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並非黑暗的對立,
而是黑暗被理解之後的形態。
當自身願意凝視內心的幽微,
便能煉出一縷硫光,
那是從觀照中重生的力量。
許久沒有書寫文字,有些許逃避成分,書寫讓人著眼於內心感受的細枝末節,很容易就深陷其中,只怕耽誤生活前進的步調。
後來,對外的樣貌逐漸成形,個人的社群該出現什麼,冥冥中都有個預設範圍,不知道誰是願意傾聽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叨絮。(這說來可笑,當個人的頁面漸漸連結了與工作,利益交關的人士,所謂個人版面也形同虛設,說是公共場合也不為過)
可能少看人抒發,心裡就擅自假設,這些人都認為抒發感觸是可笑、博取關注,甚至是無所事事的,必須讓工作這類“正經事”佔滿版面(生活)才是個成熟的大人。
事實上這些想像,是對於自己多愁善感的敏感體質感到困惑,進而否定那些“多餘的”情緒,才想要表面上過得清清爽爽。
也許,大家也都一樣。然而身為一個創作者,也因為刻意忽視掉日子的漣漪,浮光掠影,而感到枯竭。
/
今天去參觀了美術館,剛好只有一間展覽,看了一圈,實在不怎麼感興趣。牆面上的單張介紹著藝術家的動機與脈絡,以及以藝術形態展覽的目的。
藝術很主觀也很客觀,即便我不怎麼感興趣,我卻又同時對他的作品有著敬意。
確實無聊,知道展間擺放的每一塊物件的來源與連結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但又同時很有意義。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就這樣理所當然的存在或過去了,然而去把某一部分撈起來仔細的瞧,用各種形式(藝術,裝置,音樂)標誌它,在這宇宙中存在的某一刻,有如在湍急的無意識裡,忽然的覺知。
所以,我想,要活得有意識吧,就算會帶來煩惱,那些煩惱,就用藝術解決吧!
2022.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