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白內障就是水晶體混濁啊

2022/03/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醫治療方針「肝開竅於目」,養肝血是基本方向
白內障一詞由從中醫史上借用,原可能稱為水晶體混濁
當現代醫學從西方引入時,有些疾病的名稱也由從中醫上借用,”白內障” 便是一例,原應稱為水晶體混濁(由英文字面上看來)。在宋末元初的眼科專書《秘傳眼科龍木論》中已將眼科疾病分為「外障」與「內障」兩大類。顧名思義,從外漸生遮住視力的稱為 “外障”;外觀完好,由眼內漸起的稱為 “內障”,其中更有 “白翳黃心內障”一病名,便是成熟期的白內障。
原來透明的水晶體,外觀像一片放大鏡,四周一圈由睫狀肌懸吊住,藉由睫狀肌的收、放來調節水晶體的曲度較平或較凸而改變焦距。而水晶體本身的結構是由前囊與後囊包夾著核心而成(有點像帶殼的花生)。因解剖位置的不同,而區分為前囊下/後囊下白內障與核心型白內障。
剛發病的年齡性白內障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前者的成因是蛋白質含量較少液體聚集於核心與囊之間(水腫),造成的屈光不一,這類患者對於對向來車的頭燈與明亮的日光感到特別困擾;後者是高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聚集在核心,同樣也造成入射光線的散亂,有些人會短暫地近視度數降低,有視力回春的錯覺。但是這些白內障都可進展到整個水晶體變得不再透明的「成熟期」,若繼續惡化,水晶體中的水分持續流失,核心硬化與前後囊起皺摺,則進入「過度成熟期」。
簡單的裂隙燈(Slit Lamp)檢查,即可區分白內障是發生於前囊、後囊或核心;患者的視力改變、對強光的困擾、對房間明亮的感受、色覺的改變等等,也可以適度地判斷出白內障的病程。
前後囊的上皮細胞會不斷分化成水晶體纖維而併入核仁內,年齡性白內障不管是初發於何種位置,都是這樣的代謝機制紊亂而漸成的。中醫的治療方針「肝開竅於目」,養肝血是基本的方向。但對於前/後囊性的白內障,因為正處於水腫期,「利濕」藥物的選用是必須的。“濕” 為中醫生理學中六個致病因子(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但,什麼是 “濕” 呢?既然是會造成疾病的因素,表示是「非正常的存在」,也就是水份在該組織的含量比正常的量還高。中藥裡可以達到「利水滲濕」的藥物非常多,如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木通等等。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利水滲濕」是調節不正常的水液代謝,而不是專指利尿作用。矢數道明於《漢方處方解說》中認為五苓散(組成:茯苓、豬苓、澤瀉、蒼朮、桂枝)能調整體內水份的偏在作用,能將停滯於胃內及其他體腔內外的水向血液中輸送,使血液得到滋潤,自然可以止渴,小便也隨之通利。不然,單以利尿劑來看待五苓散功用,是無法解釋為何可以一邊將水排出體外,一邊又能止口渴的。
同樣地,初期的白內障,只是水液的分布不均,並非水晶體的蛋白質變性,用補養氣血(君藥)加上利水滲濕(臣藥)的藥物就能取得相當的療效。臨床上也有另一種「糖尿病性白內障」,起因於血糖的變化劇烈(通常是使用降血糖藥物快速將血糖壓下),滲透壓的變化導致水分快速滲入水晶體,造成急性腫脹及混濁。此時,反而要以利水滲濕為君藥,輔以補氣養血藥,來治療這個階段的白內障問題。
參考資料:
矢數道明,漢方處方解說,大眾書局,2002,P91。
全文詳見台灣中醫網:http://dental.com.tw/articleview.php?id=2995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仁有堂中醫診所院長。抱持中醫必須不斷進修提升的信念,以效果較佳、吸收較快之水煎中藥,配合個人狀況靈活用藥,一人一方全人照護解決個人困擾病症。體認中醫藥之精髓及強項,在於調理氣血平衡,除了「治病」,也是「治未病」的保健及預防。在這個超級不確定的年代,延緩衰老,自己的健康,歸自己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