的朋友相愛,你覺得這種事情不可能嗎?你難道看不出來嗎?正因如此,我才能安心解脫。你看不出來嗎?愛是一切,愛說明了一切。」
影片中有個橋段是:女主角逐一地問大家是否仍同意她的計劃,每個人只能痛苦地點頭,勇敢地表示接受,含著眼淚說「我同意」,忍不住的淚水就跟著劇中人內心的悲苦,無聲無息地流下。
還有一場戲是莉莉在餐桌上分贈禮物給家人和好友,每一個禮物都代表著她與受贈者的親密關係,都有其淵源和脈絡,都包含著她的慧心巧思,最後她把婚戒拿下來,給了摰愛的老公,這樣的情節真令人鼻酸,卻又那麼貼近現實,驗證了什麼叫「送禮送到心坎裡」,很多時候我們送禮時,都只是為了通用性,但往往這類禮物也是最容易被棄置,形成一種雞肋般的存在。
我忍不住聯想,如果我是珍妮佛,我會怎麼做?如果我是小女兒安娜,我會不會出手毀掉這個計劃?又如果我就是女主角莉莉,我有一樣的勇氣從容不迫地走向死亡嗎?
加工死亡不僅牽涉法律問題,更有著道德及倫理的考量,即使在美國,都因州法律不同而異,片中更消遣含有巨毒的藥水,只要透過網路,即可輕鬆取得。
片尾眾人開車離去,她的先生保羅則熄燈,留下愛妻出門散步,以製造不在場證明,來規避法律責任,他走出家門,也走向未來,一個沒有愛妻的未來。
影片中還有一個小驚喜,母女三人合唱了一首一首歌名為You belong to me的歌曲,我曾在課後輔導班,教學生利用這首英文歌曲學文法,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忍不住跟著哼唱,而這首歌在片尾又出現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