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輩你真的願意理解孩童嗎?從東西方作品對照來理解成人對兒童的態度

2022/03/0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總是顯而易見,這樣的情況也無不反應在兒童取向的漫畫和動畫上面。
首先就說《櫻桃小丸子》和《哆啦A夢》這兩個對亞洲人來說十分熟悉的日本國民番動畫,其中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日常篇幅的小朋友時常面對長輩、同儕和社會風氣的壓迫,像是最常見的大雄被胖虎小夫欺負時,大雄父母幾乎不追究;藤木有些不負責任或和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同學們就狠狠將"卑鄙"貼在他臉上,連永澤都利用這點搧風點火;山根出了名的腸胃不好,他爸不領情還硬是要對他進行斯巴達特訓;小丸子的媽從考零鴨蛋才生氣變成考45分也要生氣等等諸如此類的,是任何人生活中都會實際體會的不愉快。
雖說這些橋段在時代變遷下依然有所調整,尤其是大山版《哆啦A夢》和水田版《哆啦A夢》完全是不同的檔次,所以2000年代推出的水田版本就暫且不討論,我在大山版本有親眼看過以下的橋段:
  1. 大雄回想在家長到學校觀望的那一天,大雄媽看到兒子上課帶錯課本被嘲笑,以至於在回家後有段時間對大雄擺臭臉。
  2. 大雄的道具被胖虎小夫搶走後,在道具的作用下害大雄只能在地上爬,不知情的老師見狀立刻威脅大雄站起來。
  3. 長篇《平行西遊記》的開頭大雄和哆啦A夢分別扮演悟空和如來佛的角色,正當大雄被壓在五指山時,哆啦A夢立刻指出的大雄的「罪狀」,除了常見的不上進和惡作劇外,其中一個還有愛哭。
  4. 為了制裁霸凌同學的胖虎,哆啦A夢在被人央求下不甘願地拿出「正義警車」教訓胖虎,事後大雄和哆啦A夢剛回家進門口時,大雄突然被「正義警車」修理了一頓,哆啦A夢向大雄表示他因為在門口前沒有向家人打招呼才會被「正義警車」處罰。
><span>只不過依照這些作品的套路,故事到最後往往是要傳達教導小孩子應該反省自己有錯在先的過錯,或是要小孩體諒大人對自己的好意,要不然就是同儕的衝突化解後,下一集還是再次重蹈覆轍,說穿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不像《哆啦A夢》大長篇冒險面對大義蒼生時,主角們解決眼前的危機幾乎沒再猶豫的,諸如靜香說服企圖用洪水淹沒地面的天上人、哆啦A夢用方舟帶領恐龍人和其他史前動物遠離滅絕等等。
說來有趣,藤子F不二雄常被視為有左派思想的漫畫家,他的作品時常環繞在像環境破壞、戰爭、人口過盛、糧食危機、人類對科技的濫用之類攸關人類存亡的大議題,的確在他的短篇和長篇中只要涉及到這些議題時,作者的確會讓主角們為這些事有所行動(不管手段是否偏激),但相反的主角要是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壓抑和欺凌,或是傳統價值觀完全顛倒的社會風氣,作者往往只是從角色來反應他們的苦衷,但最後他們還是沒辦法讓社會風氣有任何改變,到最後還是繼續重複著惡性循環,看來真的是相當壓抑。
回到正題,排除《櫻桃小丸子》和《哆啦A夢》這些國民番,其實日本動畫中的兒童向作品裡也有會認真探討家庭和教育產生的社會問題。
首先要講少女漫畫改編的《玩偶遊戲》,故事出現很多令人揪心的社會問題,其中就包括曾在學校曾當過小霸王、事後被紗南調教的羽山秋人,他出生後母親死去而時常面對姊姊的語言暴力和父親的冷漠,在這樣的家庭對秋人來說簡直就是地獄,當紗南得知自己主演的電影也有同樣的情節後,她藉由拍戲的機會讓羽山家人知道自己對秋人有可恥,事後他們也修正了自己跟秋人的關係。
再來說說的國中篇那個令人討厭的千石老師,他看羽山不順眼就對他處處刁難,並藉由煽動和誣告意圖讓羽山退學,此外對其他學生也疏於關心,完全喪失教師該有的本質,還被紗南批評「你那麼討厭學生還幹嘛當老師!」,想當然他惡人有惡報,千石因疏忽造成小森意圖自殺因而退學。
最後當然要說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數碼寶貝》系列,故事中描寫許多小學生的苦衷,像是父母離婚被拆散的阿武阿和、雙親去世的事被養父母給隱瞞的光子郎、被父母過度賦予期望的小賢、失去母親又被父親嚴厲管教的樹莉等,都算是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比拯救蒼生的救世主故事還更有帶入感,雖然有些隱晦,但也的確是迎合了時代變遷加入稍嫌敏感的現實面,我們做為孩子遭遇的苦痛實在不該輕視且粉飾太平。
說完日本動畫那就談談美國卡通吧,故事的辛辣程度可不會比日本動畫來的輕。
首先是迪士尼頻道播過的《下課後》,故事中將孩子們待的學校比喻成疑似獨裁統治的虛構君主國家,實行著種種不可理喻的規章制度,因此《下課後》不少篇幅反應了大人不明事理的威權和管教,然後主角藉由智巧揭穿大人的陰謀和維護小孩的權益展開。
例如有集是古斯被人霸凌而被嚇得說不出話來,結果無意惹怒其他小孩,搞到最後還被校長叫人來把古斯帶到市中心逼供,最後古斯因親朋好友的呼喚而開口,於是被校長叫來的人打消了懲處的念頭。
除了上述這集以外,《下課後》還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如影射奴隸制度的幼稚園賽跑、學校要拆遊樂設施惹得孩子們示威抗議、為了在上課時間看電影而向老師爭取權益、學生間流行俏皮話被校方禁令還鬧上法庭、為了改善成績停掉下課時間結果本末倒置等等。
不只是《下課後》,其他的歐美兒童節目和兒童讀物可從沒缺少小孩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向大人抗爭的故事,例如英國的著名小說家-羅爾德·達爾,在他的作品裡無處不能看到藉由兒童的立場對成年人的控訴,如《瑪蒂達》(Matilda)裡面透過有超能力的天才女孩的角度審視出了不少醜陋的成年人,諸如唯利是圖的銷售員父親、愛慕虛榮的賭徒母親、獨斷專衡的惡棍校長等,更別提《女巫》(The Witches)裡那群把小孩變成老鼠的醜惡壞巫婆,還是《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裡欺壓孤兒詹姆士的可惡姑媽,都將成年人的醜惡嘴臉發揮到淋漓盡致。
只不過,這樣偏激的作法讓不少評論家對於書中刻意貶低成年人的情節感到憂心,甚至有人認為書中有種族歧視和歧視女性的成分在,其實只要了解達爾的生平就可以理解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如果了解他的心態當然也該了解他童年的生平:
達爾的母親是個獨自撫養五個小孩的寡婦,為了注重子女的教育,她把七八歲的達爾送到遙遠的寄宿學校,然而這所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對學生毫無愛心,經常體罰學生,這鐵定讓對達爾留下苦不堪言的回憶。往好的地方看,每週六奧康納太太上課時,會跟孩子們談論英國文學,這些文章像種子發芽一般留在達爾的心中,也促使他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也造就了他日後的作家底子。上了中學並沒有像寄宿學校好到哪裡去,不只學長會欺壓學弟,就連教師的素質也差的可以,所幸達爾的運動神經在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不僅輕鬆獲得校內的拳擊冠軍,同時參加了手球隊、曲棍球隊和他校競賽並屢屢獲獎。
由此可見,他筆下的故事就是他自己的寫照,即使他在學校碰到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但他依然藉由文學跟運動來展現自己的素質,達爾認為作家為兒童寫作時就要展現出脫俗的幽默感,因為兒童本身就缺乏如大人那般的專注力,為了能抓住兒童讀者的眼光,可以看到達爾時常在著作中用偏激且不對世人所容的方式陳述事情。
歡樂的看完了,接著再看看比較嚴肅的。
這是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他將當時的教育體制比喻成與世隔絕的高牆,用盡各種手段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並將學校的老師塑造成建造高牆的罪魁禍首,我們從其中幾句直白的歌詞中可看到Pink Floyd對威權式教育的控訴:
  •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我們不需要這種教育)
  •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我們不需要思想控制)
  • No dark sarcasm 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裡不該惡言相向)
  • Hey! Teachers! Leave them kids alone(嘿!老師!放過那些孩子們)
  •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你們只不過是高牆的另塊磚頭)
Roger不斷地用街頭俚語表達對抗極權的意識,此外還營造出了學校體制密不透氣的氛圍。由此可見,音樂正是對社會進行合理批判的媒體之一。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講法有失公充,因為西方世界也有《木偶奇遇記》和《沙仙活地魔》用傳統的道德規範去糾正小孩的故事,但我想你們也該知道,這兩部作品的時代背景是在二戰以前的創作,而上述提到的那些兒童節目都是二戰結束後的產物。這其實和歐美的文化、社會發展有關,歐美國家有為兒童建設完善的學術研究和法律保護,並使未成年人能確實運用這些權益來抵抗傷害自己的成年人,因此在這些兒童作品的小孩必然是天真善良的,他們的叛逆行徑自然豎立在積極正面的價值觀上。
反之差不多時代,東亞的兒童節目和兒童電影往往會描寫兒童的&quot;天然惡",也就是將一切錯誤歸咎在孩童身上,諸如霸凌排擠、好吃懶做、不思進取、自私自利、怪罪他人、缺乏耐心等等,哪怕是《哆啦A夢》裡本性善良的大雄也有因濫用道具惹下禍患,或是在使用道具後激發內心的貪婪和獨裁等等。這些作品對於兒童的特質描述跟西方顯然不同,即便知道孩子本性善良也不能忽視他們有惡質的一面,所以東方社會的態度往往是強調糾正小孩而不是放任天性。可以推斷這樣的描繪相當真實,此外也能解讀這些作品刻意忽視小孩能否可反抗大人社會的一面,說到底東亞地區並沒有歐美那樣透過制度來對於未成年人實行實質保護的社會環境。
其實追根究柢說穿了只能證明一件事,就是亞洲的社會環境完全罔顧小孩子的權益,東方國家一直以來有著強調孝道的傳統背景教導小孩是非對錯的觀念變得片面化,套用「堅強」、「體諒」、「和解」、「上進」和「善惡有報」種種形式化的對錯,什麼自閉症、憂鬱症、學習障礙幾乎可以被罔顧。亞洲教育可說是將大眾變成制式化工人,覺得只要你有某些天賦、你越有義務做更多事,你個人有什麼想法、喜好幾乎都不重要…
說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沒完沒了的階級統治,一如貴族、君主統治平民百姓,或是公司裡面的上司統治下屬,其實父母和老師等成年人其實也是在扮演著統治階級,而被統治的對象自然就是未成年的孩童和青少年。即使成年人本身的目的是有讓未成年人透過教育讓他們受益,但不能否定這可能會出現令人失望的環節,諸如成年人無法勝任其職而實行了對未成年人不利的教育內容,或是因為某些成年人因為自身的素質和品德使得意義良善的教育目的被搞砸等等,這其實就跟國家有昏君、公司有灌老闆的情況是差不多的,但差別就在於我們有權利反抗國家、公司的階級壓迫的正當性,反之到現在依然有人會認為成年人對青年子女的階級壓迫是「對」的。
總結就是,我們不可能立刻扭轉大眾內心中充滿成人主義(Adultism)的既定印象,這需要漫長的路要走。雖然東方與西方同樣邁入了時代的變遷,但文化的差異還是有很明顯的距離,尤其是長輩對孩童的階級觀念。
來源:https://wise-emerald-mule-388.medium.com/-f61cc7ab7842
2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